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素质的提高

2012-11-22 01:53冯炜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钢琴学科专业

冯炜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以它独特的作用为祖国音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大专院校、中学培养音乐师资人才,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师资人才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整体实践;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薄弱。在教学上注重了专业培养,却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强,却知识面窄,既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又不利于学生的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面临改革,音乐教育也同样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以适应社会需要。如何立足社会,面向未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认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更新教师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死记硬背多于独立思考,教师用一种模式教学,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意识到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上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成功。

二.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

“我们从一个伟大的教师那里所‘获得’的与其说是知识体系或一组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位体现和代表知识的教师的行为方式──他或她的生活热情、严于律己、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等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他们做人,影响他们学习,甚至影响他们一生。老师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努力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起来,激励他们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个人幸福而读书。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一部分学生开始厌恶学习,或把学习视为个人之事。其实,学生的社会责任就是学习,要对社会、民族和个人负责。如果学生没有这种责任感,同样存在道德缺陷,可惜这点长期被人们忽视。这种现象的存在,与部分教师对厌学学生没有尽自己的责任甚至对他们采取冷漠、讽刺和排斥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要特别关注和正确引导那些弱势学生,用高尚的道德风范影响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诚如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所说:“假如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希望和爱都全部丧失了,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怀疑我们是否准备好了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

三.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舒尔曼提出教师的教学知识可以分为七类:一是学科内容知识;二是一般教学法知识;三是课程知识;四是学科教学法知识;五是有关学生的知识;六是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七是其他课程的知识。教师的知识越广博,专业知识越强,就越能胜任教学。音乐教育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不仅主项突出,副项同样要优秀,文化课更不能放松。这就要求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本专业素养,又要了解并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现在,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长流水。教师这一职业要求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原有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新思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完成自我教育,更新和充实原有知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优化教学的关键

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人学富五车,却只适合于从事研究工作,而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教育是一门集专业知识、教育智慧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抓好基础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强化钢琴教学,带动其他学科;重视学科渗透,促进全面发展。

1.抓好基础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师,我深知抓好基础训练的重要性。进入音教系的学生,一部分来自学院附中,一部分来自艺校,还有一部分来自普通中学。他们的基础各不相同。来自学院附中的学生,钢琴或声乐基础好,但文化课基础较差。来自艺校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同样存在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而那些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好,却专业基础欠缺。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我在教学上采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专业课薄弱的学生,我采取抓基础、重示范、小目标,分阶段的方法。首先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但对基本功要求全面的曲目,如莫扎特,海顿的练习曲,加强学生手的肌能、力度、速度的训练。有些学生弹琴不规范,我就反复示范,耐心帮助,及时鼓励。针对专业课较好的学生,我采用提高难度,重在培养能力的方法,给他们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曲子,如贝多芬、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首先要求他们去独立完成曲目,不能只满足于完成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完整的演绎作品,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风格,融入自己的思想,进行二度创作。针对学生演奏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示范,启发引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强化钢琴教学,带动其他学科

在钢琴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练琴时,我要求学生勤做笔记,记下弹琴时的困惑,存在的问题,也记下曲目处理的精彩之处。在钢琴曲目的选择上,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我经常鼓励学生参加一些钢琴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钢琴演奏与视唱练耳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好的钢琴演奏,能促进视唱练耳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视唱练耳水平的提高,又能有效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在教学弹琴的同时,我注重加强对学生视唱练耳的训练,让学生在弹琴时注意用耳朵去倾听音乐,分辨音质。在练琴时,要求学生看谱哼唱旋律,了解音乐的走向,做到心中有音乐。

3.重视学科渗透,促进全面发展

在抓钢琴教学的同时,我还注重钢琴与其他学科的渗透。钢琴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与其他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相影响。钢琴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等相互配合、互相制约。钢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良好的钢琴素养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反过来,其他学科的学习又促进钢琴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本着齐抓共管,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学校,我不仅负责钢琴教学,同时还负责即兴伴奏、键盘交响课程的教学。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门音乐知识的综合课,它集曲式分析、和声、钢琴等音乐知识于一体。钢琴课和伴奏课是紧密相关的课程,钢琴技巧的提高有利于伴奏更好的发挥,即兴伴奏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钢琴技能、技巧的进步。在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钢琴弹的很好,即兴伴奏却不行。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循序渐进地教学方法。在钢琴学习的同时,我要求学生把每首作品的伴奏所采用的和弦连接和织体都记下来,弄懂并反复练习,学生在重复练习、不断联系中渐渐理解并掌握此类音型。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一条旋律用多种伴奏型来练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行编配伴奏的能力和钢琴即兴伴奏水平。

由于方法得当,我所教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我一贯提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要抓好文化课的学习,鼓励他们了解历史,关注社会、涉略广泛,丰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使艺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成熟的教师往往“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的同时就是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钢琴学科专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超学科”来啦
纸钢琴
钢琴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