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学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

2012-12-07 14:25禹玉兰谭健烽李鹤展万崇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动力

禹玉兰,谭健烽,李鹤展,万崇华

广东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东莞 523808

#通讯作者,男,1964年6月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卫生统计和卫生管理,E-mail:wanchh@hotmail.com

广东省大学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

禹玉兰,谭健烽,李鹤展,万崇华#

广东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东莞 523808

#通讯作者,男,1964年6月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卫生统计和卫生管理,E-mail:wanchh@hotmail.com

希望感;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目的:研究广东省大学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成人性情希望量表和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对505名广东省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总体希望和主观幸福感得分分别为(22.09±2.94)和(42.01±10.55)分,男生在路径思维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t=2.270,P=0.024),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t=2.202,P=0.028);大学生总体希望感、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与主观幸福感均呈线性相关(r=0.503、0.391和0.445,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联合起来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25.2%的变异量。结论:提高希望感水平有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希望包括能力和动机两个因素,能力负责规划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动机则负责沿着途径推动,希望就是这两种因素的总和[1]。国外的研究[2]发现,希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在压力情境下,低希望个体比高希望个体更可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问题回避)[3]。亦有学者[4]研究发现希望与乐观、自尊呈显著正相关,高希望个体有更积极的生活目标、更积极的心理暗示。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论介绍和量表的修订。作者运用成人性情希望量表和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对广东省的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进行评测,探讨大学生的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高等学校分类标准[5],2011年3月至5月抽取广东省8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文科类(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和理科类(理学、工学和医学)专业大学生520人,删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505份。

1.2 评测方法 对被试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量,采用同一个主试者、统一的指导语,同时施测以下2个问卷。

1.2.1 成人性情希望量表[6]该量表有12个自我报告的项目组成,其中4个项目测量路径思维,4个项目测量动力思维,另外4个关于目标的项目主要是用来转移被试的注意,不记入总分。运用4点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2为多数不符合,3为多数符合,4为完全不符合,总共8~32分。

1.2.2 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1]该量表包含29个条目,每一个项目有4个备选答案,采用4级评分,将各题得分相加即为主观幸福感的总分,总共0~87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不同性别和来源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得分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年级以上各指标得分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大学生希望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505人中男生173人,女生332人;大学一年级(大一)108人,大学二年级(大二)93人,大学三年级(大三)124人,大学四年级(大四)180人;来自城镇324人,农村181人。

2.2 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现状 大学生总体希望感得分为(22.09±2.94)分,路径思维为(11.68±1.73)分,动力思维为(10.41±1.80)分,主观幸福感为(42.01±10.55)分。

2.3 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 见表1~3。

表1 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表2 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表3 大学生的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生源差异

2.4 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大学生总体希望感、希望感的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均与主观幸福感有关(r=0.503、0.391和 0.445,P<0.01)。

2.5 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希望的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2个维度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模型诊断,规定准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结果见表4。回归相关系数为0.505,调整后的决定系数为0.252,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2个因子联合预测主观幸福感的25.2%的变异量。回归方程为:主观幸福感=2.570+2.026×动力思维+1.572×路径思维(F=85.854,P<0.001)。

表4 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该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希望感为(22.09± 2.94)分,主观幸福感为(42.01±10.55)分,均高于理论中值,提示大学生希望水平和主观幸福感较高。该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影响大学生的希望或主观幸福感水平,男生路径思维显著高于女生。路径思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计划和路径图,透过这种心理能力,可以找到一个或者多个有效的方法去达成目标,指引个体实现目标的内心计划或路径图,男生比女生相信自己有更多的有效方法达成目标,这与日常经验是一致的。男生和女生的动力思维和希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的研究[7-8]基本一致。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在校大学生基本生活需要的费用主要是由家庭供给,每个月收到家庭寄来的生活费用一般都只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相对贫困,在这种状况之下,经济因素就成为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希望感的提高会促进个体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强,有助于改善个体的整体心理机能[9]。国外研究[10-11]表明,在生理方面,希望能淡化疾病造成的痛苦和身体功能障碍;在心理方面,希望使人相信目前的处境能够改变,带给人面对困境的勇气;在社会功能方面,希望有助于使患者维持生活,增强社会功能的适应性,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希望通过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增强人的积极情感,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该研究表明希望感及各因子均与主观幸福感有关,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联合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主观幸福感,该结果与刘会贵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高希望的大学生更有可能体验较高水平的幸福感,当人们充满希望时,能焕发出极大的动力去实现目标,一旦目标得以实现,既增强了对下一个目标的希望,也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

综上所述,大学生希望和主观幸福感指数较高。男生在路径思维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大学生希望及各因子均与主观幸福感有关,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联合起来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25.2%的变异量。

[1]Carr A.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Snyder CR.The past and possible futures of hope[J].J Soc Clin Psychol,2000,19(1):11

[3]Snyder CR.Teaching:the lesson of hope[J].J Soc Clin Psychol,2005,24(1):72

[4]Snyder CR,Feldman DB,Shorey HS,et al.Hopeful choices:A school counselor's guide to hope theory[J].Professi School Counsel,2002(5):298

[5]浙江大学课题组.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94

[7]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78

[8]陈灿锐,申荷永,李淅琮.成人素质希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24

[9]Chang EC.Hope,problem-solving ability,and coping in a college student population: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J].J Clin Psychol,1998,54(7):953

[10]Matsushita T,Matsushima E,Maruyama M.Psychological state,quality of life,and coping style in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cancer[J].Gen Hosp Psychiatry,2005,27(2):125

[11]Saleh US,Brockopp DY.Hope among patients with cancer hospitalized f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 phenomenon logic study[J].Cancer Nurs,2001,24(4):308

[12]刘会贵,潘孝富.领导者的希望和自我效能感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1,31(2):176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YU Yulan,TAN Jianfeng,LI Hezhan,WAN Chonghu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 523808

hope;subjective well-being;college student

Aim: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p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WB)of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Methods:A total of 505 college students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tested by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 and Oxford Happiness Test-Revised.Results:The scores of hope and SWB in college students were(22.09±2.94) and(42.01±10.55),respectively.The pathway thinking scores of 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t= 2.270,P=0.024);the SWB scores of the students from ci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t= 2.202,P=0.028).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SWB and hope,pathway thinking,agency thinking(r= 0.503,0.391,0.445,P<0.001).The agency thinking and the pathway thinking could forecast together 25.2%variance of SWB.Conclusion:Enhancing hope contributes to SWB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10.3969/j.issn.1671-6825.2012.03.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2009BAI77B05;广东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2010tjk185;东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东科[2011]74号

B844.2

(2011-07-28收稿 责任编辑李沛寰)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动力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对立与存在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