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因素的综合分析

2012-10-22 02:28徐艳赵郁松孙枫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2年3期
关键词:微量空腹病程

徐艳 赵郁松 孙枫

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并且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检出率,有助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2,3]。为了解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我科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观察、分析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5月~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127例2型糖尿病病人,男63例,女64例。其中,79例合并下肢血管病变(A 组),男43例,女36例,年龄35~85岁,病程3月~25年;48 例无下肢血管病变(B组),男20例,女,28例,年龄32~74 岁,病程1月~20年。

1.2 方法

详细记录入选对象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有无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肾病史;有无下肢感觉异常、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表现。入院后进行体格检查,并计算体重指数(BMI) 和腰臀比(WHR)。

入选对象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型号:ACUSON Sequoia512,Neusoft公司生产),从上至下检测双侧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 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病变内容包括: 动脉内膜增厚、硬化、斑块及狭窄。

所有病例禁食10~12h,次日清晨抽血,检测空腹血糖、空腹C肽值、餐后2 小时血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肽和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A1c值采用色谱法检测。

化学发光法测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为0~22.5mg/L;高血脂为TC≥5.6mmol/L和(或)TG≥1.7mmol/L。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既往高血压病史,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得下肢血管病变结果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腘动脉和股动脉。血管形态学改变主要为管壁内膜粗糙、增厚、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并且呈双侧多发性损害。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狭窄口血流速度增加,狭窄远端血液流速变慢。

2.2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病程、血糖、HbA1c、空腹C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关系见表1。

2.3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为深入了解各差异指标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我们对患者年龄、血压、血糖、微量蛋白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如表2。

3 讨论

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90%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约有50%的患者合并重度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其下肢截肢率比正常人高5~15倍[4]。临床实践表明,积极控制血糖可预防糖尿病血管性病变,但除血糖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参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5]。本研究中有下肢血管病变者多发生在50岁以上,年龄越大,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越高,且程度越重,两者呈正相关(P<0.01)。可能与年龄增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逐渐增高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与下肢血管病变也密切相关(P<0.01)。提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长期慢性高血糖有关。高血糖是病变发生的始动环节,随着糖尿病病情的逐步进展,氧化应激及炎症等对内皮的损害逐渐加重[6]。此外,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能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降低周围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重胰岛素抵抗,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空腹血浆C肽水平能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本研究中,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浆C肽水平低于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可能与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病程更长有关。此外,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血糖较高,高血糖产生的葡萄糖毒性抑制了β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下肢血管病变组空腹血浆C肽水平较低。

高血压是公认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对脂蛋白通透性和内皮素产生增加,白细胞黏附性增加;高血压还可促使脂蛋白和单核巨噬细胞进入内皮下间隙,促进脂质条纹的形成[7]。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高血压者发病率高;病变程度与高血压病程明显相关,高血压病程越长,血压控制越差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越高。这与文献报道一致。

血脂紊乱与下肢血管病变发生也密切相关。本研究中下肢血管病变组的TC、TG、LDL-C明显升高,尤其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脂质过氧化、糖基化可促进血管壁炎症,在各种生长因子、促炎因子、趋化因子和粘附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导致血管壁硬化、粥样斑块形成。故临床治疗中除了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外,还要积极的调脂治疗,尤其是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对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表1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相关指标关系表

表2 2型糖尿病有无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年龄、血压、血糖、微量蛋白尿分组统计表

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时,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比例也相应增高。微量白蛋白尿是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微量白蛋白尿与动脉硬化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二者均由内皮细胞损伤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引起。本研究结果,2型糖尿病伴下肢血管病变与尿微量白蛋白明显相关(P<0.01),与上述一致。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程度和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与血浆空腹C肽呈负相关。因此为了减少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早期治疗糖尿病肾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可及早发现下肢血管病变,并对病变性质、位置、严重程度等进行判断,为糖尿病患者及早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了机会,是目前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可以广泛应用。

1.Amos AF, McCarty DJ, Zimmet P.The rising 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to the year 2010.Diabet Med,1997,14 Suppl 5:s1-s85.

2.潘长玉,高妍,袁申元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6):323-326.

3.Ameriean Diabetes Assoe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02,25 suppl 1:s33.

4.Huysman E, Mathieu C.Diabetes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J].Acta Chir Belg,2009,109(5):587-594.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仁[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6.鲁梅芳.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可溶性 P选择素及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2(33):1300-1301.

7.薛春利,李挺,徐俊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204-205.

猜你喜欢
微量空腹病程
采血为何要空腹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基于Al2O3纳米粒子的微量润滑铣削冷却性能分析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空腹喝水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