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医院感染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2012-10-09 03:55刘君廷李思江周丽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铜绿单胞菌葡萄球菌

刘君廷,李思江,王 蕾,周丽娟

(北京丰台医院(南院)检验科,北京100070)

近年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类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医院感染源、易感人群和感染途径大大增加,使医院感染呈日益严重的趋势[1]。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对2008年-2010年医院感染分离细菌与耐药情况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取自2008年至2010年本院由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培养分离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和抗生素敏感试验资料,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检测标本主要包括尿/痰液/血液/伤口分泌物/肺泡灌洗液/咽试子/导管等,对同一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间10天内同一部位培养得到多次同种细菌的资料,仅记录一次培养的结果。

1.2 研究内容 统计分析2008年至2010年送检标本感染细菌的检出率,临床标本培养出细菌的分布情况和科室分布,主要致病细菌药敏情况的变化。细菌分离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惠州阳光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分析。

1.3 质量监测 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标准株进行鉴定和药敏的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率及各科室感染的分布情况 2008年-2010年南院共监测26832例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共540例,感染率为2.01%。3年的院内感染患者从2008年到2010年依次分别为165例(1.68%)、217例(2.34%)和158例(2.04%)。病区感染以呼吸科、神经内科和心血管科最高,分别占22.0% 、19.6%和14.3%,其次是肿瘤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及血液病科等,详细结果见图1。

2.2 医院感染细菌的类别 对2008年到2010年感染的主要细菌类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在540例医院感染病例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68株,并且细菌检出例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以非发酵菌感染检出率最高,占41.5%,革兰阳性球菌和肠杆菌分别占32.3%和26.3%。在此3大类细菌中检出率最高的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4.4%),金黄色葡萄球菌(14.1%)和肺炎克雷伯菌(10.3%),结果详见表1。

图1 院内各科室感染率分布构成比

表1 2008-2010年检出的细菌构成比(%)

2.3 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分别对非发酵菌、球菌和肠杆菌3类细菌中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相近,均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也<25%。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未产生耐药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详见表2。

表2 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 讨论

医院感染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很难控制且易流行爆发,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据报道[2-4],在世界不同人群、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及不同的检测方法的条件下,医院感染率均为1.66%~18.3%,尤其重症监护病房可达平均水平的4-5倍。而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也随着药物种类、治疗方法和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5,6]。病原菌耐药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2008年-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所监测的26832例住院患者中540例为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01%。所有病区中以呼吸科、神经内科和心血管科为最高。虽然仅通过细菌培养的统计数据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病区较易发生院内感染。其中,呼吸科的患者大多需要呼吸道的诊疗操作,因而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病原菌感染。而神经内科和心血管科这些病区收治的患者通常病情危重,长期平卧,呼吸道自我清除能力受损及使用一些创伤性检查和诊疗手段等,都增加了易感的途径。据文献报道,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有45.7%发生医院感染,死亡率达24.1%,而其中42.9%的死亡患者均与发生医院感染有关[7]。所以医院应对医院感染高发病区进行重点监测,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本研究还表明本院3年间检出的医院感染细菌以非发酵菌类和球菌类为主,分别占41.5%和32.3%,球菌的感染率较国内报道有所升高[2,8]。3年内的院内感染率及细菌检出株数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院内感染的相关控制工作已见成效。而分离的前5位病原菌株则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3年中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比例逐年上升,而常见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则逐年降低。

医院内患者病程普遍较长,而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引起耐药菌株及菌群失调也是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细菌耐药也是很值得被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对感染率较高的3种病原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小于20%。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也较高,而对常用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这可能是因为本地区抗菌药物的使用,从而造成了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比率的上升[9,10]。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报道逐年增加,并产生多重耐药的现象。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日益严重,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例上升,对碳氢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逐渐较低,其耐药率均大于50%。随着葡萄球菌属产β-内酰氨酶菌株增加,抗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但本研究中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依然是目前治疗MRSA的有效药物,然而临床医师要慎重将万古霉素作为预防性用药使用,以保护其敏感性,从而减缓耐药菌产生。

综上所述,通过全面连续的监测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有助于了解本院及本地区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特点。本研究阐述了本院的医院感染细菌和其耐药情况,提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缓耐药菌产生的关键,应加强对耐药菌的监测和动态跟踪分析,开展感染病学的研究、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从而减缓耐药菌的传播。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以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1]周彦娇,张 鹏,吴尚为.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317.

[2]安丽青,刘卓拉,段金菊,等.2001-2005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变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4):439.[3]Asembergiene J,Gurskis V,Kevalas R 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Lithuania.[J].Medicina(Kaunas).2009,45(1):29.

[4]Danchaivijitr S,Judaeng T,Sripalakij S et al.Preva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ailand 2006[J].J Med Assoc Thai,2007,90(8):1524.

[5]张 波,张晓兵,龚雅莉,等.4262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18.

[6]张豫明,曾方银,孙德华,等.377株院内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0):1059.

[7]Orret t FA.Resistance patterns among selective Gram-negative bacilli from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n Trinidad,West Indies[J].Saudi Med J,2004,25:478.

[8]王 蕾,李亚征.3年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72.

[9]毛武智,林 平,等.铜绿假单胞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7):647.

[10]李文波,温志震,金风玲,等.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962.

猜你喜欢
铜绿单胞菌葡萄球菌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人杀菌肽LL-37联合绿原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皮肤上皮细胞中β-防御素-2表达的影响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川白芷抑菌活性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抑制作用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治分析
齐口裂腹鱼肠道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香芹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