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传播之道的台北故宫

2012-10-30 02:52沈望舒
北京观察 2012年9期
关键词:故宫台北文化

文/沈望舒

懂得传播之道的台北故宫

文/沈望舒

各地政府花重金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肯定都有其初衷设想与文化用心,但是建成后能否体现设计功能、传播文明价值、取得预想效果,却不一定。访台所见诸多文化设施,都很注意内容为王的知识传播,较好表现出创意设计的思想精彩,于是收获了可观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让人羡慕感慨。

就说台北故宫,虽然笔者以为其建筑外型乏善可陈,相比北京故宫由沧桑历史造就的恢弘庄严,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对所藏所展珍品的陈列宣传利用,尤其为珍宝代言、维权、谋利的知识传播努力,十分值得学习。

台北故宫上下三层十余个展馆,可大致分为固定展与特展两类。固定展是其永恒魅力的部分,如中国绘画选粹、青铜器工艺之谜等。特展是其凸显专业性亮点部分:有清皇室文物典藏展、院藏清代河工档案与图等。因为展示面积与其馆藏的巨大差距,固定展有4年换一批展品的制度──几乎无人能以自己的毕生岁月而幸览其精品全貌,于是换展宣传客观上具有很高的复观动员效果。其特展善捕社会热点进行互动式跟进,如因热播清宫内容电视连续剧而设展、因“富春山居图”合璧话题而设展等。如此顶级的文化机构能对民众消费需求保持一贯的尊重与迎合,是其专业而真诚素质的流露。

令访者感到不虚此行的信息服务、引导告知、延伸满足,是其在知识传播表达上的艺术境界:既可随受过专业培训的讲解,通过仅限团组收听的频段进行生动参观,又可借助一些“帮手”自己慢慢品味。如许多展馆内墙上挂有供观众自取的导观单,单中标题前缀典雅寓意,正文珠玑闪烁、精辟凝练,一张小纸如其外形,堪比把握一馆内容的钥匙。

有“好故事”,更注重“讲好”故事的能力,是台北故宫的知识传播特色。一面“碧玉屏风”告知两层故事:先为自然科学,初以为“闪玉”后鉴定为“辉玉”的认识鉴别过程,使品质升级;再为人文科学,此器当初曾先被汪精卫送日本天皇作为寿礼,后成日本因战败而偿台澎金马生灵涂炭的赔付——暗含一物抵江山的悲耻。“子子孙孙永宝用——清皇室文物典藏展”场地拥有最多的观众,那是因为每件精巧展品背后的故事,将提笼架鸟、玩到极致的“天朝”末世的纨绔文化表现得淋漓生动。年轻人可领略古人工艺的灵动、娱乐的机巧,老者可联想一种文化由粉而红而紫而黑后的王朝归宿。

台北故宫的传播精妙,还在其衍生产品的营销。地下超过两个展馆面积的纪念品店内人头攒动,千余种精美的故宫文化商品,让同行团队一男士花费了9000余元新台币尚未尽兴。

台北故宫

当然,台北故宫知识辐射更大的世界传播,在于展场卖场以外:台北故宫因特定政治经济压力而兴起的藏品艺术的“授权”营销,多年以来已是硕果累累。从65万件藏品中选优后,将经典展品进行形象利用方面的授权,让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借助文化经济的翅膀,汇入时尚流行的大潮,成为服装、陶瓷、床上用品,乃至火车、飞机、企业建筑形象的瑰宝。据称,仅其古画复制授权的收入便超过了全年门票总额。

岂止是台北故宫,台湾文化设施对知识的扩展、传播,看起来有着专业化的轨迹与支撑。比如花莲“北回归线标志”,核心为塔,内圈设有对称四碑石与铭牌,外侧有两廊悬挂8块展板,专门介绍中国文化天文星宿知识。再如台岛最南端的鹅銮鼻公园,居然在标志灯塔与方尖名碑旁设一不锈钢铭牌,用中英两种文字和线图讲述台湾全部领海基点的知识。台北101大楼有珍稀珊瑚收藏的专题陈列,其关于珊瑚与人类的关系,各国皇族对珊瑚的态度,珊瑚生成原因与辨识方法等一应俱全。参观一点便了解一领域梗概的传授行为,表现出操作者的文化科学意识与含量。

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后,祖国大陆出现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热潮,各种大投资、大项目、大手笔风起云涌。但是,在规模数量型冲动中已经显现太多的挫折与失败。讲求质量效益型的科学运作,早应列入任何波及社会财富,尤其是动用公共资源的文化置业决策的行为原则之中。

请不要继续纵容那些毫无较高水准唯一性创意的模仿式、尾随式的雷同,让其充斥于我们的文化服务;不要继续放任一批批戕害优秀经典文化传承、阻碍卓越当代文明传播的文化垃圾,让其覆盖我们的文化产品。从这一角度,部分台湾文化机构向往之、追求之的传播文明标准,在传播文明中名利双收的文化经济策略,很是值得尚处起步期的诸多大陆文化机构参悟借鉴。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故宫台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雪中故宫
台北咖啡香
台北的烟火味
台北家居
谁远谁近?
故宫
台北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