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绍恩:千年遗泽在三江

2012-11-21 10:54编辑
中国三峡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堤三江闸门

文/陈 陆 编辑/任 红

2006年12月12日,明代建造的三江闸。摄影/李瑞昌/FOTOE

三江闸是浙江绍兴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绝佳胜地。每年八月十八日,大潮涌入钱塘江喇叭形入海口,随着两岸不断地收窄,大潮越涌越高,最大潮差可达8.93米以上,正如诗中所写“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大潮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当遇到宛如铁壁铜墙的三江闸及其堤坝的阻挡时,只得返身飞逝而去。真可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

四百多年来,三江闸及其堤坝就这样成功地阻挡着海潮的一次次侵袭,保护了绍兴平原不再受咸潮之害。三江闸的另一效能,是成功地泄蓄了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三江之水,使得绍兴平原重新成为旱涝保收的膏腴之地。

主持这项古代规模最大的挡潮排水闸工程的人,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绍兴知府汤绍恩。史载三江闸工程修建之后,“旱有蓄,潦有泄,启闭有则,山会萧(山阴、会稽、萧山)三邑成膏壤”。明代著名学者徐渭题联赞曰:“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功。”将其誉为与大禹、女娲一样英勇无畏为民造福的英雄,实不为过。

命运似乎注定他将施恩于绍兴百姓

汤绍恩,字汝承,四川安岳人。他的名字有些奇特,似乎冥冥之中,命运注定他将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绍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一生将承担起某种责任,成就起大业施恩于绍兴百姓。

后来他果然被调任绍兴知府,任职其间,他服官济世,排除万难修筑了三江闸。三江闸造福一方,当地的百姓世代深受其恩泽。于是有一种传说在坊间传播开来:说在他出生之时,有一个云游峨嵋的僧人恰巧路过他家,看到这位正在玩耍的男孩长相不凡,便给其父亲说:“他日地有称绍者,将承是儿恩乎!”于是其父给他取名“绍恩”,字“汝承”。传说难免有些穿凿附会,将汤绍恩神奇地变为天授大任的神人,但细想下来,传说实则表达了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拜和敬仰。

汤绍恩,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德安(治今湖北安陆)知府。嘉靖十四年(1535年)调任绍兴知府。他来绍兴之时正遇淫雨连绵,暴雨成灾,四处一片汪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当地人说,这样的灾难几乎年年降临。

越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膏腴之地,著名的鱼米之乡。唐朝诗人曾说“越州机杼耕稼衣食半天下”。即越州每年上缴的利税可以养活半个天下。如今怎么灾难频发,一片破败景象?这要从这里的地理变迁说起。

绍兴平原是一块冲积平原,一边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一边面临大海。每当大雨来临,群山上的雨水急速汇入曹娥江、钱塘江、钱清江等诸条河流,暴涨的河水涌向入海口。但由于年年钱塘江大潮的侵袭,将海中的泥沙顶托至海岸,造成泥沙淤积,河水入海不畅,形成一片汪洋。加之咸潮倒灌,盐渍的海水恶化了土壤,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遇到极端天气,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抵御灾难,免遭洪水之苦,早在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郡(今绍兴)太守马臻就带领百姓修筑了800里鉴湖,成功拦蓄了绍兴一带36条溪流的洪水,并安装了斗门、闸门、涵管等,有效地排蓄了洪水。唐开元十年(722年),绍兴一带又修筑了一条100多里长的海塘,在海塘上修建了闸门,既可以抵挡海潮,又可以排泄内涝。此时的绍兴平原可谓平畴千里,稻香阵阵,鱼肥藕白。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鉴湖同我国历史上不少著名的陂塘一样,没有摆脱逐渐萎缩并最终湮没为田的悲剧性宿命,至宋代鉴湖已完全失去了作用。没有了鉴湖的拦截,洪水直冲百里海塘,海塘所有的闸门全部开启,也无法渲泄如脱疆的野马一样,从连绵的群山上奔腾而下的溪水。人们只得在海塘上挖开口子排涝。这样一来,海潮来袭时,咸潮便长驱直入,淹没了良田,咸化了土壤;而大旱之时又无法蓄积水流,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绍兴平原的环境越来越恶化。

汤绍恩初来绍兴就任,洪水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正逢暴雨来袭,只见海塘外“拥沙堆积如丘”,洪水不能外泄,绍兴平原汪洋一片。正如史载“每受潮患,逢淫雨泛滥、决塘泄水,苗槁泉竭……民甚苦之”。在他就任第二年,又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民有易子而食。

2010年11月23日,杭州,翱翔在钱塘江上、六和塔前的鸳鸯群。钱塘江潮水涌来时,这些鸳鸯一起腾飞,十分壮观。摄影/徐瑞康/CFP

听到百姓悲号震天,作为一名父母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法救助,汤绍恩心中悲苦万分。他开始踏勘当地的地形和水道,寻找治水之道。一路走来,只见“波涛浩淼,水光接天,目击心悲,慨然有排决之意”。等行至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汇合口,只见两山对峙,他喜出望外,这可是修建闸门的好地势,一个宏伟的计划在心中产生:在三江汇合的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造一座挡潮排洪大坝。汤绍恩判断,在两山之间一定有坚实的石根可作水闸的基础。于是召募善水者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潜水探察,探察后果然发现有石脉横亘其间。汤绍恩大喜,决定兴事动工。

《观潮纪盛》,出自《点石斋画报》。供图/FOTOE

祈告海神:誓与大堤共存亡

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江闸正式动工兴建。

俗话说,一寸堤坝一寸金。水利工程建设要耗费大量的财力,此外,还要有人力、物力做保证。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要建造这样一座历史上最大的排洪挡潮大闸,谈何容易!东汉时马臻修筑鉴湖时,就因无法解决资金问题,而私自动用了赋税、皇粮,被当地的豪强富绅告发,被处以极刑而惨死。

汤绍恩不畏艰难,说干就干。他先从筹集资金开始,奔走游说于浙江省衙与绍兴平原萧山、山阴、会稽三县之间。先是征得浙江巡抚的支持,从国家银库中下拨了一少部分银两。汤绍恩自己省吃俭用,带头捐出了官俸的三分之二。浙江省巡抚和其他县的知府也分别捐资。

在他们的感召和游说之下,当地的豪强富绅也纷纷解囊,甚至连开店铺作坊的的小商小贩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汤绍恩为了奖励和感谢诸位的支持,为每一位解囊相助的人题写了匾额。另外又对三个县的每亩土地课税四厘纹银,终于在短短的22个月内筹集资金6千余两纹银。

有了资金作保证,汤绍恩召集了四个县的数万民夫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汤绍恩命石工于大洋山开凿巨石,运抵工地,以备施工所需。

施工分四部分:基础、梭墩、闸门和桥面。

先是平整基岩,在基岩上开凿榫卯。再在基岩上铺以巨石,与岩层合卯,再灌以铁水使其坚固。每层巨石之间也用榫卯衔接,并用灰秫粘胶。再在岩石上每隔一定的距离砌筑梭墩。

所谓梭墩,是因为墩子的形状如同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厚。墩子的尖头伸在水中可减少水的冲力,术语叫它“分水”。梭墩是由一块块重达千斤的巨石自下而上地筑成。为了增加大闸抵挡洪水的能力,每隔五洞再筑一个大梭墩;特别是在受力大的关键部位,只隔三洞就筑一个大梭墩,形成中流砥柱。

2011年09月30日,浙江海宁市老盐仓,回头钱江大潮又一次涌上标准海塘,撞起大浪。摄影/沈志成/CFP

梭墩之间便是闸洞。闸洞的深浅不一,依两山的天然岩基而定。最深达5.14米,最浅为3.40米。在梭墩的两侧凿有闸槽,用以安装内外两道闸门。每个闸洞下的岩基上,设置了内外槛以承闸板。闸板上设置闸门的启闭系统。

在梭墩的上面架设石梁,形成了一道长百余米,宽九米的宽阔大桥,形成桥闸结合的建筑。其下是28孔的水闸,闸顶是相连一线的既能启闭闸门,又便于通行的平坦大桥。

施工一开始,先要堵塞水道,修筑围堰,才能在上下围堰之间修筑大闸。

在水中筑堰是何等艰辛,而且时时存在危险。特别是在暴雨和大潮来临之时,才修筑的围堰就在风雨飘摇中垮塌。几次筑堰失败之后,民夫们怨声四起,纷纷罢弃不干。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修筑十分艰难,民众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又要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血汗,甚至于生命。加之工程要占用一部分土地,要侵害一些人的利益,必然产生怨谤之声。怨谤声中,汤绍恩鼓励民夫摒弃短见,瞻望前景。他说:“此时民虽怨我,然闸成之后,比户盈宁,当感我不暇矣!”话虽这么说,但汤绍恩对工程的成败时时牵挂于心,以至于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史书《三江闸全书》载他“乍闻树叶声,疑风雨骤至,即呕血”。可见他为建三江闸,殚精竭虑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

古代修筑水利工程,除受“人和”条件的限制,也受到“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在修筑三江闸的配套工程“新塘”大堤时,在风雨、海潮的肆虐下,大堤曾多次垮塌。汤绍恩愁肠百结。在又一次遭遇连续几日风雨交加的天气时,汹涌的海潮冲击大堤,大堤随时有垮塌的危险。汤绍恩在无奈之中下定决心,与大堤共存亡。他给海神写下了祈祷书,赤身躺在大堤上祈告:“大堤若再溃决,他将与大堤一起归于东流。”汤绍恩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民夫们的心,似乎也感动了天神。只见天遂人意,霎时放晴,大海也风平浪静了。在他与大堤共存亡的精神感召下,大家的情绪无比高涨,一条长200余丈,宽20余丈的新塘大堤终于建成了。

上:三江闸示意图。

汤绍恩行书,格言一则,立轴,绢本。

苍天不负苦心人,历经九个月的艰苦奋斗,三江闸主体工程终于胜利完工。大闸全长50余丈,宽3丈,共有闸门28孔。闸门高1丈6尺至2丈有余。28孔闸门,因对应了天上28星宿,便以天上的28个星宿的名字为其命名,故三江闸又被称为“应宿闸”。

在大闸完工后,汤绍恩又带领民夫在大闸外加筑了长400余丈,宽40余丈的大堤,形成阻挡海潮的坚实长龙。为了分削诸条内河水流的水势,汤绍恩又在三江塘和开江闸——山斗门以北之间,兴建了“平水”、“撞塘”、“泾缕”三个闸门。嘉靖十七年(1538年),他又带领民夫将古鉴湖遗存下来的东塘、南塘及通塞之堰、闸改建为水浒,东西连亘百里皆成通衢。

这些配套工程与三江闸配合使用,使得绍兴、萧山、山阴三县80万亩农田成了旱涝无虞的膏腴之地。原西小江沿岸一万多亩咸卤之地成为良田沃土。《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淫。三邑之民安居乐业”。

除了排洪、挡潮的功能外,三江闸“其沮洳可蒲草,其泻卤可盐,其泽可渔,其疆可桑,其途可通商旅”,即兼收水产、鱼盐、桑麻、交通之利,成了一座可以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当年填海人人怨,今日宁澜处处烟

自绍兴向北行走30多里,远远地就可看到,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三条大江波涛滚滚奔腾而来,就在三条大江的汇合处,一座雄伟的桥闸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江上,锁住了三江入海口。原先三江之水便乖乖地从这个大闸开启的闸门中流入大海的,自从1971年在离此地不远处建成了新的三江闸,三江的流水便改从新三江闸入海,这里便形成了一泓静静的水湾。

这个老闸便是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建造的三江闸,它忠诚服役了400多年后,终于光荣“退役”了。

经过了400多年风雨的剥蚀,巨石铺就的桥栏、桥墩和桥面已是斑痕累累,原先每个闸洞的石梁侧面阴刻的星宿的名称,也已湮没得模糊不清。而立于闸旁的石柱形的“水则”(古代的水尺),早已不见了踪影。老闸已经是满目沧桑了。不想,老闸上仍有汽车来往穿梭,其中包括隆隆而过的载重卡车。老闸的闸门虽不再启闭,但仍然承担着公路运输的重责。

老闸百年沧桑的面孔下,竟然还葆有着一付如此强硬的筋骨!

它如何能历经400多年风雨而至今不衰?

汤绍恩修三江闸所用工具。

究其原因,原来这得益于大闸选址的得当。它选在三江汇合的入海口,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解决三条大江的蓄泄问题,又借助两山夹一闸,成功地阻挡了大海的咸潮。

这也得益于大闸大胆而合理的设计。大闸建在两山之间坚实的地基之上,又以千斤巨石相互卯合,灌以铁水,固若金汤。而每个闸墩的梭形尖头又减少了水的冲力,保持了桥闸的稳定。更巧妙的是大闸还有两个柱形的“水则”,一个立在闸旁,一个放在绍兴城里。这“水则”是用以控制闸门启闭的标准。“水则”的石柱上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五字。水至金字脚,则全闸开启;水至木字脚,则开闸门16孔;水至水字脚,则开闸五孔;水至火字头,则全闸关闭。“水则”使得闸门的启闭简便而又易于操作。

老闸历经沧桑而不衰,也得益于多年来的严格管理和认真细致的操作,也得益于400多年来六次大的修缮,其中重大的维修,就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户部侍郎肖良干的大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整修。

近代,曾对三江闸进行了实测,测得该闸平均泄量为280立方米/秒,可使萧山、绍兴两县三日降雨110毫米不成灾。当时,有人写对联赞颂道:“江流力挽,尽从此处朝宗,何患蒲芽水涨;砥柱功崇,悉自当年奠定,常如匏子宫成。”赞颂汤绍恩建设三江闸的丰功伟绩。

三江闸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越地在我国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文化发达之地,是文明兴盛之所。作为“以农立国”的封建社会,越地的富庶与兴盛,鉴湖、三江闸等水利工程可谓居其首功。

它作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留存下来的一块“化石”,包涵着太多的信息:它记载了历史上那场声势浩大的水利盛事,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更隐现出三江闸建设的主持者汤绍恩的人格魅力……它们都是那样的令人感慨万端,又使人肃然起敬。

“当年填海人人怨,今日宁澜处处烟。”这位给绍兴平原人民带来安宁、富足生活的绍兴知府汤绍恩必然光耀青史。《明史》、《闸务全书》等史书都记载了他的事迹。史载,他在绍兴任职六年,兴水利,赈灾荒,宽刑罚,恤贫弱,深得百姓的爱戴。他生活简朴,为节省衣衫,他将祖父的衣袍披加在官服之上,却将自己官俸的三分之二捐给三江闸工程。

在绍兴任职六年后,汤绍恩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年老后致仕归家,97岁寿终正寝。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绍兴,绍兴一带的百姓悲痛不已,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在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立了汤公祠、汤太守庙,每年奉祀不绝。清世宗雍正敕封他为“宁江伯”,享有“泽被三江”的声誉。

今天在曹娥江摩崖石刻群上,仍保留着汤绍恩亲笔书写的“动静乐寿”四个大字。在绍兴南门还建立了治水纪念馆和治水广场,大禹、马臻、汤绍恩的雕像屹立在馆场中央。在“绍兴名人苑”还有“治水青天——汤绍恩”的雕像,他身着官服,背后是那个启闭闸门数百年的转轮。

这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拼命硬干的人,人民世世代代永志不忘。

猜你喜欢
大堤三江闸门
大跨度桁架平面闸门静动力特性分析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水下机器人在长河坝电站导流洞闸门堵漏中的应用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三江并流
把住医保基金水池闸门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