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调”漫谈

2012-11-22 01:53陈琰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白素贞唱段小生

■陈琰

“俞调”是苏州评弹最优美的流派曲调之一,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唱腔,“俞调”由清道光年间老艺人俞秀山先生所创,早期曲调缓慢优雅、古朴大气,后经朱介生先生吸收京剧、昆剧、扬剧、锡剧、江南小调、京韵大鼓、梨花大鼓以及外国歌曲的养分,对“俞调”进行再创造,使“俞调”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时演唱“俞调”的均为男性演员。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朱慧珍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将女性柔美、清丽、细腻的个性融合于“俞调”之中,使其唱腔柔和、音调婉转、亦慢亦快,万转千回,荡气回肠,更富于音乐性,确立了“俞调”在苏州评弹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女演员必修的重要流派曲调。

“俞调”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俞调”对丹田气要求高。评弹与许多戏曲相仿,发声运用丹田气,这一点上“俞调”比其他评弹流派唱腔更讲究,练好“俞调”有助于演唱时吐字清晰有力,包括低音发音的最后一个字。

二.“俞调”唱腔较长,节奏较慢。学习“俞调”可以锻炼运气、换气等。

三.“俞调”的音域较宽,个别唱腔的音符高低相差近二十度,“俞调”功底越足,运腔越自如。

四.“俞调”要求演员能真、假嗓并用(俗称大、小嗓),转换自如。学习“俞调”有益于锻炼小嗓子,这是演好评弹书目中生旦角色必修的技巧。

五.“俞调”唱腔变化复杂严谨,演唱时稍有荒腔走板或曲调小转折含糊,就会被听者觉察。因此“俞调”是最适合评弹演员教学的流派曲调。

因此,学评弹演唱必须把最基本的“俞调”练好,犹如学书法须从正楷入手。只有把基础打好了,再学其他曲调才能水到渠成。

“俞调”在评弹中的运用

通常“俞调”适宜于表达古代才子佳人哀怨、喜悦、忧愁、沉思等情绪,是抒情性的曲调。“俞调”尤其适合传统书中女主角(旦角)的感情世界。如《玉蜻蜓》中的志贞三师太。《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角色。典型的有《玉蜻蜓》书目“庵堂认母”一回中三师太的唱段,《白蛇传》书目“赏中秋”一回中白素贞的唱段。

“俞调”在传统书目中也可用来表达男主角(小生)的感情世界,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上、下手为男女搭档,下手扮演小生角色,书情需要上下手对唱的时候。由于伴奏乐器难以频繁变换调性,小生的唱段就由下手女演员用“俞调”演唱,和上手男演员的唱腔调性求得谐和。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上述原因,为了更确切表达书中小生的内心世界,或表演小男孩的角色时,也有采用“俞调”演唱的,如《西厢》中的张生,《大红袍》中的王汝川,《白蛇》中的梦蛟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周云端先生用“俞调”演唱《岳云》,为“俞调”的运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境地。

“俞调“一般比较“软糯”,用来表达抗金名将岳飞的儿子岳云这样一个少年英雄是比较困难的。周先生精准地把握了时代背景、人物心情。按照唱词的内容编排,在保留”俞调“基本旋律和特色基础上,对唱腔做了适当调正,他颠覆了“俞调”的柔、软、慢,运用独到的演唱技巧和伴奏过门,使“俞调”化柔为刚,恰如其分地表现岳云英雄人物形象,带给观众新的感受。

继承与发展“俞调”责无旁贷

“俞调”经过了一百三十年的创造,再创造,进步,再进步,已成为了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和折子、开篇、评弹表演唱等不可或缺的流派曲调。

以“俞调”为基础,评弹艺人又派生创造了其他的流派曲调。如:祁调、侯调。不少流派的发展也在“俞调”中吸收了养分。“俞调”为评弹流派纷呈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过程,也是一个以传承为基础,不断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的过程,评弹“俞调”艺术的发展,是许多代艺人勤奋传承和勤奋创新的结果。

研究“俞调”艺术,继承“俞调”艺术,发展“俞调”艺术,是历史赋予我们评弹新一代演员的重任,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白素贞唱段小生
京剧行当——小生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要一只手伸向前
白素贞飞行时为什么要一只手伸向前
海半仙与秋小月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传递正能量
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