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有时让道德混乱——小品《路不拾遗》导演手记

2012-11-22 01:53栾戈平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路人甲路人块钱

■栾戈平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事物和人的行为,都有着特定的规律,从逻辑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他们都有自己的行为逻辑,也就是说一个事物,一个人他们在行动的过程中都是按照一种属于他们本身特定的规律进行的。而有的时候这种逻辑只符合他们自身的愿望,但是单从形式逻辑上来看又显得十分的正确。然而,这种逻辑又在客观上对现实世界产生着不可避免的伤害。尤其是人的行为,往往看上去正确的逻辑,却制造出了许多道德上的混乱。本剧所刻划的人物就是这样。他们,在看上去似乎合理的逻辑范畴内产生的行为,却使得他们在道德追求上产生了一种混乱。对的变成了错的,错的却变成了对的,然而自己还找不出这种质变所产生的原因。这种情况不只是单单的产生在我们的作品中,在现实社会里这种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在生活中,用只符合自己的愿望逻辑引导着自己的行为,而这种逻辑这时却使自己的道德产生了混乱,自己在混乱中又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源,故而,产生了很多有悖道德常理的事情。使得正常的变成了不正常,应该的变成了不应该,所以说我们在这里,在我们作品中,通过我们剧中的三个主人公,向观众阐述一个观点,人的逻辑如果只符合自己的愿望就会让我们道德产生混乱。而道德的混乱必然造成社会的混乱。因为道德是除了法律以外社会得以运转的标准。

《路不拾遗》中的“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他们在剧中的行为逻辑从他们各自的角度上来看,有着他们自己的合理性。因为这些行为逻辑产生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而他们的性格通常是由他们自己所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路人甲”是一个来自我们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以踏三轮车、给别人拖货为生的人。他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使得他的性格善变,圆滑,甚至于是狡黠。因为社会地位的问题,这一类的人时时的要保护自己,故而,从自身的愿望出发他的行为逻辑总是随着自己的需求在产生变化戏的一开始,他为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唯一的可以说话的陌生人,打发自己此时的无聊时,主动的上前搭讪,全然不顾别人的反应和对自己的态度。因为他这时的逻辑很简单:我现在无聊,想说话,你听也好,不听也好反正我现在需要。如果你也需要,那我们就搭搭,如果你不需要,我就自说自话。你要是离开了,我正好在长椅上睡一会儿。后来,他发现地下有一张百元大钞,没人认领,自己就把它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别人提出了异意,那就把它掏出来。在他看来一切都属于正常,没人要就是我的,有人要你就拿走,我又没有偷又没有抢,这就是他的逻辑。而这种逻辑看起来是那样的正确。可是如果不是“路人乙”制止了他,那么,这100块钱就变成了他的了。等到“路人丙”再来找钱的时候怕是连钱的影子都看不到了,所以他的这种逻辑只是站在他自己的意愿角度上产生出来的。和社会的道德标准是相违背的。而他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已经变得麻木。所以面对“路人乙”的责问,仍然是振振有辞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路人甲”在自己的行为受阻以后,面对前来找钱的失主“路人丙”的态度,变得十分积极,表现出一副助人为乐的样子,试图在行为中找到做一回好人的感觉。然而在“路人乙”的提醒下,他又失去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此时,他又将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把自己的态度隐藏起来,只传话,不定论,目的很清楚,此时自己只做一个看客。因为此时手中的钱已经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没有了关系,最好的事情就是看热闹。全当是一种不花钱的娱乐。接下来事件发生了巨烈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让他的热闹看不下去了。并且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牵了进去。开始,他还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逻辑,一会儿站在“路人丙”的立场上,一会又站到“路人乙”的立场上。有时让人看似公正,看似在维护正义与道德。但是,此时的逻辑已经让自己的道德认同产生了极大的混乱,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逻辑,与“路人乙”的行为逻辑产生了共振。最后被这种共振搞得不知所措,落荒而逃。彻底的将道德标准抛弃。

“路人乙”是我们这个剧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人物。是典型又典型的人物,无论从那个方面,都是一个自认为有着很高的道德标准,以及有着很强的逻辑思维的人。但是,事物往往就是这样,正是因为他严密的逻辑,将道德推向了混乱的极致。开始的时候,他的逻辑似乎和道德还算吻合,但是,深入地看,就发现并非如此。因为,他的逻辑是:“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是谁的?这事儿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在这里,你就不能把钱放进口袋,否则你是当我不存在。”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尊严的问题。如果,你一个踏三轮拖货的人,当着我的面把这100块钱拿走了,这也太不把我这个能看懂外文书的人放在眼里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只有放在这里,有人来找、没人来找,那是另个一回事。反正这钱丢在地下已经好长时间了,你就是不能拿。而且他从骨子里,对“路人甲”就有成见。面对这样一个看不上眼的人,从心底里必然产生一种鄙视。所以当“路人丙”出现的时候,他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的积极,他对“路人甲”在盘问“路人丙”的过程中的一些提醒,只是他对“路人甲”无知的一种嘲弄,从而显示自己的智商。所以,此时他的行为逻辑并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而是一种高人一等的卖弄。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他的行为逻辑开始产生了变化。因为,后来他认为自己已经介入进去了。所以按照他的逻辑推论,介入了就是付出了,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固然,从劳动法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不能为错。但是,从道德标准上来看,此时的他,已经开始出现了道德混乱,而这种道德混乱,影响到了其他人。后来因为在付出代价的标准上三个人认识不一样,所以,结果没有达到一致。但是,面对“路人丙”对100块钱的放弃,从路人乙的逻辑出发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钱到底是不是你的”“是你的为什么不要”“不要就说明这钱不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干嘛说是你的”“这是一个道德品质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逻辑推论,将道德的混乱推向了顶点。接下来,他用他的严密的逻辑将“路人丙”逼上绝路。神经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自己又无法从自己的逻辑中寻找到走出道德混乱的通道。因为他的逻辑是产生于他的个人对社会的认知之上的,而这样的认识,又往往是排它的。只服从于思考者本身,往往此时的他又绝不会用道德去检验它。所以此时他的逻辑必然使他的道德混乱。而且,道德标准越高,逻辑越严密,就越混乱。

“路人丙”在这三个人物中,他的行为逻辑,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的。钱掉了,必须会来找,找到了,必然要感谢帮助自己找到了钱的人,这一切完全符合正常的逻辑,尤其是一个忠厚老实的更是这样。然而,事件发展到后来,他感到面对的对象反映出来的态度,已经超出自己逻辑思维所能达到境界时,他本能地选择了放弃。放弃属于自己的100块钱。因为他此时认为100块钱对于自己来说这并不重要。出门在外保护自己,不要产生其它的意外,这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放弃,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绝境,因为此时,他已经落入了“路人乙”推理逻辑的轨道,在这条路上,他的自我已经变得十分的无力,挣扎变得越来越没有用处,他只有挣扎、放弃、放弃、挣扎,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逻辑,更谈不上对道德的认识。最后,在“路人乙”逻辑的怪圈里面,碰得头破血流。只能在自己没有完全崩溃之前,赶快的逃离……

逻辑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生活、生存所要遵守的自然法则。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他的行为失去了逻辑,就会失去了行为的依据。但是,正常的逻辑,对于人们认知世界,解读社会是有益的。而那种只符合自己愿望的逻辑,有时对我们公众的道德标准将产生冲击,造成认知上的混乱。从而影响到社会。小品《路不拾遗》正是通过三个人物各自在自己的认知的逻辑基础之上的行为冲突向我们揭示了这个问题。因为是文艺作品,所以比生活中更突出,更强化,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应突出强调、夸张放大。从而突显出作品的主题,“生活中的逻辑有时让道德混乱”。

猜你喜欢
路人甲路人块钱
8块钱还在
“1块钱的困惑”
你算得出甲能喝几瓶汽水吗
快餐店发生爆炸起火路人抢出5罐液化气
秋蝉
撑不下去
《我是路人甲》横店漂流记
穿得像个艺术家!
方法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