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在华裔儿童汉语保存与双语发展中的困惑及作用——以英国华裔儿童为例

2012-12-08 13:27
关键词:华裔双语汉语

盛 静

(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北京 1000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移民风潮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海外。他们有的在国外安家落户娶妻生子,有的携带子女移居海外,这群中国人的子女——华裔儿童也逐渐成为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裔儿童从小游离于两种主要文化(居住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能够使用两种语言交流,是双语语言使用者。通常海外华裔儿童的双语发展是不平衡的。久居海外,使很多华裔儿童的汉语能力无法得到发展,甚至很多接受过汉语教育的中国儿童在移居海外几年后,汉语水平也会逐渐衰退甚至部分消失。华裔儿童汉语水平发展的阻滞、衰退并逐渐消失导致海外中国家庭出现各种问题。Gregory(1993)指出,随着华裔儿童汉语语言能力的衰减,他们对中国文化也逐渐失去认同感。[1]汉语与认同感的丢失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不畅,并最终导致许多华裔儿童与中国社区脱节。此外,华裔儿童的汉语能力缺失也使很多父母在归国还是留洋的职业选择上面临困境。Sheng(2004)在关于英国华裔儿童语言发展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有些中国父母归国后,由于发现子女无法正常使用汉语完成国内的课堂学习任务而最终携带子女返回英国工作;有些父母选择中英两地分居,由父母中的一方陪伴孩子在英国完成学业;甚至有些父母则最终放弃了归国工作的打算,选择长期在英国定居。[2]因此,华裔儿童的汉语保存(Mesthrie,1999),即帮助华裔儿童在习得“地位上明显占有优势的居住国语言的同时,仍能持续不断地使用和发展汉语”,是当前海外中国社区普遍关注的问题。[3]

本文以居住于英国的华裔儿童为例,尝试探讨父母在儿童汉语保存与英汉双语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及可能起到的作用。

一、英国华裔儿童及其英汉双语学习和使用的现状

华裔儿童的构成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中对华裔儿童的分类标准也有差别。鉴于Swan(1985)的分类更能区别和表征不同华裔儿童的语言使用形式,本文依据该分类把居住于英国的华裔儿童分为三类——中国移民儿童(Chinese migrant children)、英国出生的中国儿童(British-born Chinese children)以及领养的中国儿童(adopted Chinese children)。[4]中国移民儿童是指那些在中国接受了一定的汉语教育之后移民到英国的中国儿童。英国出生的中国儿童是指那些在英国出生,其父母中至少有一名是中国人的中国儿童。而领养的中国儿童是指那些由纯正的英国本土家庭通过法定手续从中国领养的中国儿童。鉴于领养儿童的特殊性,本文中的英国华裔儿童特指中国移民儿童及英国出生的中国儿童。

Li(1994)指出英国华裔儿童的英汉双语发展的模式是“英汉混用,英语能力超过汉语能力,汉语能力中听说能力超过读写能力”。相比较来讲,由于在国内受过一些汉语教育,中国移民儿童的汉语能力要超过英国出生的中国儿童的汉语能力。在英国,华裔儿童接触和学习汉语的途径主要是非官方途径。这些途径主要包括参加中文学校,或在中国社区内与父母和其他中国人交流。华裔儿童这些学习和使用汉语的途径与国内使用汉语完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中国孩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5]

第一,英国中文学校的数量少、规模小、教学时间有限。Thorpe(2011)指出英国的周末语言学校约有2 059所,中文学校占14%,大约有288所。这些中文学校,主要分布在比较大的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利兹等,而较小的城市如兰卡斯特目前还没有教授普通话的中文学校。[6]与英国其他语言辅助相似,大部分的中文学校都是非盈利性质的,是由当地的华商会或中国学生学者联会(CSSAUK)自发组织起来的。这些学校中,由于授课的对象主要是来自香港和大陆的华裔儿童,因此授课的语言主要是粤语和普通话,课程内容主要是拼音和简单的汉字。因此,这些中文学校的汉语语言及文化信息输入远不能和国内的正规学校相比。此外,Creese(2007)在对曼城中文学校的研究中指出,曼城的中文学校都是租借当地英国学校的场地,实行周末授课,授课的时间是三小时左右。数量和规模有限的中文学校为海外华裔儿童的汉语学习带来难度。[7]

第二,英国周末中文学校使用的教材的来源和体例不规范。Creese(2007)在对英国中文学校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文学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GCSE(英国的GCSE相当于中国的会考)和A-Level考试材料(英国的A-Level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以及当地中国领事馆捐助的教材和读物。[7]Li(2009)同时指出这些教材大部分针对的是国内的中国学生。大部分教材都是汉字,只有一些新词和短语带有拼音,没有英文的翻译。即便有些教材是提供给海外的华裔儿童的,实际上教材的编写结构和格式都是采用国内教科书的编写格式。此外,这些教材中包含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和历史故事,学生在理解这些故事时,常常遇到很多问题。[8]在 Li(2009)记录的一节中文课上,学生并没有像中文老师备课时期望的那样,共同深入讨论“后羿射日”故事中隐含的关于中国神话的特征,也不能领会“后羿射日”背后中国人对“太阳”起源的理解。相反,他们更纠结于“后羿射日”的故事本身是否符合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讲,过于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汉语教材,给华裔儿童汉语课堂教学带来了问题。[8]

第三,中文学校的师资缺乏。马燕华(2003)指出在海外中文学校教师通常是兼职,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了解。[9]Creese(2007)的研究报告同样也发现,很多父母除正常工作外,还在中文学校当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师资力量的缺乏,以及海外中文学校教师对教授中文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了解也是导致海外华裔儿童汉语能力无法有效发展的原因之一。[7]

此外,华裔儿童海外语言学习,除了参加中文学校以外,还可以在英国中文社区中,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中国人交流、接触并使用到汉语。在英国,汉语是低势位语言,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私人谈话、来往信件、杂志和电视等方面。而处于高势位的英语,除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以外,还主要应用于众多正规的官方机构中,如课堂教学、教科书、法律文件等方面。[10]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华裔儿童在中国社区和家庭中接触到的主要是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汉语资料。这些汉语视听材料及读物通常是从国内带到英国的汉语故事书、教材以及影碟。这些中国社区中可以接触到的有限的汉语读物传递的文化信息相对滞后,不能引起华裔儿童学习汉语的兴趣。而相比较来讲,华裔儿童通过英国学校、媒体和社区则可以接触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英文电视、电影、小说、杂志、新闻、传单、信件及电子游戏等。这些用英文承载的信息数量大而且内容丰富,很容易得到儿童的喜爱。因此,中英文信息输入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对称不仅限制了华裔儿童汉语水平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裔儿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形成的过程。

二、中国父母在华裔儿童汉语保存和双语发展中的困惑

在英国,尽管汉语相对于英语来讲是少数民族语言,华裔儿童父母仍然非常重视子女对汉语的学习。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认为在跨国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具备英汉双语能力,将会成为华裔儿童未来学习和工作的优势。但就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和保存汉语这一问题,很多父母仍有诸多的困惑。

第一,在家庭中,应采用何种方式和方法辅导和教授孩子学习汉语是父母们最为困惑的问题。Sheng(2004)的研究报告记录了一名中国母亲在三年里坚持教授女儿学习六册小学《语文》课本的案例。为了保存和提高女儿的汉语水平,这位母亲还尝试亲自在业余时间教女儿写汉语日记并帮她背古诗。她甚至把女儿送回中国半年,专门学习汉语。虽然尽了力,但面对女儿汉语越来越差、兴趣越来越低的事实,这位母亲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2]该事例说明,海外中国父母乐于反思并尝试教授子女汉语,但在家庭这种非课堂学习环境中,语言教学的难度更大。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鼓励儿童坚持学习汉语,以及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孩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是困扰家长的主要问题。

第二,汉语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才可以满足孩子在未来工作和学习中的需要是中国父母感到困惑的另一问题。在英国,中国父母通常以子女能否通过GCSE考试作为评价他们汉语是否合格的标准。Clegg(2003)指出,在2002年2 701名 GCSE考生中,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有中国血统。[11]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中国父母在对子女汉语学习上寄予的期望。这些华裔儿童的GCSE成绩也从未让父母失望。根据英国统计局数字,中国移民儿童是在全英的GCSE考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少数民族群体,获得A的人数也最多。然而,GCSE的汉语考试,只是一种语言水平考试,并不能反映儿童的实际汉语语言能力。即便华裔儿童能够以A的成绩通过考试,他们的实际汉语水平也并不足以满足他们未来使用汉语工作的需求。但由于GCSE是中国父母对华裔儿童在学习汉语上的终极要求,很多孩子在通过GCSE考试后,便放弃了汉语学习。

第三,中国父母在如何平衡华裔儿童的英汉双语发展这一问题上显得无所适从。有的父母认为同时发展两种语言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积极地鼓励孩子同时发展两种语言;有的父母则担心英汉两种语言同时发展会对儿童的大脑产生负担,或担心两种语言混用会使儿童产生逻辑混乱,最终导致认知障碍。到底应该先发展其中一种语言还是两种语言同时发展,目前父母们仍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三、中国父母在华裔儿童汉语保存和双语发展中的作用

尽管父母在帮助华裔儿童进行汉语保存及双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困惑,但父母们不应对子女的母语保存与双语发展持悲观态度,而应该从理论和研究成果中寻求答案。通过回顾近三十年来双语研究方面的理论与成果,笔者认为中国父母可以在社会文化、语言知识和认知发展三个方面在华裔儿童的汉语保存上发挥作用。

(一)社会文化

对华裔儿童来讲,学习并使用汉语,无疑要先提升华裔儿童对汉语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动机。动机的提升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提高儿童本身对汉语的喜好,还应该理解为父母帮助华裔儿童协调其周围复杂而又多元的社会文化因素,为华裔儿童的双语发展创造机会。

父母对华裔儿童汉语学习的社会文化作用,最重要的是表现在逐步帮助华裔儿童增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华裔儿童对自我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从而最终达到使华裔儿童更好地使用双语,并保存汉语的目的。所谓认同感是指个体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并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过程。华裔儿童是从小就游离于英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和在中国社区中,要分别应对来自于两种文化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同时应对和处理来自两种文化的信息是艰难而又费力的。Lin(2008)的一项家庭和社会对海外中国人的影响研究指出,拥有较强的族群认同感(ethnic identification)而长大的中国人,更容易自我肯定、具有良好的内心状态,并更容易对其他群体持肯定和接纳的态度。[12]因此,处理好华裔儿童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会有助于华裔儿童在未来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的认同。相反,倘若处理不好,则会影响到华裔儿童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同感的形成过程,产生“身份冲突”,如时刻感到自己和中国群体在英国不被尊重或受到英国主流社会的排斥。“身份冲突”得不到合理疏导,会最终导致华裔儿童产生胆小和敏感的心理特征。

为了更好地增强子女对自我的中国人身份的认同,父母首先应与华裔儿童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Tannenbaum(2002)的实证研究显示儿童常常把自己对某种语言的好恶与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之间建立联系。倘若父母能够在儿童觉得困难或倍感压力时提供帮助和安慰,儿童就能够更容易认同父母使用的语言。[13]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华裔儿童在其双语,尤其是在汉语上得到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固然是被高度重视的,但家庭结构的层级也非常鲜明,父母的权威通常不允许受到挑战。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父母这种对子女过于严肃的关爱方式对家庭关系的和谐有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华裔儿童汉语的保存和双语的发展。与此观点相呼应,Tannenbaum进一步指出,由于华裔儿童在吸收英国文化方面表现得比父母更加容易,甚至很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变成父母的向导,帮助父母们理解和参与到英国文化中去。因此,父母们常常发现自己无法维持在家中的权威地位。在家庭冲突发生时,华裔儿童就更加容易脱离中国文化,而接受英国主流文化,最终放弃对汉语的使用和学习。[13]因此,父母在家庭中需要以与华裔儿童平等的身份与之交流。父母应鼓励而不是强迫子女使用汉语,鼓励子女参与到他们有兴趣的汉语活动中去,如听中文歌、玩中国的网络游戏等。只有在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子女产生对汉语的兴趣,才能正面地帮助子女建立对汉语和自己中国身份的认同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基础上,父母还可以协调儿童与长辈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华裔儿童与长辈之间交流的能动性。Li(1994)指出华裔儿童同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交流时更倾向于使用汉语,其中约20%的儿童需要使用英汉双语;而当他们与自己的华裔兄弟姐妹或朋友交流时,超过半数的儿童则会更多地使用英语,偶尔用到一点汉语;有6%的儿童需要完全依赖英语。[5]由此可见,鼓励华裔儿童多与祖父母这样的长辈交流有助于其汉语水平的提高,祖父母们纯正的汉语口音也更有利于华裔儿童说纯正的汉语。此外,如前所述,双语家庭中的儿童常常为父母和祖父母们充当翻译员和口译员。[13]华裔儿童参与翻译和口译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增强双语意识,并对自己能够使用汉语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中国父母可以鼓励儿童在家进行翻译和口译,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高其汉语能力,还能增强家庭关系的紧密和稳固。

再次,父母还可以协调儿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为华裔儿童双语发展起到桥梁的作用。Lao(2004)指出,父母和学校之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一方面可以满足华裔儿童的不同的语言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子女增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14]在这一点上Li(2000)与Lao(2004)的研究结果相辅相成。Li(2000)的研究证明父母的英语水平与儿童的汉语水平直接相关。[15]这个结论看似矛盾实则合理。英语语言能力好的父母可以更好地吸收当地的英国文化,了解英国教育系统,与学校之间合理交流,从而帮助儿童更好地达到对自己中国身份的认同,并最终实现中英双语的共同发展的目的。而倘若中国父母忽视了对英语的学习,则有可能导致他们和子女以及子女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不畅,最终使子女对父母的建议产生逆反情绪,使这些华裔子女逐渐脱离家庭和中国社区。例如,Gregory(1996)就记录了华裔儿童在双语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在学校,快乐学习是英国教师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而在家,父母则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中国传统学习理念,强调死记硬背。在学校,老师更关注该儿童的英语能力的发展;而在家,父母则比较担心儿童的汉语保存。[16]因此,父母应学好英语,与学校之间就儿童语言教学方式这一问题不断进行沟通,协调好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成为子女的双语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在与学校的沟通中,父母也同时需要把汉语保存的好处与教师们交流,使教师们能够在学校和课堂上帮助华裔儿童,而不是阻止华裔儿童使用汉语。

(二)语言知识

在语言知识方面,父母可以选择并提供相应的语言知识和信息,从而为华裔儿童的汉语保存和双语发展提供帮助。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使用者习得语言的终极产出物就是语言知识——词汇知识、语音知识和语法知识。这三种知识最终帮助学习者使用和理解他们的语言。因此,对于华裔儿童来说,汉语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取决于这三种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发展,父母的语言知识支架作用也应体现为对华裔儿童词汇、语音及语法这三个方面知识的选择提供帮助。

在一种语言中,词汇是承载语言的内容、意义以及传达信息的部分。儿童是否乐于使用该种语言,主要是由词汇所承载的内容来决定的。因此,词汇是家庭汉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父母在帮助子女扩充汉语词汇时需要注重教学方式,以及扩充的汉语词汇的质量。以下是Gregory(1993)的研究中所引用的华裔儿童Tony和他的英文老师之间的对话,也是分析华裔儿童词汇学习方法的经典案例:[1]

Tony:What’s his name?

Teacher:Mr.Fussy.

Tony:Mr Fussy,Mr Fussy,Mr Fussy,Mr Fussy.

Tony:Mr Fussy is in the house.

Tony:Mr Fussy What’s that?

Teacher:It’s a glass Oh no,it’s a jar of marmalade.

Tony:Jar marmalade?

Teacher:Yes to put on your bread you know,in the morning.

Tony:marmalade,marmalade,marmalade.

从该段对话可以看出Tony正处于非常积极地建立自己的英语语言词汇库的过程。不停地重复单词从而记住单词的方式是Tony记忆英语词汇的方式,而Tony这种记忆英语词汇的方式也从侧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父母如何在家庭中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扩充汉语。尽管中国父母觉得重复背诵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即重复得越多、背诵得越多,背诵得越多、词汇量越大,但这种家庭和课堂词汇学习方式的不统一,已经很明显地阻碍了教师的正常的英文课堂教学。因此,中国父母需要在家庭词汇教学方法上转变思路,尝试与英国的课堂词汇教学相统一。在帮助儿童理解汉语词汇和句子的同时减少汉语词汇的背诵式灌输。在观察和了解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阅读哪些体裁和内容的英文读物的基础上,父母再针对这些英文的体裁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汉语读物。这样选择出的汉语读物的词汇才可以与儿童的日常阅读习惯和兴趣相匹配,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除了阅读以外,父母还应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接触已经学到的汉语词汇,如父母可根据儿童兴趣,鼓励儿童听他们喜欢的中文歌,看他们喜欢的中文电视,用中文与国内的亲戚和朋友发中文信件等。只有把词汇学习与儿童日常生活中已经养成的读写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学习汉语词汇和中国文化。此外,在学习词汇的方法方面,父母也应合理地掌握儿童的汉字词汇输入方式并处理好儿童学习汉语词汇时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Lanvers(1999)的研究表明语言学习中主体词汇量的学习与记忆的词汇量的数量不成正比,词汇输入的数量比词汇输入的质量要更为重要。[17]为增强词汇输入的质量,李瑾(2011)指出,在教授华裔儿童汉字时,要充分认识到汉字所蕴含的表意功能,认识到每个汉字都是美丽的图画,创造性地教授汉字。例如,“禾”字,像一株下垂的稻穗。有叶、根,也有茎的成熟的谷类植物,有“禾”的组合字像“稻”、“穗”、“稼”等都与谷类植物等农作物有关。[18]这样的教授汉字的过程,就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在语音学习方面,父母还应处理好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中国汉字代表着意义和概念,而英语的表意功能主要通过字母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由于汉语拼音能够很好地建立英文字母和汉字之间的联系,所以目前已成为华裔儿童开始学习汉字时使用的主要语音学习系统。尤其对于英国出生的中国儿童来讲,由于他们大部分时间说英语,所以他们对汉语拼音会更加敏感。但目前,对于教授儿童学汉语时是否应同时给出汉字及其拼音还没有达成共识。传统来讲,很多父母认为默写或抄写汉字会使儿童更好地记忆汉字的字形,而让拼音和汉字配对出现则能更好地让儿童建立汉字字形和字音之间的联系。但Chung(2002)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他的研究指出在教授汉字时,汉字的拼音和英语翻译应在汉字之前出现。[19]Chung认为汉字音与形的短暂分离会使学习者先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字音、字义,然后再把汉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建立联系。因此,父母可以在家庭语音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儿童学习汉字时死记硬背却无法理解汉语意义的现象,也可以为华裔儿童更好地学习汉字读写做好准备。此外,周茜茜(2011)提出的“先语后文”的方法,即优先培养华裔儿童的听说技能,在听说能力有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学习难度,锻炼他们的读写能力,也可以发挥华裔儿童年龄段的认知优势,学习和使用汉语。[20]

在语法学习方面,父母应帮助儿童发展内部语法。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法存在着明显区别。在英语中,动词是语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然而,在汉语中,动词没有这些变化。没有语法规则的语言对华裔儿童来说难度很大。因此,对于父母来讲,帮助儿童发展内部语法更为重要。内部语法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谓宾、定状补,而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接触某种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习惯。认知心理学指出,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大脑中有一部分是用来集中注意力完成语言处理任务的。当该任务需要通过外语来完成的时候,这部分任务需要语言使用者另花一部分时间完成。但倘若外语中的某些部分已经是语言使用者所熟知的时候,就只需要花很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了(Cameron,2001)。[21]华裔儿童的家庭环境是非常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华裔儿童反复操练汉语中的固定语言结构和词汇。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环境,在帮助孩子扩充汉语词汇的基础上,把这些新鲜的词汇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言结构和语段相结合,使儿童逐步能够辨别固定的词汇和语段适用于哪些语境,最终达到把新学的词汇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达到能用和活用的目的。

此外,中国父母发现华裔儿童常常使用混合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许多父母担心混合语的使用是儿童对两种语言产生混淆的标志。[22]Goodz(1989)的研究指出双语儿童学习两种语言时通常会经历由两种语言混用到逐渐把两种语言分开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使用他们觉得方便的词汇,并随意地把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换句话说,混合语是儿童开始希望进行交流但语言中缺乏词汇的标志。因此,父母没必要对这种混合语过于担心。[23]

(三)认知发展

在认知发展方面,中国父母可以在华裔儿童的汉语学习及双语发展上面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帮助,使华裔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

如前文所述,有的父母认为同时发展两种语言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的则担心英汉两种语言混用会使儿童的大脑产生障碍。不同的父母对待这一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对策。Jong(1986)总结了父母通常采用的两种对策,一种是在家说汉语,在家之外的地方说英语;另外一种是“听之任之”,只要孩子觉得方便即可。显而易见,第一种对策更适合于华裔儿童的汉语保存与发展。[24]但Jong认为第二种方式给了儿童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有利于儿童两种语言的平衡发展。尽管Jong并没有回答在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华裔儿童是否应该在中国社区中坚持说汉语这个问题,但他始终认为成为平衡双语者,即两种语言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双语使用者,是双语儿童发展两种语言的目标。Cummins(2000)提出了“阈限理论”,该理论更进一步证实了达到两种语言平衡发展对双语语言使用者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25]

“阈限理论”根据双语儿童的双语使用对其认知的影响力把双语儿童分为三个阈限。处于底层阈限的儿童,其双语能力较同年龄的儿童来说都未得到足够发展,双语语言能力对其认知会产生不利影响。处于中层阈限的儿童,其双语中有一种语言达到了同年龄儿童的普遍水平,其双语发展对其认知产生没有任何不利影响(但也不能有任何有利影响)。处于高层阈限的儿童——平衡双语使用者——两种语言水平均衡发展的语言使用者。他们用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语言都能够应付学习,那么他们的双语发展会对其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平衡双语者来说,他们的认知比同年龄的单一语言使用者也更有优势。“阈限理论”的提出说明双语儿童的两种语言发展过程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年纪越小发展双语越好,而是从相反的方面证明了没有充分发展的双语水平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造成障碍。随着对“阈限理论”的逐步探索,Cummins还进一步指出儿童的双语发展是否充分主要取决于其汉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基于Jong和Cummins的两种理论不难看出,对于华裔儿童的父母,尤其是对于那些英国出生的华裔儿童的父母来讲,比较现实的方案是帮助儿童充分而稳定地发展英语。在英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尝试帮助儿童保存汉语,最终达到两种语言的平衡发展。

四、结语

在全球化影响下,在中国移民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华裔儿童的汉语保存已成为当前海外中国群体普遍关注而倍感困惑的问题。中国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社会文化、语言知识及认知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6]在社会文化方面,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华裔儿童增强对中国和汉语的认同感。具体来讲,父母应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华裔儿童与长辈之间的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与英国学校之间的联系,为华裔儿童汉语保存和双语发展提供社会文化上的保障。在语言知识方面,父母应采取与英国课堂词汇教学相统一的方式和方法,以形象而生动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汉语词汇,采用“先语后文”的方式,帮助华裔儿童联系字音和字义,同时利用良好的家庭汉语学习环境,帮助子女构建内部语法。在认知发展方面,父母可以以帮助华裔儿童成为平衡双语者作为目标,引导华裔儿童在良好发展一种语言的基础上,发展第二语言,从而达到促进其认知发展的目的。

[1]Gregory,E.Sweet and sour:learning to read in a British and Chinese school[J].English in Education,1993,(3):53-59.

[2]Sheng,J.Positioning Chinese parents in relation to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s language loss and language maintenance in Britain[D].York University,2004.

[3]Mesthrie,R.Fifty ways to say“I do”Tracing the origins of unstressed do in Cape Flats English[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1):58-71.

[4]Swan,L.Education for al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enquiry into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ethnic minority groups[M].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85.

[5]Li,W.Three generations,two languages,one family:language choice and language shift in a Chinese community in Britain[M].Philadelphia and Adelaid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4.

[6]Thorpe,A.Leading and managing Chinese complementary schools in England:leaders’perceptions of school leadership[Z].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Institut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London,2011,6-8.

[7]Creese,A,Wu,C.J,& Li,W.Investigating Multilingualism in Chinese Complementary Schools in Manchester[M].Birmingham:Birmingham University,2007.

[8]Li,W.& Wu,C.J.Polite Chinese children revisited:creativity and the use of codeswitching in the Chinese comp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2009,(2):193-211.

[9]马燕华.论海外华裔儿童汉字教学的特殊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6):110.

[10]Lee,D.Y.Genres,registers,text types,domains,and styles:clarifying the concepts and navigating apath through the BNC Jungle[J].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2001,(5):37.

[11]Clegg,J.Chinese studies in UK schools:A report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EB/OL].http://www.anu.edu.au/asianstudies/chinakoreacen/csaa/CSAA-Nov01_1.pdf.

[12]Lin,E.Y.Family and social influences on identity conflict in overseas Chine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8,(2):130-141.

[13]Tannenbaum,M.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family relations: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2002,(5):408-424.

[14]Lao,C.Parents’Attitudes Toward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Chinese-Language Use[J].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2004,(1):99-121.

[15]Li,W.Extending schools:bilingu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ildren in Britain[A].Datta,M.Bilinguality and Literacy:Principles and Practice[C].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0.176-189.

[16]Gregory,E.Making sense of a new world:listening to read in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6.

[17]Lanvers,U.Lexical growth patterns in a bilingual infant:the occurr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equivalents in the bilingual lexic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1999,(1):30-52.

[18]李瑾.关于对华裔儿童汉语汉字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5):66.

[19]Chung,K.K.H.Effective use of Hanyu Pinyi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as extra stimulus prompts on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2):149-164.

[20]周茜茜.海外华裔儿童网络汉语教学研究[M].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Cameron,L.Teaching languages to young learn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2]徐峰.关于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的若干思考[J].汉语学习,2011,(3).

[23]Goodz,N.S.Parental language mixing in bilingual families[J].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1989,(1):25-44.

[24]Jong,E.D.The bilingual experience:a book for parents[M].Cambridge,London,New York,New Rochelle,Melbourne and Sydn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5]Cummins,J.Language,power and pedagogy:bilingual children in the crossfire[M].New York:Multilingual Matter,2000.

[26]李泉,关蕾.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J].汉语学习,2009,(2).

猜你喜欢
华裔双语汉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