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者需求角度看国际贸易成因

2012-10-28 03:27张艳梅
关键词:档次人均收入代表性

张艳梅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从消费者需求角度看国际贸易成因

张艳梅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以往诸多国际贸易研究理论,都从供给入手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成因。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针对非代表性需求和差异产品需求,可以更好地探讨国际贸易成因。

非代表性需求;差异产品需求;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可以使出口国的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或者使进口国的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总是大于减少的幅度,因此最终都是使参加国受益。研究国际贸易的成因,可以更好地发展国际贸易,进而提高参加国人民的福利水平。从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理论到现代贸易理论,大都从供给因素出发而忽略了需求因素。本文从非代表性需求和差异产品需求方面出发,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

一、非代表性需求与国际贸易

封闭条件下,一国厂商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润,必须生产本国需求规模最大的产品,然而还有较小部分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开放国内市场借助国际贸易来满足。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市场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形下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然而事实上,近一半的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发生的。一国需求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那么它们的需求结构也会很相似,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对它们中任何一国的生产者来说,他们会发现对其产品有需求的不仅只有国内的消费者,还有国外的消费者。因此通过出口来扩大产品的销量,赚取更多的利润,即为最佳抉择。

图1 甲、乙两国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所对应的消费等级

如图1,横轴代表一国人均收入水平(I),纵轴表示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等级的需求水平(Q)。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等级的需求水平也就越高,两者的关系可用图中OP线表示。假设甲国人均收入水平为I1,则甲国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等级的需求水平处于以N为基点,下限为E上限为F的范围内;乙国人均收入水平为I2,则其对商品品质等级的需求水平处于以M为基点,下限为C上限为D的范围内。落在一国需求水平上限之外的商品则太高档,而下限之外的商品则太低劣。甲国对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E和C之间的商品和乙国的处于F和D之间的商品,两国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国外需求,所以在这两个范围内的商品不能参与国际贸易。而对于C和F之间的商品两国都有需求,这样的需求又称重叠或相似需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等级处于这个水平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可以相互贸易。所以,如果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相近,重叠需求的区域就越大,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对于不同的国家,收入水平越相近,它们之间的国际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它们之间重叠需求的商品就可能极少甚至不存在,因此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图2 各国所需汽车档次及其代表性需求

如果任何一国的厂商都只追求国内的代表性需求以达到规模经济效果,那么该国的非代表性需求就难以在国内得到满足,此时,就需要借助国际贸易来实现。假定美、德、韩国和中国均能生产家用汽车,且共有五个档次,如图2所示:通过本图可以看出,每个国家的厂商主要生产的汽车档次都与本国的代表性需求相一致,那些收入在一般水平之外的消费需求就不能在本国内得到满足。假定在德国,消费者的代表性需求是第4档次的汽车,厂商为了扩大销量也生产该档次的汽车,但在德国还有比代表性需求更高或更低档次的需求:高档次如对第5档次的需求,本国没有生产,那么它可以从代表性需求档次更高的美国来进口,以满足德国的部分需求者;同理,对低档次汽车的需求也可以从代表性需求偏低的韩国或中国进口,最终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内不同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二、差异产品需求与国际贸易

一国的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便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当每个国家的厂商都达到了相同的规模经济时,厂商就不可能再获取这种超额利润。考虑到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各国厂商便生产出与市场上同质产品有差别的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同时又使自己获得因差异化生产而提高价格得到的超额利润。

规模经济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是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企业生产某一产品的总成本等于可变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和。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递减,企业大规模生产并追求由此带来的经济效果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其产品的竞争能力也会因此而增强。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设计、品牌等有别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差异产品可分为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1]水平差异是指处于同一档次且具有完全相同的根本特性,只是在细节特征上略有差异的产品,而垂直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等级上,是指同一类产品在档次上有差别。一般说来,对垂直差异产品的需求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而消费者对水平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取决于其需求偏好。在市场上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不可能将自己的产品定出较高的价格,而在此基础上生产差异化产品,厂商获得一定程度的定价权,便可以提高价格。因此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出较高的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厂商必须生产差异化产品。

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同质产品的消费量越多,福利水平就越高;二是产品离消费者消费欲望越接近,其福利水平也就越高。同时,产品差异化程度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水平。因此,厂商要想获得高额利润,两种生产方式配合起来才是长期抉择。然而规模经济性生产要求批量大、规模大、统一化生产,差异化生产则要求批量小、规模小、品种多而齐全,这将导致产品生产的复杂程度加深以及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盈利。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常既希望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又希望通过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而选择差异化生产。两种生产方式是相矛盾的,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便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佳办法,因为国际贸易面临的是更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促使各国的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配到各国的市场上去,从而反映到每个国家的市场上就表现为小批量、差异化的供给,市场上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也就因此得到了满足;而且由于规模生产的效果,其平均成本是很低的,反映到消费者那里,产品的价格也是很低的。这说明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1]艾小波,曾奕.产品差异化与国际贸易[J].商场现代化,2006(16).

F752.02

A

1673-1395(2012)02-0057-02

2011-12-18

张艳梅(1986-),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档次人均收入代表性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