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2-11-22 01:53穆峰
剧影月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服务建设

■穆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最新认识,对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江苏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加快了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形成了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合力。以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为抓手,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增加公共文化投入,繁荣文学艺术生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护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相比,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相比,江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文化事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苏南和苏北、城市和农村,是发展不平衡的症结所在。苏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保持着强劲势头,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已从城市转向农村,而苏北文化设施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尤为薄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人均建筑面积虽有增长,但水平仍较低,亟需加快发展和尽快缩小南北差异。

2.文化服务存在“一刀切”现象。现在大部分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各级政府指令性活动,偏重政绩形象工程,缺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只看重领导是否满意,而轻视公众的满意度。活动内容偏重于政策宣传、主题活动,较少考虑公众兴趣、爱好。同时,雷同化、模式化的内容多,有特色、有创新的内容少;短期性、临时性的项目多,长远性、可持续性的项目少。特别是在农村,适合农民阅览的图书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电视较少,符合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农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电视传媒,相当有限。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活动阵地少,活动内容也较单一。

3.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被“忽视”。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服务业和建筑业,90%以上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江苏省文化厅曾对部分来宁打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到的问卷中回答 “业余时间从事什么文化活动”时,打牌、打麻将占53%,看电视占43%。而他们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多组织文化活动下社区,能发放一些免费的书刊、报纸、图书,多组织露天电影和文艺演出,让民工有“人在异乡如在家”的感觉。

4.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足。从《江苏省文化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分析来看:“十五”前四年,全省文化 (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001年 0.90%、2002年 0.79%、2003年 0.71%、2004年0.60%,不仅未达到1%的最低标准,而且呈逐年下降之势。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为31.13%,对文化(文物)事业费财政拨款年均增长为14.32%,文化事业费增长比财政收入增长低了16.81个百分点。文化事业拨款区域分布呈阶梯式且差距在扩大。按2004年户籍人口计算,苏南五市文化事业费人均25.91元。同口径统计,苏中三市人均6.77元,是苏南的26.1%;苏北五市人均4.20元,是苏南的16.2%,均低于全省人均11.58元的水平。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政府要提高认识,不断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领导。要把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要充分认识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需要。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点。要全面完成省政府扶持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任务。至2010年,全省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比例均达到40%。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标准均不低于2500平方米。全面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全省乡镇文化站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普遍不少于500平方米。全省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室。建立多渠道投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

3.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继续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工程。积极探索流动文化服务模式,提高对村级文化服务的力度和覆盖面。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市、县有支中心,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有服务点。发掘区域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资源,重视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4.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继续与省委宣传部一起,大规模全面轮训乡镇文化站长和基层文艺骨干。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上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切实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5.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改变公共财政增长偏向以城市为重点、以大型基本设施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建立以基础设施为主导,兼顾转移支付的公共财政模式。改变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以保护弱势群体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关键,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投入模式;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继续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办的路了,运用政策引导、优化服务等手段,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流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服务建设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