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禽流感防控的探讨

2012-12-09 19:48黄建龙刘道新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年5期
关键词:水禽禽类致病性

黄建龙 刘道新

(湖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 长沙 410007)

众所周知,禽流感病毒种类繁多,特别是水禽作为流感病毒重要的宿主,贮存的禽流感病毒基因资源异常丰富。其在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和生态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了H5N1亚型流感病毒的“特洛伊木马”。目前,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近几年来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逐渐凸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水禽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控工作。

1 水禽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各种日龄水禽均可感染发病,但临床上以20日龄以上的鸭群多见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或4月发病较多。各品种水禽均可感染发病,但患病水禽的发病率、病死率与水禽的日龄、病毒的亚型(毒力)及有无并发或继发症有关。在雏鸭(鹅),发病率可高达100%,而病死率为30%~95%不等,其中雏番鸭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也可达90%以上。感染禽在出现症状后3~5天内出现死亡。种(蛋)鸭、种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低,主要表现为产蛋异常。

禽流感主要通过横向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例如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他被污染的蛋筐、蛋盘、运输工具等)的间接接触感染发病。由于水禽是群养模式,被病禽排泄物及分泌物污染的场地、水源和饲料都可成为重要传染源,加速传播的速度,导致禽流感在水禽群流行的速度比鸡快,尤其是比产蛋鸡群快得多。

2 水禽源AIV的变异和致病力

在野生水禽、海鸥和岸基鸟这些AIV自然宿主体内,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型流感病毒处于进化的均衡状态。但是,当AIV传播给人类、鸡和猪等异常宿主时,易发生变异。诱发AIV发生变异的主要机理有抗原性变异,即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在A型流感病毒中,抗原漂移主要是由HA和/或NA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其中HA基因的变异率最高。突变幅度较大可导致新的亚型产生,这种变异称为抗原转变。大量实验证明,不同亚型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时,病毒基因组可发生节段的交换。发生抗原转变的机会比较多。事实证明,在自然界中经常有混合感染导致基因重组的事件发生。由于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具有不可预见性,对疾病的预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不同年代、不同来源的H5N1亚型分离株对家鸭的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既有高致病性的,也有非致病性的;有些毒株对鸭没有致病性,但对鸡保持了致病性,对其基因分析表明在同一样品中存在多种变异体。水禽源不同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对同一种水禽,毒株间有较大的差异。在致死禽类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同一毒株对不同禽类致死时间有差异,不同禽源毒株对同一禽类致死时间病程长短也不同。总之,禽流感H5N1亚型不同禽源分离株对不同禽类有不同致死性,目前水禽H5亚型分离株对鸡、鹌鹑和鹧鸪等陆生家禽均具有高致病性。

令人担忧的是,用人源H5N1病毒如 HK/156/97、HK/213/03接种鸭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这必须予以公共卫生方面的关注。因为这些病毒对鸭是非致病力的,可以在鸭群中悄无声息地传播而不会引起警觉,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3 水禽禽流感有效的防控措施

当前,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家禽,已经成为防控禽流感的有力武器;对所有的禽只及养殖的飞禽进行100%(或称高密度)免疫,已经成为防控禽流感工作的重要策略和非常必要的手段。然而,由于水禽饲养环境特殊,水禽饲养环境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源和野生禽鸟类常是疫病的重要传染途径和来源。同时也因水禽不同的品种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也存在差异性,水禽的免疫应答可能不如其他动物。我国地大、环境不同和多样性也增加疫病发生的复杂性。由于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水禽的免疫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水禽禽流感的防控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水禽是流感病毒非常重要的自然宿主,而禽流感病毒存在着容易产生变异的特点,这样带毒水禽更有利于AIV的变异。刘秀梵指出,从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分析证实H5N1病毒发生一系列基因重配,在水禽中出现多种基因体,在中国南方有多个基因型H5N1病毒在流行,在不同地理区域已形成遗传上和抗原上不同的H5N1病毒亚系,并且形成长期存在的地方流行性。我国地域广养禽多,各地禽流感流行株可能时有变化。因此如何保持和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禽流感疫苗的研究与生产。必要时,可能需要及时调整疫苗株,比如使用相应的区域性病毒亚系生产疫苗来控制特定的水禽禽流感疫情会更有效。

第二,疫苗生产厂家标注的推荐剂量是参考值,疫苗的免疫作用依赖于抗原的有效活性物质,经过长期的储存或运输,储藏保温条件的变化有可能使抗原的有效活性物质作用降低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因此,有时适当提高疫苗使用剂量也是一种弥补的方法。但是一旦出现破损、异物或分层等异常现象,切勿使用。使用前应将疫苗恢复到常温并充分摇匀。还有就是在注射的时候,不能打飞针,要确切疫苗打到颈部皮下。

第三,免疫日龄的选择与免疫效果有很大的关系,这有2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过早使用灭活疫苗对雏鸭进行免疫,在母源抗体的作用下,疫苗的抗原性可能受到影响,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有报道称,雏鸭在15日龄左右,母源抗体下降至1log2以下,这时候打疫苗才能更好地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二是鸭类等水禽的免疫系统与鸡有很大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将鸡的免疫应答规律类推到鸭等水禽上,因为他们对相同的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可能有很大的区别。

第四,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间隔较长。部分养殖户认为禽流感免疫1次就可终身获得保护力,因此很多养殖户仅在育雏阶段或开产前免疫1次。其实大部分水禽对禽流感疫苗的免疫应答较差,经常出现一免后大群中20%左右的水禽无应答,15%左右的抗体水平在23以下,而二免后才产生较好的抗体水平,并且一免和二免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建议在一免后10周的时间内进行二次免疫,这样就可使鸭获得一个较长的免疫保护期。

第五,黄芪多糖系中草药的主要免疫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及抗衰老等功效。郭光楷等人的研究表明:黄芪多糖粉剂和黄芪多糖注射液有效促进鸭禽流感抗体的产生,提高机体体液免疫水平。使用黄芪药粉添加剂在饲料中喂给的方法,简单方便,费用低廉,对鸭群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水禽尤其是鸭,是流感病毒巨大的贮存库,鸭在禽流感的发生及其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因此,要控制和消灭禽流感,首先要控制和消灭水禽流感。

猜你喜欢
水禽禽类致病性
高致病性FAdV-4分离株fiber2结构蛋白表达和细胞内定位的分析
精彩绝伦的“水禽秀”
水禽耳边有枪声
冬季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水禽遗传改良计划
鸡大肠杆菌的血清抗性与致病性检验
台湾地区及多国发生禽流感,以色列发生新城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