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展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优化研究的思考

2012-10-10 03:23申秀英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1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教材环境建设

申秀英,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1,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421002;2.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3.湖南省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衡阳 21002;4.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

针对当前学校环境教育普遍面临的教材建设及其评估标准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优化研究,以确保教材建设的标准化、系统化,提升环境教育建设质量,开展研究内容合理、方法得当、思路清晰、创新性较强的研究,有助于全国环境教育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并发挥积极作用[1-3]。该项研究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可以预见,此类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1.研究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从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开始,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环境教育,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任何重“经济GDP”,轻“人文GDP”和“绿色GDP”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建设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环境教育。只有全面开展环境教育,让每一个人树立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护环境[4-6]。

通常而言,环境教育是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人口、污染、资源分配与资源枯竭、自然保护、技术、城市与地方的开发规划等各种因素与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究竟具有什么关系的一种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下列内容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即培养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理解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进而使公众广泛地认识到,为了确保我们的生存,并提高生活的质量,必须认识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负责的行动。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快速推进,都离不开环境教育教材的建设[3,7-8]。

在学校环境教育方面,国外许多学院和大学都设置了环境教育的课程和学位,来开展环境教育教师的培训。此外,还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之中。在中小学环境教育方面,对于国内外学校的相关研究均较多。涉及中小学环境教育绩效评价、发展现状、基本特点、基本理念、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师资培训、实施策略、主题活动设置、实效性分析、必要性探讨、发展趋势、个案分析、国外情况介绍以及对比研究等诸多方面[1-3,5-8]。

参考 已有 相关 研 究 成 果[1-2,5-8],可 将 国 外 环 境 教 育 教 材建设的现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多种形式把环境教育纳入大学课程,将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纳入大学专业建设的重要议题;2)注意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环境保护技能,在环境教育教材中贯彻落实;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材中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教育技能,注重环境教育教材的趣味性和内容的可参与性;4)通过建立环境教育基地,系统开展学生环境教育,并将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与优化问题纳入环境教育基地建设重要工作范畴;5)注重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重视各类型环境教材的建设与研究工作。

国内环境教育开展较晚,各地区间高校的环境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9-15]:1)环境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教育的教材建设工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学校环境教育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设备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趣味性等问题尤其突出;3)环境教育普及不平衡,我国的环境教育重学校环境教育,而在职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相对薄弱,在大学环境教育中又相对重视专业教育,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而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学生占普通学校招生中人数的99.5%以上,且90%以上的学校均没有理想的环境教育教材(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教材建设问题尤其突出);4)环境教育教材的规范化建设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指导性理论与框架,而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教育教材体系的建设,亟需理论作指导。

挂靠衡阳师范学院的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研究中心、湖南省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等环境教育相关机构组织,以省级地理科学重点专业和有关环境教育的多项国家课题为依托,以省级“资源环境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团队为背景,联合化学系、生物系、人文社科系等学科,并以“生态安全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基础,坚持开展大学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研究,形成了较稳定的环境教育专业研究团队。本团队研究人员中,有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5人、硕士5人,从而组成了一支职称与学历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环境教育研究团队。在衡阳师范学院开设了《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教育专业课程和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重点开展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大中小学环境教育模式与方法研究、高等院校的社会环境教育职能研究、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教育内容创新研究、“两型”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内涵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08年前后出版了《环境教育概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环境教育对接研究》、《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等环境教育专著,推进了高师环境教育的开展[16],也对如何系统开展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优化问题进行了思考。

要有效开展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优化研究,可针对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从教育的对象和方式入手,以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为切入点,探讨环境教育快速推进背景下的环境教育教材建设及其体系优化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推进环境教育基地(中心)建设的理论创新,而且有助于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经验的推广,对我国环境教育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更是我们多年来系列研究内容的延续、深化与创新。

2.研究的基本设想

2.1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应该是:通过对国内环境教育教材样本的分析,从环境教育教材出版时间、核心主题、出版数量及使用情况等方面出发,在把握我国各阶段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及其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环境教育教材评价方案,并提出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优化措施。具体目标有:1)明确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方法;2)弄清环境教育快速推进背景下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优化的重要性;3)了解当前各阶段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4)建立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参照标准;5)探索出一定的可供推广普及的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经验,并以专著及研究论文的形式出版或发表。

2.2 研究内容

在上述研究目标的导向下,参考相关成果[17-21],可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划分为7个板块,即①环境教育快速推进与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优化的关系研究;②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研究;③当前各阶段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分析;④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⑤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参照标准探讨;⑥环境教育教材建设框架及体系优化研究;⑦《环境教育教程》的建设框架与内容。基本设想如表1所示。

表1 对开展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建设优化研究主要内容的设想

续表

2.3 拟解决的重点与关键问题

本研究的重点与关键问题是:1)各阶段环境教育主体对教材建设的需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成功案例剖析及经验总结;3)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标准。这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解决了上述三点,整个研究就不难完成了。

2.4 可采取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常用的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络调查等多种方法,重点包括:1)调查法,获取全国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统计数据;2)访谈法,深入有关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访谈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集体访谈、个体访谈或深度访谈等不同形式;3)问卷法,采用问卷形式征求广大师生意见,了解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形势与内容需求,以便科学决策;4)网络调查法,借助当今发达的网络系统,在网络上开展环境教育教材建设标准、建设意愿等问题的调查。

2.5 研究的技术路线

基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重点与关键问题、以及可采取的研究方法,可将研究的具体技术路线设计如图1。

3.研究展望

图1 对项目研究技术路线的设想

环境教育是一项素质教育,需要对其加快推进,而环境教育教材建设框架及优化体系目前缺乏系统研究,该研究可为此方面提供理论及个案参考。系统开展环境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研究,是环境教育理论创新与师资队伍培训现实需要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可针对各阶段环境教育建设现状,厘定不同阶段环境教育教材建设原则,并归纳出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优化框架体系。可以预料,该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学理创新性和现实价值:1)倡导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环境教育课程及教材建设体系,有助于大、中、小学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建设;2)提出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优化思路与建设标准,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价值;3)以环境教育教材建设及体系优化目标为统领,对环境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的差异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考虑,突出研究的系统性,可解决各阶段环境教育相互脱节的问题;4)注重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协调关系研究,突出环境教育教材研究的理论性;5)以素质教育为背景,针对环境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环境教育教材体系优化途径,具有针对性。

[1][英]Palmer JoyA.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祝怀新,林道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申秀英.环境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申秀英.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环境教育对接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6][英]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可持续发展教育[M].王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英]艾沃.F.古德森.环境教育的诞生[M].贺晓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姚亚萍.环境教育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江家发.环境教育学[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田青.我国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1]林培英,杨国栋,潘淑敏.环境问题案例教程:高等院校环境教育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2]季莹娟.中、美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161.

[13]毛德华,周晚田,白解红.大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框架体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75-78.

[14]徐华红.中学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组织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5]田青.中小学环境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6]刘沛林.“一目标、四途径”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1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8]余谋昌.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0]卢风,刘湘溶.环境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21]孙方民.环境教育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材环境建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环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