针刺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研究

2012-09-14 06:29郭锐丁淑华洪德建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梯度组间针刺

郭锐丁淑华洪德建

针刺治疗视疲劳的临床研究

郭锐1丁淑华1洪德建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期AC/A值及视疲劳评分的变化,探讨针刺对于AC/A值的影响及对于视疲劳的治疗作用。方法序贯选取江苏省中医院眼科门诊视疲劳患者84例,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A组(针刺组)、B组(新泪然组)各42例,分别予针刺治疗和局部点用羟糖甘滴眼液。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进行6 m,40 cm,40 cm+1 D隐斜量的测量,计算各患者的计算性和梯度性AC/A值,并进行视疲劳评分。结果1.组间比较:计算性和梯度性AC/A比率方面,治疗后无论是绝对值,还是较治疗前的变化值,2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视疲劳评分方面,A组治疗后各时间的视疲劳评分变化值均明显好于B组(P<0.01)。2.组内比较:计算性AC/A值比较,A组在治疗后1周,B组在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1,P<0.05)。梯度性AC/A比较,A组在治疗后1周和2周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B组治疗后各时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视疲劳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各时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针刺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视疲劳患者的梯度性AC/A值;在缓解视疲劳症状方面,针刺效果明显优于点用新泪然,但在改善视疲劳患者AC/A方面并无优势。

视疲劳;AC/A;针刺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视频终端的广泛应用,以及学习工作负担的日益加重,人们的用眼时间普遍增加,视疲劳已经成为常见的眼科病症,并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尽管对该病的治疗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尚无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针刺治疗视疲劳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

序贯选取2009年7月—2011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中心门诊视疲劳患者84例,治疗方案按随机数的奇偶进行选取,奇数者42例予针刺治疗(针刺组,A组),偶数者42例予羟糖甘滴眼液(新泪然)对照治疗(新泪然组,B组),所有患者均在屈光矫正基础上进行治疗。平均年龄为(34.54±13.84)岁(范围17~64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瞳距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入选视疲劳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1〕

(1)暂时性视力障碍,视物模糊,复视、串行、字行重叠、文字跳动。(2)眼部症状:灼热目赤、干涩畏光、眼睛酸痛、泪液减少。(3)全身症状:常有不同程度头痛眩晕、劲肩酸痛、嗜睡乏力、急躁易怒、心烦不安、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甚者阅读恐惧、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入选标准:(1)符合视疲劳诊断标准。(2)视力或矫正视力在正常范围。(3)年龄16~65岁,性别不限。(4)经检查能排除眼部及其他器质性病变(青光眼、隐性斜视、鼻窦炎等)。(5)若使用其它药物治疗,须停药2周以上。(6)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患者;(2)青光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疾患及其他感染性眼病患者;(3)忧郁症、癔病以及其它精神类疾病患者。(4)妊娠、哺乳期妇女。(5)研究者认为不适宜进行临床试验的患者。(6)糖尿病患者。

1.4 分组治疗

1.4.1 针刺组:予针刺治疗,针具为华佗牌0.25× 40 mm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主穴:睛明;配穴:太阳、承泣、合谷。针刺每周2次,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疗程4周。

1.4.2 新泪然组:双眼予羟糖甘滴眼液(新泪然,美国爱尔康公司),每次1~2滴,每日4次,疗程4周。

1.5 检查方法与观察指标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进行各项眼动参数测量及视疲劳评分,以计算性AC/A值、梯度性AC/A值,以及视疲劳评分作为观察指标。

1.5.1 屈光度测试:首先用Nidek(ARK-710A)电脑验光仪进行电脑的客观验光,连续测量3次,求平均值,在电脑验光的基础上进行检影验光,然后用综合验光仪[Nidek(RT-600)]进行规范主觉验光。其步骤包括:单眼初步最好视力最低负镜度(初次MPMVA)、红绿测试;交叉圆柱镜测量散光的轴向和度数;再次MPMVA、红绿测试,双眼平衡,双眼红绿测试,最后确定终点屈光度数。

1.5.2 双眼视功能测试:(1)视远隐斜:采用Von Grafe法测量。于综合验光仪上将患者的远距屈光矫正度数调整好,远用瞳距对好。视标选取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视标。将Risley棱镜摆到患者注视孔前,调整棱镜时请患者闭眼,右眼前放置12△BI作为测量镜,左眼前放置6△BU作为分离镜。嘱患者睁开双眼,此时患者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上方,一个在左下方(如果患者报告看到的视标为一个在左上,一个在右下,则增加右眼前的棱镜度数至视标一个右上,一个左下)。嘱患者注视下方的视标,并保持其清晰,同时余光注视上方的视标。以2△/s的速度减少右眼前棱镜度,直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线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继续以同样的方向转动棱镜直到患者述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右下,一个左上。然后以相反的方向转动棱镜直到患者报告两个视标重新对齐,记录此时的棱镜底方向和度数。两次记录结果的平均值即为远距水平隐斜视。(2)视近隐斜:于综合验光仪上将患者的远距屈光矫正度数调整好,近距瞳距对好。近点视力表置于40 cm处,照明良好。余同以上远距隐斜方法进行测定,并记录结果,有老视患者加上正附加后测量。(3)AC/A测量:在综合验光仪上40 cm处,测得水平隐斜视,双眼加+1.00 D,再次测得水平隐斜视,两次结果的差别为梯度性AC/A值;结合远近距离隐斜量,根据公式:[集合需求-(近距离隐斜量-远距离隐斜量)]/调节刺激,算出计算性AC/A值;其中外隐斜以“+”表示,内隐斜以“-”表示。

1.5.3 视疲劳评分:所有受试者均在屈光矫正后进行观察,共观察9项指标,即畏光、异物感、烧灼感、睑痉挛、眼痛、头晕头痛、流泪、恶心呕吐、充血,其中充血由同一临床医生按检查情况进行记录,余主观症状参考刘祖国〔2〕的评分方法,由患者按症状的不同严重程度自行评分:0分,无症状;1分,偶尔(1周内3次以下)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与用眼多少有关;2~4分,介于1~5分之间,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评估;5分,症状经常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必须用药缓解,与用眼多少无明显关系;6~8分,介于5~9分之间,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评估;9分,症状持续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用药后不缓解,与用眼情况无关。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计算性AC/A的变化

2.1.1 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计算性AC/A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图1);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计算性AC/A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1.2 组内比较:(1)针刺组:治疗后1周时的计算性AC/A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周、1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新泪然组:治疗后1周、2周时的计算性AC/A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图1)。

表2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计算性AC/A值情况(△/D,±s)

表2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计算性AC/A值情况(△/D,±s)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①P<0.01,②P<0.05;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后2周4.086±1.843 3.731±1.820②0.818 0.418治疗后1个月针刺组(n=42例)4.398±1.722新泪然组(n=42例)4.123±1.752 t值0.785 P值0.437组别治疗前4.693±1.973 4.533±1.973 0.389 0.7不同时间计算性AC/A值治疗后1周3.688±1.667①3.814±1.550②-0.373 0.711

表3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后计算性AC/A值变化情况(△/D,±s)

表3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后计算性AC/A值变化情况(△/D,±s)

注:治疗后计算性AC/A变化值=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别治疗后1个月针刺组(n=42例)0.295±1.959新泪然组(n=42例)0.410±1.614 t值0.291 P值0.772治疗后各时间计算性AC/A变化值治疗后2周0.607±2.078 0.802±1.628 0.479 0.633治疗后1周1.004±1.773 0.719±1.684 -0.757 0.451

2.2 梯度性AC/A的变化

2.2.1 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梯度性AC/A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图1);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梯度性AC/A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

2.2.2 组内比较:(1)针刺组:治疗后1周、2周时的梯度性AC/A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新泪然组:治疗后各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图2)。

2.3 视疲劳评分的变化

2.3.1 组间比较:2组治疗前视疲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治疗后各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6,图3)。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视疲劳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7),针刺组好于新泪然组。

2.3.2 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1周、2周、1个月时的视疲劳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6,图3)。

3 讨论

临床上往往将屈光矫正放在视疲劳治疗的首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眼科医生可能会发现大多数患者靠简单的屈光矫正往往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部分视疲劳的患者除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外,常常伴有调节或集合功能的异常,而视疲劳的症状和程度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AC/A值的测量和分析对于解决视疲劳问题有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与视疲劳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3〕。在本课题另一研究中,也发现了视疲劳患者较正常人群在远近距离具有更高的外隐斜,而具有较低的梯度性AC/A值〔4〕。

表4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梯度性AC/A值情况(△/D,±s)

表4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梯度性AC/A值情况(△/D,±s)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①P<0.05;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后2周2.250±1.414①2.304±1.770 -0.138 0.891治疗后1个月针刺组(n=42例)2.500±1.436新泪然组(n=42例)2.429±1.247 t值0.235 P值0.815组别治疗前2.952±1.738 2.810±1.777 0.4 0.691不同时间梯度性AC/A值治疗后1周2.060±1.768①2.536±1.826 -1.196 0.239

表5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后梯度性AC/A值变化情况(△/D,±s)

表5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后梯度性AC/A值变化情况(△/D,±s)

注:治疗后梯度性AC/A变化值=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后各时间梯度性AC/A变化值治疗后2周0.702±1.976 0.506±2.319 -0.418 0.677治疗后1个月针刺组(n=42例)0.702±1.976新泪然组(n=42例)0.381±1.699 t值-0.178 P值0.859组别治疗后1周0.893±2.697 0.274±2.427 -1.106 0.272

表6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视疲劳评分情况(±s)

表6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视疲劳评分情况(±s)

注:各组内与治疗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①P<0.01;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后1个月针刺组(n=42例)8.330±6.506①新泪然组(n=42例)8.667±5.954①t值-0.223 P值0.825组别治疗前16.190±7.712 12.381±7.899 2.047 0.047不同时间视疲劳评分治疗后1周11.120±6.553①9.738±6.025①0.955 0.345治疗后2周9.980±6.813①9.119±5.688①0.558 0.58

表7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后视疲劳评分变化情况(△/D,±s)

表7 2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后视疲劳评分变化情况(△/D,±s)

注:治疗后视疲劳评分变化值=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后1个月针刺组(n=42例)7.857±4.556新泪然组(n=42例)3.714±5.339 t值-3.825 P值0.000治疗后各时间视疲劳评分变化值治疗后2周6.214±4.750 3.262±4.919 -2.798 0.006组别治疗后1周2.643±3.987 5.071±3.048 -3.316 0.002

针对视疲劳经络不畅、脾气不升的特点,我们筛选出睛明、承泣、太阳、合谷4穴,其中以睛明为主穴,其他为配穴,以益气升阳、舒筋活络。通过针刺刺激,可增强眼肌的兴奋性,加强双眼异向运动的力量,改善眼周血液循环,促进眼部神经、肌肉细胞的营养交换,增强集合中枢的融合功能,达到缓解视疲劳的目的〔5〕。

我们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计算性AC/A、梯度性AC/A以及视疲劳评分进行了观察。计算性和梯度性AC/A比率方面,治疗后无论是绝对值,还是较治疗前的变化值,2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视疲劳评分方面,A组治疗后各时间的视疲劳评分变化值均明显好于B组(P<0.01)。这说明与使用新泪然比较,针刺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视疲劳主观症状,但并不能显著改善视疲劳患者的AC/A值。

2组组内比较显示出计算性AC/A与梯度性AC/A的不同。计算性AC/A值比较,A组在治疗后1周,B组在治疗后1周、2周,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1,P<0.05)。梯度性AC/A比较,A组在治疗后1周和2周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B组治疗后各时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我们认为,计算法AC/A可简单比较远近距离的隐斜量,无需附加镜片,但注视距离和瞳距必须知道,并且包含了近感知集合的变化,虽然近感知集合很小可以忽略,但对真实眼位还是存在一定影响。梯度法AC/A则是较为直接的方法,无需考虑瞳距,近感知集合恒定,使得计算性AC/A值往往要偏高。由于梯度性AC/A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可反映眼动参数的变化,笔者认为梯度性AC/A的结果更有说服力。由本研究结果,可推断针刺治疗能在短期内改善视疲劳患者的梯度性AC/A值,与庞雅菊等〔5〕针刺10 d的研究结果符合,但长期来看,效果并不显著。

视疲劳评分的组内比较显示,A、B组治疗后各时期的视疲劳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考虑无论是针刺还是新泪然点眼治疗对于视疲劳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综上所述,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新泪然滴眼治疗均可缓解视疲劳的症状,但针刺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视疲劳患者的梯度性AC/A值,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考证;在缓解视疲劳的症状方面,针刺效果明显优于滴用新泪然,但在改善视疲劳患者AC/A方面,针刺效果并不优于点用新泪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测量反应性AC/A值,如能改善实验条件,反应性AC/A的实验结果将更有说服力。(2)在纳入患者时,一些症状较轻且分入针刺组的患者因为恐惧针刺治疗而未能入组,而接受针刺者的主观症状往往较重,使出现治疗前A组视疲劳评分高于B组的情况,影响了两组在视疲劳症状方面的均衡性。这些都将在我们以后的研究中改进完善。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55.

[2]刘祖国,虞东芳,林跃生,等.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初步临床观察[J].眼视光杂志,2005,7(1):27-29.

[3]张立华,贾丁,贾亚丁.视疲劳与双眼视功能各参数的关系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2269.

[4]郭锐,洪德健,丁淑华.视疲劳患者眼动参数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36-1438.

[5]庞雅菊,宋坤英,陈志生,等.针刺对集合功能不足性视疲劳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0,10(1):12-14.

Clinical study on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asthenopia


GUO Rui,DING Shuhua,HONG Deji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Nanjing 210046,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asthenopia by observing the difference in AC/A and asthenopi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ETHODSEighty-four patients of asthenopia from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 were selected consecutively.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acupuncture group)and group B(tear drop group).The degrees of 6m,40cm,40cm+1D phoria were examined before therapy,1 week,2 weeks and 1 month after therapy.The value of AC/A,gradient AC/A were calculated,and asthenopia scores were record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RESULTSTo compare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tween group A and B: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B in all time points(P>0.05)except the asthenopia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P<0.01).To compare parameters within group A and B:the value of AC/A of group A 1w after therapy and that of group B 1w and 2w after therap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value before therapy(P<0.01,P<0.05).Gradient AC/A of group A 1w and 2w after therap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the value before therapy(P<0.05),while in group B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l time points.The asthenopia sores in group A and B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CONCLUSIONSAcupuncture therapy could improve gradient AC/A of asthenopia patients in short period. In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symptoms,acupuncture therapy showed better effects than tear drops.However,acupuncture showed no advantage in improving AC/A.

asthenopia;AC/A;acupuncture

R778.1;R245.3

B

1002-4379(2012)04-0263-05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46

2江苏省中医院

郭锐,E-mail:swaying_leaf@163.com

猜你喜欢
梯度组间针刺
带非线性梯度项的p-Laplacian抛物方程的临界指标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清明的雨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基于AMR的梯度磁传感器在磁异常检测中的研究
基于数字虚拟飞行的民机复飞爬升梯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