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M3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研究

2012-09-25 11:04杨雅芬李广建
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易用性意向计算机

杨雅芬 李广建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实践研究·

基于TAM3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研究

杨雅芬 李广建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TAM3的理论框架,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技术接受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TAM3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并对用户接受和使用数字图书馆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从而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TAM 技术接受模型 数字图书馆

1 引言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DL)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1]。如今,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不过,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具体技术的实施,诸如信息保存、检索及系统整合等,从用户角度对系统进行的研究比较匮乏。对此,本文在技术接受模型TAM3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的模型框架,并对用户接受数字图书馆意向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

2 TAM模型概述

1989年,Davis对理性行为理论(TRA)[2]作了必要的修正,率先提出TAM模型。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行为[3],是引用率最高的技术接受模型[4],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与其它复杂的理论相比,如TRA、计划行为理论(TPB)[5]等,TAM更适于解释和理解用户对各种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接受行为[6]。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各种各样的IT技术而言,TAM都是一个简洁而又强健的技术接受模型[7]。

根据TAM模型(如图1所示),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行为(Actual usage)取决于用户的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行为意向受到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OU)和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的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行为意向是TAM模型的三个主要构件。其中,行为意向是理性行为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8],是指一个人有可能实现某些行为的主观概率,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9]。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认为使用某一系统将提高其工作能力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认为使用某一系统的难易程度。感知有用性及易用性能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的行为意向,感知易用性还可以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若用户与特定系统的交互过程越容易,用户就越觉得该系统有用,同时更容易产生使用该系统的意向。借鉴TRA、TAM模型研究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可从模型所界定的变量中获得解释,此外,有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对模型中有关变量(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显现出来,即外部变量。外部变量通过系统感知有用性及易用性这两个因素间接影响到用户的技术接受行为。TAM模型的主要目标就在于为研究外生变量对用户内在信念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TAM模型经历了从TAM、TAM2[10]到TAM3[11]的演进。TAM模型是一个较为精简的模型,它为后续研究提供一条主线,即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行为取决于用户的行为意向。TAM2模型对感知有用性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细化,并将经验考虑在内,但缺乏对TAM模型中感知易用性的研究。TAM3融入了其他模型的因素,是对TAM2 的进一步扩充和延伸。TAM3与TAM及TAM2模型相比,更具有全面性和潜在的可操作性[12]。

图1技术接受模型(TAM)

3 数字图书馆TAM模型研究现状

近几年,TAM模型作为一种理论框架也开始用于研究用户接受数字图书馆意向的决定因素[13],不过仍然处于探索阶段[14]。在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中,除了用户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等变量外,研究人员还将许多外部变量加入到TAM模型中,并进行了预测和检验。

Hong等人认为在TAM模型中,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界面特征(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以及组织环境(Organizational Context)等外部变量会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行为意向。其中,个体差异包含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领域知识、计算机经验等因素;界面特征包含术语、屏幕设计、相关性等因素;组织情境包含相关性、系统可访问性、系统明显性等特征。个体差异及界面特征对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有直接的影响,组织情境则直接影响到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有用性[13]。

Jeong在TAM模型中加入3种外部变量,分别是界面特征(包含术语、导航、屏幕设计)、个体差异(包含自我效能感、领域知识)及系统特征(包含相关性、系统输出质量)。其中,个体差异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到用户的感知有用性,系统特征、界面特征则直接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有用性,此外,系统输出质量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都有明显的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所产生的总体影响还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主要决定因素,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行为意向[15]。

Pratminingsih等人在TAM模型中加入个体差异(包含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计算机焦虑感)、技术特征(等同于系统特征)2种外部变量,并认为数字图书馆的系统特征因素及个体差异因素对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都有正向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个体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接受行为[16]。

Miller等人采用TAM模型对数字图书馆TEEAL进行了跨国比较,在TAM模型加入了系统明显性、社会规范、领域知识、对内容的信任、相关性等外部变量,并分析这些因素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程度,此外,还加入了易访问性、系统明显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馆员帮助、英语能力等影响因素,分析它们对用户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其中,相关性是感知有用性的主要驱动力,而感知有用性是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17]。

Yusoff等人在TAM模型的基础上,以个体差异(计算机自我效能、搜索领域的知识)作为模型的外部变量,对马来西亚一所大学的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个体差异与用户的感知易用性之间的关系十分显著,此外,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存在重要相关性[18],但与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相关性不强。

Farahani等人借鉴TAM模型,并将个体差异(计算机经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系统特征(术语、相关性、导航)等两类变量作为TAM模型的外部因素,这两类变量都是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意向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变量都能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其中,相关性还会影响到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上述这些变量通过对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最终对用户接受数字图书馆的意向产生影响[19]。

Park等人以发展中国家的用户为调研对象,对其接受和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并对TAM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其中,计算机使用经验、领域知识、英语能力、对出版的兴趣、系统明显性、可访问性、图书馆帮助、相关性等方面的因素作为外部变量被添加到TAM模型中,从而分析各因素对模型中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的影响过程,最后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接受行为意向进行研究[20]。

Kim利用TAM模型对用户接受和使用大学数字图书馆网站的意向及行为进行了研究,他在TAM模型中加入3种变量,分别是主观规范、系统使用帮助(Assistance for System use)以及职业角色(Occupational role)等。他认为系统使用帮助对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主观规范对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职业角色则调节着系统使用帮助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同时用户的感知易用性还会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外界变量通过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网站的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最终对用户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21]。

Lee等人以感知易用性作为TMA模型的核心,略去对用户行为意向的讨论,单独研究了数字图书馆的界面特征(包含术语、屏幕设计、导航)对用户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尤其是术语变量。与另外两个变量相比,它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22],此外,界面特征通过感知易用性也间接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

Nov等人对TAM模型进行了精简,略去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相关性的研究,同时也略去用户的意向和行为的研究,仅探讨和检验个体差异(Personal Differences)和系统特征等两类外部因素对数字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影响过程。除了计算机焦虑感、自我效能感、屏幕设计、相关性等变量之外,文中还引入新的个体变量即用户的个性特征——对变革的抵制[23],这些变量都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

上述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纯研究数字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外部影响因素,另一类则是综合研究数字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的外部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个体差异、界面特征、系统特征、外界便利条件、主观规范等。其中个体差异包括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领域知识、计算机经验、语言能力、学术角色等因素;界面特征包括术语、屏幕设计、导航等因素;组织环境包括相关性、系统可访问性、系统明显性等因素;外界便利条件包括图书馆提供帮助等。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采用TAM或TAM2模型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或单独对TAM模型中用户的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TMA3模型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技术接受行为进行全局性的研究几乎没有。为此,本文力求在已有研究及TAM3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细化和扩展,并提出较为完整的模型框架,同时对影响用户接受和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一系列因素进行阐述。

4 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构建

根据TAM3模型,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自愿性(voluntariness)、工作相关性(job relevance)、输出质量(output quality)、结果可展示性(result demonstrability)以及感知易用性等因素都影响到个体用户对特定新系统的感知有用性,继而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接受意向。控制(control)、情绪(emotion)以及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等三方面因素影响用户对特定新系统的感知易用性。其中,控制因素包含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和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前者侧重于用户自身的因素,后者偏向于外部因素的作用;内在动机指计算机娱乐性(computer playfulness),即使用计算机引起的乐趣;情绪则指计算机焦虑感(computer anxiety)[24]。此外,随着经验(experience)的增加,用户会调整原先对感知易用性的判断依据。

4.1 基于TAM3的模型构成

图2 基于TAM3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

本文在TAM3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对TAM3的一些变量进行细化和调整,同时加入其它变量,最终提出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除了TAM的主要构件——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行为意向之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外部变量,这些外部变量分别会对用户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将TAM3模型中系统输出质量细化为“术语、导航、屏幕设计、界面定制化”,以“相关性”指代“工作相关性”,以“馆员帮助”指代外界便利条件,并加入环境变量“可访问性”。内部控制因素除了用户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计算机焦虑感、计算机娱乐性之外,还加入用户对领域知识的积累、对变革的抵制以及对系统的信任、风险感知等变量。用户经验是整个模型的调节变量,随着用户经验的积累,娱乐性感知及客观可用性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调节变量。与TAM3模型不同,本文认为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输出质量更多的是影响到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此外,根据TAM3模型,感知易用性的决定因素与感知有用性的决定因素之间不存在交叉影响。

4.2 模型构成分析

由上述可知,基于TAM3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加入了一系列的外部变量,即模型中各主要构件的影响因素,每一个影响因素都是整个模型的构成部分之一,下面对模型中各主要构件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4.2.1 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构成 数字图书馆用户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馆员帮助、系统界面特征、用户个体特征、计算机娱乐性、系统客观可用性、用户对变革的抵制以及愉悦性认知。

(1)馆员帮助

馆员提供的帮助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该行为所处的环境具备相应的条件[25],对数字图书馆系统使用流程不熟悉的用户而言,若能得到有经验的系统操作人员的帮助,就会更有能力使用新系统[26],尤其是那些初次使用系统的用户。现有研究也表明,向用户提供使用系统的帮助能够提高用户对系统的感知易用性[27]。实际上,有些用户拒绝使用数字图书馆,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使用该系统的难度较高[28]。从这个角度而言,图书馆员向用户提供的帮助可以推动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使用,此外,图书馆员技术掌握的情况,对帮助用户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也是十分关键[29]。

(2)系统界面特征

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界面特征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人员很早就关注到系统界面对信息检索系统的用户行为的重要性[30-31]。有些研究将系统界面特征作为TAM模型的外生变量,以虚拟变量代表不同的信息系统[32]或采用单一的整体变量以代替系统特征,譬如感知系统质量(perceived system quality)或输出质量(output quality)[10]。此时人们并不清楚系统的每个特性对整体系统的评估有何影响,更无法将个体系统界面特征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意向行为的影响效果分离出来。因此,本文将模型中的系统界面特征进一步细化为术语(terminology)、屏幕设计(screen design)以及导航(navigation)、界面定制化等。

首先,术语指数字图书馆系统所采用的词、句及缩写词。数字图书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如何通过结构式查询与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交互,而这又取决于用户如何理解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术语。清晰而又容易理解的术语,可以支持有效的信息搜索,同时也会减轻用户的搜索负担,从而使用户更容易地使用数字图书馆。其次,屏幕设计指信息在屏幕上的显示方式[33]。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不仅要关注信息的呈现,还应关注如何在屏幕上呈现。譬如,图形用户接口会增进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交互[34]。如果屏幕设计简单明晰,用户很容易找到所需的信息,那么用户使用系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35],屏幕设计是用户再次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36]。第三,好的系统界面还可以通过提供好的导航帮助用户更便捷的使用该系统,最终寻找到合适的信息或资源,数字图书馆系统提供的导航越容易,用户使用系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越不可能在使用系统的时候失去判断力[37]。此外,有些数字图书馆的界面设计只是单纯的组织信息并提供给用户,用户无法定制或更改界面的设计。随着Web2.0技术的诞生,从用户角度考虑系统界面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图书馆用户若能创建个性化的系统界面,并以自身偏好方式进行设置和操作,就会感觉比较容易进行信息浏览和搜索[38],同时更有可能再次登陆和使用该系统,直至真正接受和使用该系统。定制化的功能还能使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到达所需要的数据库,省去很多其它繁琐的步骤。MyLibrary就是典型的界面定制化的数字图书馆。

(3)个体特征

个体特征同样会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Nelson认为信息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依赖于技术本身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个体[39]。当用户的接受行为是自愿时,个体因素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与社会或环境因素相比更加明显。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接受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个体特征变量有: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计算机焦虑感(Computer anxiety)、计算机经验(computer experience)、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

用户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及计算机经验的积累可以提高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身使用计算机能力的自我感知和判断[40],作为个体的主观因素可以对一般计算机的使用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41]。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以期获得效果之前,经常会对自己做出评价,如果用户认为以自己当前的信息检索能力、文字和数据处理的技术水平等,能够顺利使用数字图书馆搜集到所需的信息,那么用户会觉得比较容易使用该数字图书馆系统。计算机经验也会影响用户与个人计算机、万维网及信息检索系统之间的交互过程。此外,用户在某一主题领域的知识积累也影响到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进行信息搜索的绩效,领域知识可以帮助用户学习搜索规则,还可以帮助用户从数字图书馆向用户返回的一堆不相关信息中,区分出相关信息,改进用户搜索的有效性。计算机焦虑感是指用户面临可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或使用过程中面临可能丢失重要的数据或出现可能错误时所表现出来的忧虑及恐惧感。研究表明,计算机焦虑感会影响到用户的意向、行为及绩效等[42]。在数字图书馆系统环境下,低计算机技能的用户会产生图书馆焦虑症[43],用户的计算机焦虑感越强,就越觉得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使用难度高。不过,随着经验的增加,用户的计算机焦虑感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会逐渐减少。

(4)对变革的抵制

用户接受新技术的另一个关键行为是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的抵制。由于一项新技术的引入经常会给用户带来某种形式的变化,小到用户界面的简单修改,大到用户完成日常任务方式的彻底改变等,不同用户对变革的反应不尽相同。实际上,一项新信息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往往在于用户对变革的抵制[44]。由于不同用户对变革的抵制倾向存在差异,所以出现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倾向于接受新产品、新技术[45]的现象。与此相似,有些用户对数字图书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乐意接受和使用,有些用户则刚好相反,以一种抵制消极的态度面对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对此,实证研究表明,在新的工作环境下,用户对变革抵制的情绪越高,就越觉得难以在新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工作[46]。因此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抵制倾向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易用性产生影响。

(5)计算机娱乐性、愉悦性认知及客观可用性

计算机娱乐性是用户的内在动机因素,是指人们通过自主地使用人机界面,通过与计算机的双向沟通来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新的知识、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研究证明内在动机对个体使用新技术有重要的影响[47],现有研究通常是假设内在动机与感知易用性相关。Venkatesh的研究还表明,随着用户与系统交互次数的增多,用户使用新系统的经验也在不断增加,用户使用系统的愉悦性认知(Perceived enjoyment)与系统客观上的可用性(Objective usability)两种因素也开始调节着用户对特定系统的感知易用性,并产生附加影响,此时用户更多的是从体验系统后的愉悦性认知及系统客观上的可用性来判断自身对系统的感知易用性。因此,Venkatesh认为用户对新系统的感知易用性更多的是受到用户的亲身体验的影响,而不是新系统本身[48]。综上所述,计算机娱乐性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此外,随着用户使用系统经验的增加,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愉悦性认知及系统的客观可用性也开始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

4.2.2 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因素构成 数字图书馆用户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学术角色。

(1)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变量同样也会影响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行为,是数字图书馆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49]。Hong等人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相关性”一词,强调数字图书馆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内容与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的匹配度,即何种程度上系统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50],相关性的概念与用户对系统有用性的评估紧密相关[51]。此外,可访问性是信息资源利用频率和选择信息获取渠道的重要决定性因素[52]。可访问性低会影响电子资源的利用,尤其是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网上资源。如果用户很难访问某一数字图书馆,或因为缺乏计算机及必要的软件而无法访问该数字图书馆,用户就会倾向于认为该数字图书馆不具备有用性,因此,数字图书馆系统可访问性及相关性分别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

明显性(visibility)概念来源于系统“可观察性”,“可观察性”是Rogers提出并确立的概念,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性。一项创新技术越容易被潜在用户发现,就越有可能被这些潜在用户所接受和使用[53],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曝光效应”,社会心理学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若将此定律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及其潜在用户,便有可能出现如下现象:数字图书馆系统一旦经常出现在用户的视野,便能增加用户喜欢它的程度,也就是系统的明显性可以改变用户对系统的态度[54-55]。虽然系统明显性不会增加数字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功能,但是能帮助用户更容易感觉到数字图书馆所提供功能的有用性,增加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意向。结果可展示性可以增加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系统可用性的感知。结果可展示性也来源于“可观察性”概念,指用户采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成效是可观察的。如果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所获得的收益是用户想要的,但不是以一种清晰可见的方式呈现,此时,用户很难感觉到系统真正的有用性,因此,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意向与结果可展示性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56]。可见,明显性、结果可展示性分别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

(2)学术角色

用户的学术角色会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该观点也在Vakkari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57]。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模式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各不相同,用户有着各自鲜明的学术角色,所需求的信息及信息消费层次也各有差异。用户由于各自不同的学术角色,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有用性认知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不同的用户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接受和利用情况也各不相同。Vakkari的研究指出,博士生与大学老师是数字图书馆网站的固定用户,本科生主要通过教科书学习领域知识,相比之下,硕士生的信息消费层级比本科生稍高些,硕士生的学术需求使得他们除了教科书之外,还需登陆数字图书馆搜索相关的电子期刊,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与本科生及研究生相比,博士生与大学老师为了相应的研究及教学,更需要搜索和获取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因此,博士生和大学老师会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58]。

4.2.3 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构成 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任及风险感知、主观规范、用户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

(1)信任及风险感知

信任及风险感知会直接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信任是电子商务发展及使用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Cheskin研究表明[59]如果顾客想要对电子商务建立信任并保持信任,那么必须事先克服自身对电子商务的不信任感知[60]。正如信任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任也可能是数字图书馆被用户所接受的重要决定因素,影响着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意向和行为。此外,Deutsch认为信任与风险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没有风险,任何行为都可以在足够确定性的情况下发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信任问题,信任可以减少用户面临机会主义行为带来损失的几率[61]。因此,在风险感知存在的情况下,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信任受到风险感知的影响,并会直接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

(2)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会直接对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当组织中的周围人有权利对不作为行为作出惩罚或者为行为表现实施奖励时,个体会更加倾向于实施被期望的特定行为。根据TAM3模型,本文将社会影响对用户的意向和行为的作用考虑在内,加入变量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若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周围朋友对该系统的评价,图书馆有关使用该系统的强制规定等,这些外在因素作为潜在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都会作用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意向和使用行为。此外,社会影响过程随着用户经验的增加不断发生变化,当用户处于被强制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情况下,主观规范对感知有用性及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会更加明显,当用户自愿使用系统时,主观规范对用户的行为意向所产生的影响则会减小。

(3)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会直接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根据TAM模型的核心思想,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接受和使用行为取决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又取决于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易用性。因此,数字图书馆用户的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用户的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根据行动识别理论[62],感知易用性是用户较低层次的行动识别,感知有用性则是较高层次的行动识别[63]。也就是说,用户刚开始使用数字图书馆主要基于对数字图书馆系统感知易用性的判断,随着用户使用系统经验的增加,用户感知系统难易程度的信息量越来越多,用户感知易用性对用户使用意向形成的重要性会逐渐减弱,此时用户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形成自己的行为意向。可见,易用性是阻止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初始障碍,随着用户经验的增加,用户拥有更多关于系统操作流程的知识,用户行为意向的形成不再过多的考虑易用性因素,而是考虑有用性因素。

5 结语

TAM是一个卓越的技术接受理论模型,具备同时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和检验的潜能。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TAM3的理论框架,提出数字图书馆用户技术接受模型,并对用户个体差异、系统界面特征、组织环境、外界便利条件及社会影响等影响用户接受和使用数字图书馆意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而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框架。

[1] 张会田.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2] Ajzen I, Fishbein M.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M].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0.

[3] Davies C.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the university electronic library[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1997,33(3):377-392.

[4] Jeyaraj A, Rottman J W, Lacity M C. A review of the predictors, linkages and biases in IT innovation adoption research[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6,21(1):1-23.

[5]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M]. In J Kuhl, J Beckmann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5.

[6] Mathieson K. 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s: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1,2(3):173-191.

[7] Gefen D. Customer Loyalty in e-Commerce[J].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2,3(1):27-51.

[8] Carter L, Belanger F.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ng on e-government Adoption[J]. 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 2005(2):11-20.

[9]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75.

[10] Venkatesh V, Davis F D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2):186-204.

[11] Venkatesh D, Bala 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J]. Decision Sciences,2008,39(2):273-315.

[12] 高芙蓉. 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 情报杂志,2010,29(6):170-176.

[13] Hong W, Thong J Y L, Wong W-M, et al. Determinants of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stemcharacteristic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8(3):97-124.

[14] Yusoff Y M, Muhammad Z, Zahari M S M,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in the e-Library usage[J].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2 (1):76-83.

[15] Jeong H. An investigation of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wards the e-library[J].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 Technical Services,2011,35(5):45-60.

[16] Pratminingsih S A, Hendri M.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y In Higher Education[DB/OL]. [2012-05-14]. http://dspace.widyatama.ac.id/jspui/bitstream/123456789/1347/1/content.pdf.

[17] Miller J, Khera O. Digital Library Adoption and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 Across-countryanalysis[J]. EJISDC,2010,40(6):1-19.

[18] Yusoff Y M, Muhammad Z, Zahari M S M, et 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in the e-Library usage[J].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2(1):76-83.

[19] Farahani F F, Farahani M. Understanding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y. [DB/OL]. [2012-05-14]. http://hj.diva-portal.org/smash/get/diva2:461467/FULLTEXT01.

[20] Parka N, Romanb R, Leec S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 a digital library syste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29(3):196-209.

[21] Yong-Mi Kim. The adop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website resources: A multi-group analysis[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5):978-993.

[22] Lee G L, Dahlan N, Ramayah T, et al. Impact of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on Digital Libraries Usage[J]. [DB/OL]. [2012-05-11]. http://myais.fsktm.um.edu.my/1675/.

[23] Nov O, Ye C. Users'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digital libraries: the case for resistance to change[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59):845-851.

[24] Venkatesh V.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0,11(4):342-365.

[25] Traiandis H C.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M]. Lincoln,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0.

[26] Lam J, Lee M. Digital inclusiveness: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ernet adoption by older adult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6,22(4):177-206.

[27] Schillewaert N, Ahearne M, Frambachc R, et al.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ales forc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5,34(4):323-336.

[28] Nov O, Ye C. Users'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digital libraries: the case for resistance to change[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59):845-851.

[29] Haglund L, Olsson P.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libraries of change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among academic researchers: A multiple case study[J].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8,34(1):52-59.

[30] Meadow C T, Wang J, Yuan W. A study of user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with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faces[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5,46(7):490-505.

[31] Rao R, Pedersen J O, Hearst M A, et al. Rich interaction in the digital library[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5,38(1):29-39.

[32] Davis F D, Venkatesh V.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measurement bias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ree experi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6,45(1):19-45.

[33] Lindgaard G. Usability Testing and System Evaluation: A Guide for Designing Useful Computer Systems[M]. London, New York: Chapman & Hall, 1994.

[34] Liu Y, Dantzig P, Sachs M, et al. Visualizing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a search aid for the digital library[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51(3):216-227.

[35] Nadkarni S, Gupta R. A task-based model of perceived website complexity[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2007,31(3): 501-524.

[36] Tarafdar M, Zhang J. Determinants of reach and loyalty: A study of website perform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Website design[DB/OL]. [2012-05-15]. http://iacis.org/jcis/articles/Tarafdar_Zhang_48_2.pdf.

[37] Webster J, Ahuja J. Enhancing the design of web navigation systems: The influence of user disorientation on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2006, 30(3): 661-678.

[38] Tabatabai D, Shore B. How experts and novices search the Web[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5,27(2): 222-248.

[39] Nelson D L. Individual adjustment to information-driven technologies: a critical review[J]. MIS Quarterly, 1990,14(1): 79-98.

[40] Compeau D R, Higgins C A, Huff 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individual reactions to computing technology: a longitudinal study[J]. MIS Quarterly, 1999,23(2): 145-158.

[41] Igbaria M, Guimaraes T, Davis G B. Tes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icrocomputer usage via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95,11(4):7-114.

[42] Venkatesh V.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0,11(4):342-366.

[43] Jerabek J, Meyer L, Kordinak T. “Library anxiety” and “computer anxiety”: Measures, validit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1,23(3): 277-289.

[44] Venkatesh V, Morris M G, Ackerman P L. A longitudinal field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83(1):33-60.

[45] Oreg S, Goldenberg J, Frankel R. Dispositional resistance to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stanbul, Turkey, 2005.

[46] Oreg S. Resistance to change: Developing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easur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4):587-604.

[47] Venkatesh V C. Speier.Computer technology training in the workplace: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mood[J]. Orga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7,79(1):1-28.

[48] Venkatesh V.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tegrating contr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to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0,11(4):342-365.

[49] Davies C.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s on the university electronic library[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1997,33(3):377-392.

[50] Vaidyanathan G, Sabbaghi A, Bargellini M.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y: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dividual and system components[J].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6(2):279-285.

[51] Shih H-P.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f Internet utilization behavior[J].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2004,41(6):719-729.

[52] O'Reilly C A. Variations in decision makers' use of information sources: the impact of qua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2,25(4):756-771.

[53] Moore G C, Benbasat I.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1,2(3):192-222.

[54] Zajonc R B. 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sure[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Monograph Supplement,1968,9(2):1-27.

[55] Zajonc R B, Markus H.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preferences[J]. Consumer Research, 1982,9(2):123-131.

[56] Agarwal R, J Prasad. 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J]. Decision Science,1997,28(3): 557-582.

[57] Vakkari P. Perceived influence of the us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scholarly work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59(4):602-612.

[58] Borgman C, Smart L, Millwood K, et al. Comparing faculty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digital libraries[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56(6):636-657.

[59] Gefen D, Karahanna E, Straub D W. 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J]. MIS Quarterly,2003, 27(1): 151-90.

[60] CheskinResearchandStudioArchetype/Sapient.eCommerceTrustStudy[DB/OL]. [2012-05-14]. http://www.added-value.com/source/wp-content/uploads/2012/01/17__report-eComm-Trust1999.pdf.

[61] Deutsch M. The effect of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upon trust and suspicion[J]. Human Relations,1960,13(2):123-140.

[62] Vallacher R R, Kaufman J. Dynamics of action identification: Volatility and structure i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behavior[M]. P M Gollwitzer, J A Bar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action: Link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behavior. New York: Guilford,1996:260-282.

[63] Davis F D, Venkatesh V. Toward preprototype user acceptance testing of new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4,51(1):31-46.

AStudyoftheTAM-based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ofDigitalLibraryUsers

Yang Yafen, Li Guangjian

Dep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behavior of digital library users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AM3,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a TAM3-ba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f digital library users 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users′ acceptance and use of the digital library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follow-up empirical research.

TA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igital library

G250.76

杨雅芬,女,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8篇。

猜你喜欢
易用性意向计算机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计算机操作系统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