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演绎的心得和感悟

2012-11-22 01:53花红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内心

花红

自戏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已十多年,一次次的排练,一场场的演出,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努力的探索研究,点点滴滴的经验累积,使得自己在如何演绎人物角色上有了一定的见解。

首先,就是熟读剧本。剧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人物的矛盾冲突在哪里?如何通过矛盾冲突体现人物?如何刻画人物显现剧本的主题?这一系列问题都要通过熟读剧本来一一解答,以完成对剧中自身所饰演的人物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知道自己所要饰演的人物在剧中所处的地位,弄清楚自己在剧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及这个人物在剧中完成这些任务的目的,才能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令人信服和成功的人物。

熟读剧本有助于对人物的分析,通过人物分析能使自己更形象、更生动地演绎人物。对人物的分析,首先要找准人物的主要行动线,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

其次,除了剧本所提供的台词外,我认为必须挖掘存在于人物内心、盘旋于人物思想中想说又未说出的潜台词。这样能给演员在塑造人物时提供情绪、语气、行动等方面的有力证据,有助于进一步的抓住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分析人物的同时,可以为自己寻找一个类似的范本。通过对话剧和影视剧的观摩学习和借鉴,寻找到一个贴近于剧中人物的形象,再根据剧中人物的要求和目的,使其变换为本身所要饰演的人物形象,这样更有助于抓住人物基调。

在熟读剧本和分析人物之后,一切都顺其自然,进入到最关键的、也是最主要的一步——演绎人物。在有了前两者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对人物如何演绎了然于胸,以戏曲演员常规的“唱念做打”为前提,奠定剧中人物的外在基础。演戏就必须入戏,入戏则忘我,忘我则情真,情真则动人。所以入戏对于一个演员深入角色至关重要,一定要达到人我合一的境界,随着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通过演员外在基础和谐完美的统一,进而演绎出的一个个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

值得一说的是,在日常的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会使自己推翻先前的演绎手法。如我在 《包公打龙袍》中所饰演的瞎眼李妃,《探寒窑》一场。李妃拄着拐杖,巍巍颤颤,跌跌撞撞的出场,双眼舔白,蓬头垢面,连唱带哭的悲呛吸引着每一位观众的眼球。李妃的悲、苦、惨,我通过正常的瞎眼老太的表现手法进行着诠释,也打动着观众。但随着演出的增加,对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断探索找到了更贴近人物的表演。李妃,一朝国太,再潦倒再落魄依然难掩其与生俱来的尊贵之气,不同于一般邻家老妪。重新设计动作,重新编排。同样手拄拐杖,却是几步一点,脚步沉稳内敛,大段的唱没有哭天嚎地的悲呛,满面凄凉神情皆因内在的情感向外自然流露,使其人物表现更为揪心,让观众更为动情,感叹于李妃的命运凄苦。这样的表现手法更贴近人物身份,更注重于人物内心的表达。观众的掌声、领导和前辈的肯定便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对于角色的塑造和演绎,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永无止境地追求。正确刻画人物内心、充分演绎人物情感才能使自己成功塑造每一个角色。此上是我从艺十多年对人物塑造的浅浅心得和感悟。

漫漫演绎路,对于我这样一名青年演员来说是一个学习、锻炼、钻研、奋进的过程,从实践中累积经验,从探索中追求完美,一步步走向成熟,一天天迈向成功,让自己拥有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

猜你喜欢
内心
内心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内心要能“真沸”——不然会成“夹生饭”
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内心戏
只要内心嘿起来,哪里都是舞台
“嘣”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