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分析

2012-10-13 13:20李亚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4期
关键词:课余黑龙江省体育锻炼

李亚光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分析

李亚光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对教育与非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比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教育专业大学生合理的锻炼,提出一些合理的策略.

教育专业;非教育专业;体育锻炼;影响

事物发展状态是由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影响因素的不同性,才会对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产生一定的差异.教育专业和非教育这专业最大的差异性是培养目标和管理体制的不同,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教育人才,而非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依本身的专业的特点而定,而本文确定的6个因素是同时影响二者的高度相关因素,对他们在影响因素上的共性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把大学生分为两个群体,即教育专业群体和非教育专业群体.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有关课余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心理学等方面期刊和专著,并在CNKI网络上检索.

1.2.2 问卷调查法

初步确定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影响因素情况,根据本次研究需要,制定专家调查问卷,对专家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对专家确认的因素结果设计出问卷,最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8所高校进行随机抽样,对8所高校发放400份问卷,问卷采取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形式.对这8所高校发放后,回收398份,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为97.8%.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5.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数据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推理,同时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2 结果和分析

2.1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心理因素的比较分析

表1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心理因素的比较

心理因素其实是一个较复杂的因素,它有许多下属因素所组成,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在一起构成了心理因素,比如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现象就是一个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因素的一个方面,表1显示心理因素在“很多”和“多”这两个程度上对非教育专业大学生影响的程度要强于教育专业大学生,其百分比比教育专业高20%、12.5%,在一般条目上对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影响要强于对非教育专业的影响,从这些数据可知心理因素对二者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影响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课余体育锻炼的程度来看,心理因素对非教育专业的影响更加突出.

2.2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物质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社会体育物质环境是指社会大众参与体育锻炼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体育运动场所、体育运动器材与运动时间等要素;其中体育运动场所是社会体育物质环境的核心要素.物质环境因素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物质环境提高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也就相应的提高了.目前高校再扩招,势必会造成物质环境的相对不足,这是未来大学所面临的问题.

表2可见物质环境影响因素,在“很多”和“多”两个程度上,对非教育专业的影响程度要强于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在“一般”条目上,教育专业大学生被影响的程度要强于非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物质环境对非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大,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相对小,可见非教育专业要选择相对优化的环境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而教育专业对环境的要求相对弱,只要环境较优质就能够进行锻炼.但在二者各自的体系内,物质环境对其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的比例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改善物质环境的现状,使其服务于大学生,特别是非教育专业更应该提高他们物质环境的水平.

表2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物质环境因素的比较

2.3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经济状况因素的比较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课余体育锻炼也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的上层建筑,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大多数是家庭父母所给,所以他们能够投资在体育消费上的资金直接影响他们的课余体育锻炼的状况.

表3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经济状况因素的比较

表3中可见,在“很大”和“大”上非教育专业的人数要多于教育专业的人数,其百分比分别21.6%、19%,说明经济状况对非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大,而在“一般”和“小”两个条目上,教育专业的人数要多于非教育专业的人数,其百分比分别多26.5%、14.2%,说明经济状况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小.

2.4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气氛因素的比较分析

从表4中可见教育专业在“很大”和“大”上的人数多于非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百分比分别多18.5%、14.9%,在“小”上非教育专业的人数要多于教育专业的人数,从这些结果可见家庭和学校气氛因素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非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在教育专业中一部分家长想把子女培养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同时加之教育专业体制对体育重视程度相对高,所以就导致了总体上家庭和学校对教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的程度严重.

表4 黑龙江省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气氛因素的比较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从影响因素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3.1.1 心理因素对两种人群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影响教育专业和非教育专业课余体育锻炼的程度来看,心理因素对非教育专业的影响更加突出.

3.1.2 非教育专业要选择相对优化的环境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而教育专业对环境的要求相对弱,只要环境较优质就能够进行锻炼,经济状况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小.

3.1.3 家庭和学校气氛因素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非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体育消费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要强于非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课余时间在影响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上,对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要强于非教育专业影响的程度.

3.2 建议

3.2.1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把课余体育看成是学生的能力之一.

3.2.2 教育部门,应该利用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来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物质环境,使场馆和场地都得到进一步的建设,特别是对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这方面,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估.

3.2.3 应该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的宣传,促使大学生形成体育观念,并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加强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

〔1〕任永星.构建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2〕吴建.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6(18).

〔3〕杨向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巢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G807

A

1673-260X(2012)07-0109-02

猜你喜欢
课余黑龙江省体育锻炼
丰富的课余生活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