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游记:内卡河畔的行与思

2012-11-21 10:37林初学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12年4期
关键词:海德堡初学古堡

文/林初学 编辑/田宗伟

内卡河上古桥。摄影/林初学

上:内卡河从海德堡穿城而过。摄影/张勇/CFP

下:内卡河在德国的位置。制图/田宗伟

在欧洲,德国算幅员辽阔的国家,有许多风景历史名胜汇聚之地。而在造访过的城市里,最使我仰慕流连思恋的是山水之城海德堡,行前仰慕,游时流连,归来思恋。

德国第一大河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北麓沿着巴登符腾堡州边界向西向北流去,在上莱茵河段的峡谷里收纳了一条重要的支流内卡河(Neckar River)。这条秀美的河流与另一条欧洲著名的大河多瑙河同源,在德南部的黑森林地区,中间仅隔着一条分水岭,岭南的多瑙河义无反顾向东去往那游历欧洲的漫长旅程,岭北的内卡河则蜿蜒曲折往东往北流过斯图加特等城市后西折,在曼海姆汇入莱茵河。海德堡就位于内卡河这段西行的秀丽峡谷之中。

大自然赐予了海德堡迷人的妩媚和气韵,山的沉稳,水的灵秀,无边的景色充溢着这座依山傍水而建的城市。诗人荷尔德林深情唱诵海城山水:“在你的山谷里,我的心儿从睡梦中醒来,面对着生活,你的波涛在我的周围嬉戏。”

海德堡作为历史名城,其标志,一数那蜚声世界的海德堡大学,二就数那到访者必然参观的古城堡了,据说现在每年到古堡参观的游客超过三百万。早期的中国学者将Heidelberg翻译为海岱山,后来因古堡的名气更大,干脆就译作海德堡了。我有幸在秋天这个华美的季节里访问海城,首先就到古堡参观。

古堡始建于13世纪,坐南面北,雄踞国王宝座山半腰,多次扩建后形成哥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混合风格,而历代的战争芜毁已经使得这座曾经辉煌的庞大古堡风光不再,有些建筑唯余下断壁残垣,印刻着人类的恩怨情仇,仿佛还在诉说着海德堡远昔的怆痛。在秋日的夕辉映照下,那挺立的门阙、宫墙、碉楼,以及参天的古树和飘飞空中翻卷地上的片片金黄落叶,带给人无限的悲壮苍凉。游览间忽然一个问题闪过脑海,在这方美轮美奂的和谐山水间,人类为何要生死相斗?也许海德堡大学的讲堂上历史学社会学教授们已经有可信的答案,只是我辈匮乏于对欧洲政教史的了解所以无法领悟而已。

历经劫难的海城,到上世纪却是非常幸运。海德堡是二战时德国唯一没有遭到盟军轰炸而得以瓦全的城市。究其原因,最感性的解释是盟军空军高层中有海大学生,实在不忍毁坏这片寄托着浪漫和神圣的地方;最实用的解释是早就被选中为战后盟国占领军司令部安居之所,兔子不吃窝边草嘛;最传奇的说法是由于以海德堡大学为背景的音乐剧《学生王子》在美国百老汇久演不衰,男男女女都为剧中王子与酒吧少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而大把掬泪,海德堡的名字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出于对文明的敬畏之心,哪位飞行员还愿意向那偶像级的校园和酒肆投下钢铁冰冷的炸弹呢?

游览古堡,比参观地下酒窖里那硕大无比的葡萄酒桶以及药物博物馆里的瓶瓶管管更为享受的,还是从城堡高低错落的大小露台上俯瞰海城,拍照纪念记录古城人文和山水那如诗如画的美。由近及远的老城区房屋古意盎然青砖红瓦,间或可见教堂或广场钟楼的铜锈色金属顶尖刺向天空。内卡河静静地流淌,山谷两旁的秋林竞相把早已是五彩斑斓的身影投入波光粼粼的河面炫耀。白色、灰色的水鸟翻飞在水面,追逐着河上行经的船只。在墨绿色的河水映衬下,横卧河上的铁红色的石拱桥显得愈加美丽,而那九连拱的曲线又在桥身的古朴之中增添了几分灵动。

海德堡的几处重要浏览点。制图/田宗伟

上:海德堡古堡外墙。摄影/林初学

下:海德堡古堡门牌。摄影/林初学

古堡秋色。

古桥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桥面有些磨损,现只为行人和自行车开放。南岸伫立着两座圆柱体的白色桥头堡,许多游人在此摄影留念。通过古桥可以走到北岸,掩映在岸边林木和花丛之中是一座座漂亮的别墅,形色各异但都不失优雅。而登上北岸圣山则是海城之游最让我心动而大呼过瘾的部分,这就是在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散步场所——哲人路上的一段休闲散步。活动的是腿脚,收获的是一份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哲人路德文写法为Philosophenweg,从岸边一条狭窄的红石小径蜿蜒而上,到圣山半坡即踏入这条名闻遐迩的步道。小道并不很长,沿与河岸平行的方向延伸,两旁树木葱茏,种类繁多,虽时届仲秋,树上地上已处处是红的黄的树叶,也依然可以见到深黛的绿色。小道曲径通幽,隔一段就有长条木凳供人歇息,还有几处小小的木屋、花坛。行逾高处,心旷神怡,眺望对面的海德堡大学城及中世纪古堡,怀古之幽情油然而生。想象着黑格尔、歌德、舒曼、马克·吐温……,多少哲学大师艺术巨擘,曾在此散步、思考问题的情景,真希望时光停留,恣意放飞心境,长久地徜佯在这山水并人文的胜景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灵韵。

此情此景,至景至情,无怪大诗人歌德留下了名句:“我的心失落在海德堡的夏夜中”,我宁愿接受另一种译法:“海德堡偷去了我的心”。岂止是夏日,海城山水一年四季景色俱美,与如此丰厚积淀的人文财富辉映,不管你何时到来,保准都会被这里无处不散发着的浪漫色彩和迷人气息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小道旁的一个小花园里竖着一支手掌塑像,掌心里写着一行德文字:“Heute Schon Philosophiert?”直译是“今天你哲学过了吗”。对我辈流俗于生活琐事整日为名利烦恼习惯以“吃了吗”作为问候语的人儿,真不啻为一声当头棒喝!哲学,在这里已不是表征一种严谨高深的学问,而是飘逸着浪漫的气息,化作了生活的一部分。游思及此,不禁忆起海德格尔引用诗人的妙句所表达的人生图景——“人辛勤劳作,却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海德堡古堡内院。摄影/林初学

海德堡古堡钟楼。摄影/林初学

海德堡古堡残垣。摄影/胡武功/FOTOE

德国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国家,尽管他有过二战那样极不光彩的历史。谈论起雅利安民族,人们无不为其纪律性、坚韧性、精确性、逻辑性所折服。然而,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却不光是那些冰冷的精良的机器,还有那些饱含终极理想追求的哲学、飘逸着自然和浪漫气息的音乐、诗歌。在理性思维的全副武装下,却活跃着想象和创造的细胞,德国特产的诗人哲学家群星璀璨。也许正是其像机器一样精密的思考,使德国知识界对纳粹罪行的反思和悔疚远比我们近邻的自省来得深刻。理性和感性的力量交织,创造与批判的精神共荣,形成的巨大合力,铸成了西方理性文明列车前行的主要思想引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诗意栖居的大地似乎注定高产大师巨擘。恐怕已难以统计,有多少德国民族的知识精英诞生成长求索勤奋于海德堡的青山绿水之间,要列出来的话肯定是一份长长的名单。给出一个简单的数据即可略见一斑:海德堡人口仅有十几万,却是一座科学名城,至2010年,与海德堡有关的诺贝尔获奖者达55人之多,其中,海德堡大学教授10人、助教3人、毕业生15人。可以想见,他们也曾到此散步,行思于小道之上,有多少人从先哲巨贤的足迹中瞥见了令智慧之门洞开的灵光,领悟了追寻人生与科学真理的艰辛和幸福。

哲人路的另一端通往海德堡大学的物理研究所。除却游人,今日行走在小道上的物理学家怕是比哲学家要多许多了。幸耶?忧耶?在物欲横流科层严密信息泛滥的社会,大部分人类个体已经放弃了思辨的能力,失却了维系创造和批判所必要的独立精神,人的思维渐渐地被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着的机器取代,智慧时时被浮华与浅薄嘲笑,哲学似乎正远离我们而去。人们仍然艰辛劳作,但大多感觉不到一丝诗意的浪漫。由此,一些后现代哲学家开始发声诘问科学文明的道德价值。其实,两位名震天下的德国思想家很早就在他们社会学研究中有所预言,卡尔·马克思深刻剖析资本对人的奴役导致的异化现象,马克斯·韦伯则时时警示“超个人的结构”可能带来的社会危害。古老而宁静、典雅的海德堡大学,有着社会学研究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思想平台,人们有理由期盼着,从哲人路上走出更多的摈弃了世俗名利的思想家,为解决当今人类发展面临之问题,贡献真知灼见。

苦无诗才,漫步小道,心潮汹涌,却只吟得一句“草木思先哲,山川焕今贤”。回国后游历的心境挥之不去,凑成了一首秋游海德堡记:“得缘登古堡,任览一江秋。岭峭葱林木,流清适雁鸥。偷心情未逝,爱智趣方稠。日暮疏钟远,哲人路更幽。”其中“爱智”一词是国人移用日人“哲学”译法之前,对Philosophia的解读。

海德堡因人文山水俱佳誉满天下,游客陶醉于诗画美景忙碌于拍照留念,往往对景点之外的情况一无所知。从专业角度考察,内卡河、奥德林山谷不单以其秀丽景色愉悦着人们的心境,还给人们提供着丰富的能源和舟楫的便利。

海德堡大学。

海德堡大学物理研究所。

海德堡古桥与古堡。

内卡河北岸。摄影/林初学

内卡河全长367公里,河源系黑森林自然保护区海拔706米的一片水沼地,河水沿着时而幽深时而开阔的山谷奔流而下,一路上汇聚无数大小支流,至注入莱茵河时,海拔降至95米,平均流量约145立方米/秒,按水量计为莱茵河第四大支流、德国第十大河流。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覆盖之区域除了河谷两岸美丽的葡萄种植园等农业区,也不乏人口密集、产业发达的城市,如海德堡、海尔布隆、斯图加特、图宾根等。这些城市及周边工业区对于能源交通的需求甚高,促使其很早就规划开发内卡河之水利来兴建电站、码头、船闸。

哲人路。摄影/林初学

今天你哲学过了吗? 摄影/林初学

Karlstor船闸及电站。摄影/林初学

内卡河上最早的Lauffen水电站。

从曼海姆到普洛兴根,沿河共修筑了27级船闸,二百多公里长的河道基本渠化,可以自由航行1000吨级的标准货船。自19世纪末起,在内卡河干流和几条主要支流上,陆续兴建了四十多座水电站。内卡河上最早的Lauffen水电站建于1891年,180KW三相交流电以40赫兹频率输往190公里外的法兰克福,为德国主办的国际电力技术博览会示范供电,由此开创了以三相交流电形式远距离输电的时代。而最新的Karlstor水电站则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在海德堡古桥上游几百米远的船闸处。

把海德堡留到最后建水电站,不知是工程师们总不忍去扰动奥德林山谷如画风光呢,还是等到建站技术日臻完善确信其达到环境友好标准后才动工?事实上,建设Karlstor水电站正是海德堡绿色能源计划(争取1/4的电力供给来自水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之组成部分。电站利用径流发电,2.6米落差,安装两台1.6MW的贯流式机组,年发电1680万千瓦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站施工和运行完全在水面下,电站外形对山水景致也几无影响。当游人站在古堡俯望海德堡欣赏那青山绿水优美城廓时,尽管船闸和电站就在视界之中,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光靠这些径流式水电站,满足不了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上世纪下半叶内卡河两岸陆续增添了6座火电站、2座核电站。显然,内卡河为这些电站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冷却水源。几年前,Obrigheim核电站服役到期被关闭,没有重建;去年日本福岛事故后,德国政府迅即采取措施,永久关闭了Neckarwestheim核电站临近服役期满的第一台机组,第二台建于1989年技术较新的机组也预定在2022年作为德国最后一批核机组永久关闭。核电约占德国电力供应之1/4,核电站关闭后的电力缺口需要从提高电能效率和增大可再生能源份额解决。德国河流虽多,但水能蕴藏总量并不高,大部分已经开发,如海德堡Karlstor这样的径流式电站,容量很小,也都挖掘潜力开发出来造福民生。尽管如此,水电仅占全德电力生产约4%,未来开发可再生能源,满足可持续发展之需,风电任重道远。

倘若日后重访海城,万一看到内卡河两岸青山顶上,竖立起巨大的白色风车阵列,会作何感观?想起一位学者的话:“杞人是个哲学家。”哲学古老而长青,古老到可以把它遗忘在书斋中积满灰尘的簿籍里,终生不用翻阅只字片语,而其长青的泉源又在于每每人类遇到根本性的疑问时,就会躬身求诸于哲学。诗人笔下“永远年青,永远美丽”的海德堡,尤其那内卡河畔的哲人路如此令世人钟爱眷恋,兴许缘由在此。

海城夜色。

猜你喜欢
海德堡初学古堡
勇闯死神堡
古堡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小学语文“初学作文三步走”教学模式探究
海德堡人:现代人类的祖先
无解≠增根
大咖云集
轮滑苦与乐
海德堡古城堡,那抹王者之气的沧桑美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