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融合的新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11-22 01:53李芙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录音媒介学院

李芙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提高,“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技术》中提出。他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形式将走向边界模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今,传统的媒介形态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媒介融合”衍生了“手机报”、“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等各种新媒介形态。因此,“媒介融合”的社会迫切需要适合于此背景下的新型音乐表演人才。

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从而有效地为国家、社会培养社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所需的高级音乐专业人才,是一个重大课题。个别学校已经积极调整培养方式以适应媒介融合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如浙江传媒学院。下文将结合浙江传媒学院的办学实践,研究新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

浙江传媒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音乐表演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演唱、演奏能力,对音乐作品能做出准确的表达,能够在全国各级专业文艺团体、文化和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音乐表演及相关音乐传播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千姿百态,所需的音乐表演人才亦日趋复合多元。新时期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一专一能”的演唱演奏人才,而是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能适应广播音乐、电视音乐(MTV)或音乐评论等多媒体生产方式,熟悉新媒体运作状况所需的高级音乐人才。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音乐表演人才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素质: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

具备优良的品德、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具有扎实专业适于新媒介表演型音乐人才。

具有跨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多元型音乐人才。

具有媒介技术传播知识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具有组织编导策划创意的创新型音乐人才。

具有团队合作协调能力的管理型音乐人才。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准确、熟练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达到三级以上,具有阅读音乐表演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音乐表演专业理论和技巧、熟悉媒介融合下音乐产物市场运作规律、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及管理能力的专业音乐表演人才。如音乐产业管理者、音乐经纪人、策划人、节目制作人等。能够在全国各级管理机构、传媒机构(如各级政府音乐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演出团体、专业剧院、演出公司、唱片公司、经纪人公司、音像出版社、艺术院校、电台、电视台等部门)中从事音乐表演、音乐产业管理、音乐节目制作及音乐教育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新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分解

本专业特色为:精专业、懂媒介、善管理。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音乐表演、“媒介融合”复合类课程两方面(包括音乐传媒类、音乐制作类、音乐策划类、音乐管理类)等展开论述。

1)音乐表演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1)掌握音乐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对应课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

(2)掌握音乐专业基本技能;(对应课程: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歌曲作法等)

(3)掌握声乐、钢琴、器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专业技能;(对应课程: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等专业课及其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等)

(4)掌握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对应课程:合唱与指挥,合奏,室内乐,重唱,舞台表演基础,形体、正音等)

2)“媒介融合”复合类课程(选修课)

(1)音乐传媒类

了解各媒介传播的设备及设备系统的一般知识,熟悉各种录音设备,掌握录音录像理论和录音录像技巧等;掌握音乐各媒介的基本理论和制作方法,能进行有助于表演最佳状态的分析;(对应课程:音乐传播、视听语言、影视音乐、音乐媒介设备、演唱(演奏)录像技巧、演唱(演奏)录像技巧等)

(2)音乐制作类

具备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和音像作品制作、声音(音响)设计、音像导演、音乐编辑、音乐制作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对应课程:音乐编辑、录音制作、数字音频技术与应用、广播剧制作、立体声节目制作、同期录音、数字录音、电脑音乐制作、影视音乐音响、音乐录音、声音设计等)

(3)音乐策划类

掌握音乐作品或节目的策划,了解音乐市场所需,能进行适于媒介融合时代音乐节目的策划、编导及表演等;(对应课程:音乐市场的调研,音乐项目策划与文案写作,音乐类节目策划、音乐活动的组织编排等)

(4)音乐管理类

掌握音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广播、影视、网络、唱片公司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掌握有关音乐作品、产业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谈判、签约、履约监督保证及音乐活动索赔的能力;(对应课程:音乐文化产业管理、音乐项目的宣传、音乐活动的评论、音乐经纪人业务、音乐作品合同管理等)

三.新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一)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作为学校的一个突破性尝试于2003年建立起来,学院最初建立只设有音乐表演专业,但随着全院师生四年的艰苦耕耘,目前有音乐表演和舞蹈编导两个本科专业和舞蹈编导(音乐剧)本科专业方向。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已于2006年步入社会。

1.学院属于传媒类的艺术学院,是培养传媒界专业人才的摇篮,更是全国两个主要基地之一,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

“北有北广,南有浙广”,浙江传媒学院建校以来的诸多优势专业如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早已获得传媒界的好评,赢得了社会市场,更是深入人心,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所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也不负众望在全国的广播、影视、电台及电视等传媒界撑起了一片蓝天,具有炙热的名人效益。这无疑给学校较晚起步的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天然优势,庞大的传媒就业市场、多元化的音乐学习氛围和雄厚的艺术实践资源。而学校广电类招聘会更给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就业机会。

2.具有深厚的传媒背景优势,已开设了具传媒特色的新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在优越的传媒背景条件下,开设了传媒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三大培养体系。2)各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3)大胆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产学合作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2+2”、“复合型培养模式”、“阶梯式培养模式”等多种培养模式,构建多规格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音乐表演专业开设了部分与传媒专业相关的课程,如学科教学模块课选修课《播音与主持艺术》、《演唱(演奏)录像技巧》、《演唱(演奏)录像技巧》、《录音艺术(音乐编辑)》及专业拓展课(选修课)《影视音乐》、《音乐传播A》等。

经过九年的教学实践,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结构体系、课程教学大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建立了专业师资队伍,现有教师已能满足教学要求——基础课程学院统一安排,专业方向课程依托音乐表演专业,传媒类平台课程依靠自身力量。教学实践基地已与浙江歌舞团、下沙乔司监狱、下沙高教园区社区等多家单位开展了产学研合作。

与相关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比,浙江传媒学院新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具有如下显著特色: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传媒特色突出、人才应用性强、有创新意识及“一专多能”等。

(二)新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1.专业基础扎实

从前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可见新型音乐人才专业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高达二分之一,这是因为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是国内外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特点,因为专业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基础。由传媒学院的办学实践也能看出,首先有音乐表演扎实的表演基础,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2、传媒特色鲜明

从前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可见新型音乐人才传媒特色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亦达二分之一,这既是“媒介融合”时代对音乐表演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也是新型音乐表演人才的特色所在。只有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上增加各媒介传播的设备及设备系统的一般知识,熟悉各种录音设备,掌握录音录像理论和录音录像技巧,掌握音乐各媒介的基本理论和制作方法,分析有助于表演最佳状态的技巧,才能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新要求,才能在工作岗位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音乐事业服务。

3.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注重传媒、管理、制作等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建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跨音乐学与管理学的课程如 《音乐文化产业管理》、《音乐项目的宣传》、《音乐活动的评论》、《音乐经纪人业务》及《音乐作品合同管理》等;跨音乐学与制作类的课程如《音乐编辑》、《录音制作》、《数字音频技术与应用》、《广播剧制作》、《立体声节目制作》、《同期录音》、《数字录音》、《电脑音乐制作》、《影视音乐音响》、《音乐录音》、《声音设计》等;跨音乐学与策划类的课程如 《音乐项目策划与文案写作》,《音乐类节目策划》、《音乐活动的组织编排》等。

4.应用型、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培养

(1)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措施:如学院音乐学院在课程中增设《舞台表演基础课》,以此提高学生上台表演的实践能力,得到现场表演的实战锻炼。

(2)积极开展全面贯彻教学实践理念:如首先,在导师所授课程如声乐小课、舞台实践课中增加以培养学生策划、创新、编排能力为主的内容,融入了创新型声乐教学改革的理念,突出节以目编排策划,创意为改革目标的声乐教学模式;其次,开展第二课堂。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及导师的优势,成立了合唱团及流行乐队等教学改革实践团。

(3)提高专业实践机会: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带领学生参加校省级的各种演出、排练和比赛,并争取获奖等。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型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专业基础扎实,传媒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及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等。

四.结语

创新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媒介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新型音乐表演人才,必将提高我国音乐表演专业水平,促进音乐表演行业蓬勃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艺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也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2009,(2):55-57.

[2]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EB/OL].http://www12.zzu.edu.cn/xinwen/NewsDetail.php?type=3&pro=598.

[3]《浙江传媒学院2012年招生简章》[EB/OL].http://zsw.zjicm.edu.cn/SamEditor/UploadFile/20111222163019204.doc.

[4]《浙江传媒学院关于全面修(制)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浙江传媒学院文件.浙传院教[2009]2 号,2009:2-6.

[5]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46-49.

[6]杨健生.培养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初探[J].艺术教育,2006,(9):40-41.

[7]杨福生.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探讨[J].音乐生活,2008,(11):40-41.

猜你喜欢
录音媒介学院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Listen and Color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