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免疫抑制研究进展*

2012-12-09 19:48陈家丽蒋守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南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广州51064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年5期
关键词:法氏囊免疫抑制毒株

陈家丽 蒋守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华南〉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动物育种与营养公共实验室 广州 51064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本病于1957年由Cosgrove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Delaware)甘布罗镇(Gumboro)附近的一些鸡场发现,故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disease)。随后此病遍布于世界养鸡业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我国于1979年先后在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地发生本病,现已遍及全国各地,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1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在3~6周龄时,法氏囊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正是鸡只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易感阶段。3周龄以下的幼鸡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无论是早期的亚临床感染还是典型感染都会引起鸡群的生产性能下降,淘汰率增加,并诱发机体的免疫抑制。免疫抑制鸡群对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疫苗等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能力,除此以外还容易对其他病原微生物产生并发或继发感染,如新城疫病毒、腺病毒或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感染等。

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便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初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多呈急性型,病程经过7~8天,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其症状包括精神沉郁、厌食、羽毛蓬松和排黄绿色稀粪等。对感染后3~4天急性期病死鸡剖检可见鸡胸、腿肌肉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点,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内有尿酸盐沉积,心包和肝脏表面也常有尿酸盐沉积。脾脏轻度肿胀,表面有弥散性的灰色点状坏死灶。法氏囊是病毒侵害的靶器官,病变具有特征性。感染后2~3天,病毒在法氏囊内增殖引起炎症反应而肿大,法氏囊表面有胶冻样黄色渗出物,并有纵行条纹,在黏膜皱褶处可见轻微出血点或严重出血。感染后3~4天时,法氏囊肿胀最大,较正常的法氏囊大2~3倍。感染后第5天开始恢复,因炎症反应消退及法氏囊实质细胞遭受破坏消失,法氏囊逐渐萎缩,至第8天时,约为正常的1/3。肾脏肿大,表面上常见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特性

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其中血清I型(serotype I)主要存在鸡只中,血清Ⅱ型(serotypeⅡ)主要存在火鸡中。2种血清型均可感染雏鸡和火鸡,但只有血清I型具有致病性并引起雏鸡发病。血清I型根据其抗原性及病原性又可分为经典株(或标准株,classic strains)、变异株(variant strains)和超强毒株(veryvirulent IBDV,vvIBDV),不同毒株之间的毒力差异较大。鸡群一旦暴发IBD疫情,其感染率通常为100%。但由于各地流行的IBDV毒株的毒力及抗原性上的差异,以及因鸡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饲养管理、营养状况、应激因素及发病后采取措施的不同,鸡群发病后死亡率差异甚大。IBDV经典株在鸡群中的死亡率一般不超过3%,但蛋鸡的易感性比肉鸡高,死亡率可达20%,同时还会造成鸡群产蛋率下降和蛋品质降低。1986年欧洲暴发的高致病性IBD,其死亡率更是高达70%,随后这种“新型”的IBDV即遍及全球各地,给养鸡业带来极大的威胁。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抑制效应

在自然环境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经由消化道途径进入宿主体内。病毒进入肠道后,主要在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进行复制,随后病毒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吞噬细胞 (phagocytic cells) 如 常驻巨噬细胞(resident macrophages)的携带下运送至法氏囊及其他组织,此为第一次病毒血症。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明,IBDV的靶细胞为表面携带IgM的不成熟B淋巴细胞(IgM-bearing B lymphocyte)。IBDV随血行进入法氏囊后迅速遍布法氏囊滤泡(由B淋巴细胞85%~95%、T淋巴细胞<4%和其他非淋巴细胞组成)并进行病毒复制,造成滤泡皮质部与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大量破坏,受到感染的淋巴细胞被破坏后继续释放出病毒颗粒,IBDV又随血行至全身其他组织,引起机体第二次更为严重的病毒血症,使鸡只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与死亡。鸡只在感染IBDV后的3~5天内法氏囊IBDV含量最高,感染时表面携带IgM的不成熟B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溶解现象,导致法氏囊滤泡中主要的淋巴细胞严重流失,即形成免疫抑制。

同样是淋巴器官的胸腺,其T淋巴细胞对于IBDV具有较佳的抵抗性。虽然在感染急性期时胸腺细胞也会大量凋亡并萎缩,但病毒并不会在胸腺细胞内进行复制,这就使得胸腺组织能够在数天后恢复至正常。感染时T淋巴细胞会大量进入法氏囊病毒所在之处,以CD4+和CD8+T淋巴细胞为主,在感染后第7天数量达最高水平。随后,CD4+T淋巴细胞数量会迅速降低,而CD8+T淋巴细胞则可维持至感染后3周。进入法氏囊的T淋巴细胞能够在发病早期限制病毒的复制与扩散并促进病毒的清除,但是T淋巴细胞的激活伴随着炎症因子(如IFN-γ)的释放以及细胞毒性作用,会对正常的法氏囊组织造成损伤,延缓该组织的修复。Yeh等(2002)和Rautenschlein等(2002)研究发现,在IBDV感染期间仅仅依靠抗体的保护作用是不够的,T淋巴细胞在抵抗IBDV和保护机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核/巨噬细胞亦参与IBDV的感染过程,在病毒转运和机体发病方面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巨噬细胞的特殊作用可能在于加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L-6的释放,同时由于受到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TNF-γ)的激活,生成一氧化氮(NO)和其他促炎因子,进一步加剧细胞损伤。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预防现状

作为有囊膜的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并不像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等用一般的消毒剂即可将其杀灭,IBDV对于环境有较高的耐受性,一旦在鸡场里存在要想清除并不太容易。全球各地的鸡场阳性率较高,在预防及控制方面,除了加强环境卫生及管理之外,仍以疫苗接种为主要方式。为了预防鸡只早期感染,目前所采取的免疫计划主要是加强种鸡免疫进而提高小鸡母源抗体水平的措施。常用的免疫计划是在种鸡开产前接种IBD灭活油乳剂疫苗,其子代即可获得高母源抗体。但是由于各鸡场的免疫计划(包括免疫时间、免疫次数和疫苗)皆有差异,加上每场种鸡的个体、遗传和品系之间的差异,其下一代的母源抗体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同一只母鸡所生出的子代,其母源抗体亦无法完全一致,不同程度的母源抗体便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效果。但不论母源抗体水平有多高,都会以一定的半衰期平稳下降,2~3周以后,母源抗体将逐渐消失,此时必须对雏鸡进行IBD活疫苗免疫,使其尽早获得主动免疫。由于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会对雏鸡的主动免疫造成干扰进而导致免疫失败。另外,商品疫苗株的选择不当、免疫操作的失误以及免疫程序不合适等也不同程度地造成法氏囊的损伤以及免疫抑制,增加二次感染的风险和降低鸡群的生产性能。除此之外,IBDV变异株及超强毒株的出现使该病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新的流行特点,病毒抗原能够冲破母源抗体的保护作用,即使在卫生管理条件良好且免疫计划理想的情况下仍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损失。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新思路

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方面,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采用营养调控、卫生措施和疫苗接种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方案。过去30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表明,仅仅通过开展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接种的途径根本无法杜绝此病的发生,相反还可能引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发生变异,野毒污染严重,超强毒株时有发现。要想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应首先加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有研究指出,动物体的营养状况对其防御体系有重要影响。通过营养方式增强免疫力、抵抗疾病被认为是现代养禽生产中改善生产性能、提高抗病力的一种既实用而又有效的方法。Abdukalykova和Ruiz-Feria等研究发现,通过向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和维生素E可加强鸡群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机体对IBDV的抵抗力。维生素C可改善鸡只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效果,提高抗体生成量。一些传统的中草药添加剂在IBD的预防和免疫机能的加强方面也发挥显著效应。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来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也许是未来养鸡业的主导方向,进一步促进养鸡业向绿色、安全的模式发展。

6 结语

IBD自暴发以来给养鸡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学者们对IBDV特性、致病机理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从未间断,疫苗效果的优化与接种程序的合理制定使得该病毒的控制略有成效。但在现行普遍且有计划性的免疫策略下,随着变异毒株与超强毒株的出现,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仍无法完全预防。因此,寻求一种安全的预防与治疗手段尤有必要。通过营养调控的方式加强鸡群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感染,应该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法氏囊免疫抑制毒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Ghrelin 对IBDV感染雏鸡法氏囊T 淋巴细胞浸润的影响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禽法氏囊发育与免疫功能研究新进展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西罗莫司不同血药浓度对肾移植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