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场文化成为“落实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载体

2012-11-22 01:53杨威虎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广场群众活动

■杨威虎

广场文化,顾名思义,为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是新时期城市群众文化崭新的表现形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广场星罗棋布,为广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则成为广场文化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精心组织、积极扶持和不断探索下,广场文化蓬勃开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已然是广大群众展示自我、抒发激情、享受生活的重要平台,初步形成了广场文化活动此起彼伏、精彩纷呈,文艺团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喜人局面,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是落实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抓手

广场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增进友谊、娱乐身心的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联系起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使文化民生真正落在了实处,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场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文化广场被许多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剧院”,参加活动的群众上自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童,他们不计报酬,任劳任怨,有的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有的承担起维护场地卫生秩序的任务,一些热衷文化事业的专业人士主动进行辅导,成了志愿服务的“文化义工”,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群众不计其数,凝聚人心、扩展人气、吸引人才的“雪球效应”愈发突出,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多姿多彩,逐渐形成了大型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性广场休闲活动、广场文艺赛事、自娱自乐广场文化活动以及体育健身活动五大系列为主体,内容涵盖舞蹈、声乐、器乐、戏剧、曲艺、书画、武术、健身等文体领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民生。

文艺团队发展红红火火。广场文化促进了群众文艺团队的发展,催生了遍布城乡的各类群众文艺团队,集聚人气的规模效应不断放大,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并逐步形成“一地一品”的文化特色,一批草根文化明星脱颖而出,成为文化的种子在群众中生根发芽,他们在广场文化活动中互相学习、相互促进,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广场文化的发展。

特色广场建设有声有色。广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文化广场的特色化发展逐步显现。一是围绕民族传统节日,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广场文化演出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并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特色;二是围绕“国庆”、“党庆”等新中国节庆,各类主题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影响;三是各政府职能部门如宣传、纪委、文明办、综治办、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主动和社区广场开展结对共建,开展各具特色的广场宣传文化活动,打造了诸如廉政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广场、青年文化等相应品牌;四是特色文艺团队扎根于文化广场,逐渐形成民俗广场、戏曲广场、红歌广场、街舞广场等和群众文艺团队紧密相连的文化广场。

二.广泛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广大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标志

广泛开展的文化活动弘扬了主旋律,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一是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文化享受,而团队的发展则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强化了团队成员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树立了自觉维护团队荣誉,促进团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奋斗目标,团队成为他们的共同的和谐家园,团队精神在他们身上时时展现。

二是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市民文化素质,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通过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纳凉晚会、“我们的节日”系列广场民俗展演、“广场文化艺术节”等广场文化活动,为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过程中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作用。

三是传播了地方文化。广场文化是传播文化艺术的大课堂,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在这个大课堂上“登台亮相”的不仅有普通市民,也有专业艺术人才;不仅有居民自编自演的通俗文艺节目,也可以有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广大市民可以与这些文化艺术进行零距离接触,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提升了市民的自身素质,增添了市民的审美情趣。四是群众的幸福指数日益提升。广场文化活动为人们架起了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人们增进了了解、沟通了感情、增强了友谊、融洽了关系,不仅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也使他们从团队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奉献的快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得到极大的身心愉悦,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幸福欢乐之中。

三.文化惠民的发展理念是繁荣广场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

广场文化的繁荣标志着当今群众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目前广场文化的组织程度还不高、特色不够鲜明、发展还不够均衡,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推动广场文化健康、繁荣、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文化惠民的服务理念,切实体现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一要强化广场人群的组织程度。充分发挥社区的基层组织作用和文化部门的业务辅导职能,通过社区和文化部门的双重引导体现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应将广场作为联系千家万户的重要窗口,条件成熟的成立“广场党支部”,直接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管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使文化广场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文明风尚、宣传大政方针、加强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的新阵地;文化部门应加强对广场文化活动和文艺骨干人员的业务辅导,通过成立“广场联谊会”、开展“广场活动月”、组织“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等形式,不断提升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性和艺术性。

二要推动广场的特色化发展。广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鲜明的文化特色,应注重挖掘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效应,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载体。大胆创新广场活动形式,一是文化主管部门全面参与,积极探索区域联动的模式打造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着力放大区域品牌共享;二是个体广场找准定位,依托广场文艺团队打造个性化文化广场,形成自身特色;三是积极探索市场运作的模式组织节庆文化活动,着力突出社会资源整合,努力打造兼有商业性质的文化品牌;四是主动围绕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非遗”元素融入广场文化,着力突出传统文化传承。

三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突出“公益性”原则,坚持政府对广场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部分地区的实践表明,政府设立广场文化活动扶持基金,对广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广场文化的迅速发展,应逐步做大广场文化活动基金,重点在广场文化的培训、广场文艺节目的创作、特色项目的打造、广场活动的创新、广场演出设施的购置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充分凸显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要注重广场文化的宣传包装。当广场文化以其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精彩亮相时,应同时认真思考广场文化的“包装”宣传,虽说这并非是广场文化本质的东西,但对广场文化的发展、影响及传播极为重要。可以将广场文化活动形成系列推介给媒体,不仅可以扩大其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活动本身的意义;同时可以实行“政府主导、企业出资、媒体加盟、群众参与”的项目运作模式,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推广广场文化,这些“包装”实际也是文化创新的具体实践。

五要推进广场资源的整合共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广场成为社会文化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文化广场的活动场地上,目前尚存在着布局与利用上的不平衡。一方面,老城区新建广场的场地无法落实,开展活动往往选择在商场饭店门前、居民生活区等地,或阻碍交通,或影响市民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诸多的旅游文化场所、公园、学校等企事业文化资源丰富,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需要政府制定措施,加强协调,对活动场地、设施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城市文化广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复合化,实现资源共享。

六要完善广场文化的培训辅导。广泛开展广场文化业务培训,坚持重点抓好“领头雁”、编导人员、骨干成员的培训工作,形成广场文化辅导员定期培训制度;同时,努力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充分利用文化广场渗透性强、接触面广、参与率高的优势,积极发挥文化志愿者、专业人才的作用,对广场文化活动予以智力、人力支持,确保广场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七要拓宽广场文化产品的产供机制。积极发动各类文艺创作人员广泛开展广场文艺作品的创作,组织他们深入生活,写群众身边的人,说群众身边的事,唱群众身边的歌,集中力量进行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原创性文艺创作,并组织广场文艺团队进行编排,将这些作品搬上舞台,推出了一批讴歌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在文艺创作上营造了文化百花齐放的发展环境,使广场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健康发展。

在当今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中,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可谓“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百花齐放”,为群众所青睐、社会所肯定、政府所期许,让广场文化成为“落实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载体,使之更好地成为群众的舞台、文化的窗口、城市的客厅,推动广场文化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广场群众活动
布鲁塞尔大广场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广场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