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差异的研究

2012-11-22 06:54王惠萍于小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脉压白昼诊室

王惠萍,于小洪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引起严重的靶器官损害。随着我国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寿命在延长,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其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治疗日益受到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对于大于8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降压治疗目标和获益程度存在争议,本文就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差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以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人,大于80岁的病人61例作为老老年组,其中男31例,女30例,年龄80岁~98岁(83.4岁±3.9岁);中青年组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5岁~59岁(50.8岁±6.9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者定义为高血压;SBP≥140mmHg、DBP<90mmHg者定义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人。

1.2 方法

1.2.1 诊室血压测量方法 病人坐位休息15min后,采用标准袖带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血压,共测量3次,每次间隔2min以上,取3次的平均值。

1.2.2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采用德国MOBIL-O-GRAPH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每30min自动测量1次血压,白昼记录时间为08:00~22:59,夜间记录时间为23:00~07:59。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有效病例。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PP)。

1.2.3 血压昼夜节律 SBP和DBP夜间下降率,即(白昼均值-夜间均值)÷白昼均值×100%。SBP夜间下降率≥10%为正常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否则为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诊室测量血压情况 两组病人的诊室收缩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青年组的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P<0.01),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压升高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高血压病人一般资料及诊室血压水平比较

2.2 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两组病人24hSBP、dSBP水平相当(P>0.05),老老年组nSBP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中青年组24hDBP、dDBP、nDBP均高于老老年组(P<0.05或P<0.01),而24hPP、dPP、nPP均明显低于老老年组(P<0.01);中青年组SBP夜间下降率、DBP夜间下降率高于老老年组(P<0.01);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老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x±s)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老年组高血压病人以收缩期血压升高为主,24h、白昼、夜间舒张压较中青年组明显下降,脉压增大。与刘振东等[2]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特点,显示老年组与老老年组均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后者增高更为明显相符合。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顺应性下降,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导致脉压增大,宽脉压增加了动脉的牵拉,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大,管壁弹性成分容易疲劳和断裂,易发展为动脉瘤并最终导致破裂,易使内膜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3]。有研究证实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相关[4]。此外,血管硬化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致左心室肥厚,降低了心室射血分数,心肌耗氧增加,并可导致左心衰;舒张期相对低的压力限制了对冠状动脉的灌注,当伴有左室肥厚时,舒张期灌注时间缩短更加重心肌缺血。因此,宽脉压、收缩压升高或同时伴有舒张压降低均是有害的[5]。

正常人的血压波动曲线如长柄勺,夜间02:00~03:00时处于低谷,上午06:00~08:00时和下午16:00~18:00时出现2个高峰,尔后缓慢下降,在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称为杓型血压,而<10%提示血压节律减弱或消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双峰一谷的杓型血压节律对保护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本研究显示,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明显升高,夜间收缩压亦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这是由于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各种重要脏器与内分泌系统功能衰退,迷走神经活性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动脉顺应性下降,对血压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血压波动性大,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使心、脑、肾等靶器官长时间处于过重负荷状态,脏器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另外老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晨峰现象比较多见,导致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应选用长效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平稳降压;遵循个体化原则,需考虑伴随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当单药不达标时,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并针对老老年高血压病人夜间血压水平较高,下降不良及晨峰高血压现象,调整用药时间,恢复他们的血压昼夜节律,保护靶器官,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31.

[2] 刘振东,路方红,赵颖馨,等.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特点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2):1560-1561.

[3] O’Rourke M,Frohlich ED.Pulse pressure.Is this a clinically useful risk factor[J].Hypertension,1999,34:372-374.

[4] Zureik M,Touboul PJ,Bonithon-Kopp C,et al.Cross-sectional and 4-year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rachial pulse pressure and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The EVA Study[J].Stroke,1999,30:550-555.

[5] 朱理敏,王宪衍.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9):573-574.

猜你喜欢
脉压白昼诊室
午后的诊室
监测血压,脉压差莫忽视
高压、低压和脉压,哪个异常更危险
白昼之黑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白昼之月
白昼正在消隐
新开的诊室
新开的诊室
死去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