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型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2012-12-11 08:00张明斗王雅莉
关键词:大城市城市化农村

张明斗,王雅莉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的有效保障.国外理论界对这一课题给予了持久且热切的关注,如Cheekland(1964)对英国城市化问题的早期研究[1],Wood(1982)对英国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过程问题的研究[2],Fay等(2000)对非洲和拉美国家城市化建设的路径和过程的探讨[3]等.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及围绕城市化所引发的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变化、贫富差距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解读.然而在对城市化模式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只是浅要解析,尤其对于均衡型城市化没有作出基本建树.鉴于此种研究的空缺性,更有必要对城市化的均衡化作出解释,面对中国目前城市化所呈现的"非均衡"模式明显加剧,寻求城市化的合理发展线路成为应然.近几年来我国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来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提高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非均衡",所以认真分析我国城市化所处社境并提出"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才是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努力趋向.

二、"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1."均衡"定义的引入

对于"均衡"这一概念,最初是从物理学中借用来的.在物理学中,它指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同时对这个系统发生作用,但这些作用相互抵消,作用的结果等于零,因而系统处于某种稳定的状态.然而,这一概念目前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在经济学中,只有在以往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给予讨论.在微观含义中,"均衡"更多的是代表价格均衡,这也是供求双方博弈的结果;在宏观含义中,"均衡"是指总供求的平衡,如利率、汇率、物价和国际收支的均衡.作为市场机制动态调整和交易双方博弈的结果,"均衡"能够达成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共识.

2."均衡型城市化"定义的界定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线路模式,更多地体现为"均衡"和"非均衡"两种模式的选择,两者之间的交叉融合也不乏其外.不同的城市等级与规模动态演进中,城市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也随其流动,居民能够享受到的不同的资源及其他公共服务的水平也跟随变迁."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速度始终保持在边际聚集效益等于边际聚集成本的动态均衡点上.[4]这一定义运用边际分析理论动态解释了城市化.对"均衡型城市化"的理解可以从两种视角阐释:从局部均衡来看,是指在一个城市区域中,对该城市的城市化需求和供给基本协调;从一般均衡来看,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在城市之间的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对城市的需求和城市化供给实现一种协调状态.[5]

3."均衡型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均衡型城市化"模式作为城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瓦尔拉斯均衡点的理想超越.对于以往的极化型城市,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使不同位序的居民享受程度呈现偏差,医疗和教育表现突出,部分等级较高的城市居民需求量小于城市供给量,而等级较低的城市居民需求量大于城市供给量.二者之间的不协调,部分程度上造成公共资源的无谓损失.所以,"均衡型城市化"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包括医疗、教育在内的公共资源要在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前提下又没有剩余状态的发生,不同位序的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相似甚至相同的资源.另外要在满足城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同等级城市的资源以及技术等能够交互使用,实现帕累托最优,达到城市居民利益均等化.城市化模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均衡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居民有相似的生活水平和享受公平的竞争机会.[6]

三、实现"均衡型城市化"的现实成因

"均衡型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与"非均衡城市"模式对立存在,作为我国城市化的努力趋向,"均衡型城市化"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理想追求.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病也相继显现,农村的"空壳化"问题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都显示了我国城市化的"非均衡态".

1.中国城市化水平"非均衡态"凸显

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M.Northam,1979)将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0%~30%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30%~ 70%的中期加速阶段;70%以后的后期阶段.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6.59%,按照这一标准,正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中期阶段.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是偏低.然而在偏低的同时,中国内部区际差异也较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之间的差额呈递增的趋势,金字塔状态的分布状况,存在极化问题.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化水平2009年分别为85%和88.6%,处于城市化的高级阶段,而我国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西藏,2009年的城市化率为23.8%,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说明我国城市规模的中坚力量少,集中度增强化现象显露.这显示了伴随经济发展层级的跃迁,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在稳步前进中呈现出发展的非均衡.

目前从我国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配备方面考察,配置并未均衡,等级规模较高和位序靠前的城市拥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优质的服务和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人才以及优越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然而在中小城市或者是位序靠后的城市,并不能享受到高等级规模城市人群所享有的资源.这种城市中正负外部效应的存在造就了我国集中型城市化的"非均衡模式"凸显.

2."城市病潮"涌现

"城市病"是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弊病的一种形象化比喻,通常是指城市化进程太快,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严格管理或城市规划失控情况下的种种问题,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堵塞、住房拥挤以及房价过高、失业率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目前,在我国大型城市中,"城市病"不断被提上新的日程.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城市发展成本带来消极的外部性,城市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日益成为城市面临的两大典型的消极外部性问题,导致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失衡.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方面给大城市城市化带来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显示出由于没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所隐现的系列病症.建立合理的适度城市规模对于城市病具有缓解作用.下面采用城市规模效益来分析"均衡型城市化"模式.

如图1所示,曲线 R代表的是城市收益曲线,整个坐标系反映了一种理论的综合,旨在说明理论上存在适度的城市规模体系.图1中的M点代表的是城市规模一定的情形下能够实现城市效益最大化的组合点,在这点上合理的城市规模能有效避免城市病的发生,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解;在 N点上,此点位于 M点的前方,说明此点并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同时,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L点类似于N点也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部分大城市人口不断突破城市设定的"容量限制",例如,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1972万人,已经超出了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6]在城市规模没有合理选定的情况下,"城市病"问题不断涌现,大城市人口聚集化,导致极化型城市化的"非均衡"增长.

图1 城市规模效益

3.农村"空壳化"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式的种地谋生的生活方式思潮在农村呈下滑走向,大部分的农民进城打工.同时江浙一带农民工匮缺导致的工资上涨,以及各种保障措施的完善,也激励着农民进城打工.这就导致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田地出现撂荒现象,更多的农村家庭甚至出现"两个老人四只狗"的现象.现以农村剩余劳动力阶梯式转移分布图(见图2)来进行说明.

图2 剩余劳动力转移分布

图2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划分为3个等级(包括农村共4个等级),图中的箭头代表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当部分劳动力在农村放弃种地这一谋生方式开始打工生涯时,主要是进行一般城镇的务工,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他们会向中小城市迈进,掌握一技之长后迈向大城市;或者是部分劳动力直接走向大城市开始打工生活,并且通过自身等各种途径努力留在大城市,长此以往,农民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都会向大城市涌居.这种现象的不断延续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阶梯式转移的分布,最终结果是出现农村的"空壳化",并且使得部分大城市人口聚集,出现极化,导致我国"非均衡城市化"的显现.

四、实现"均衡型城市化"的政策思考

1.实现城市的网络化

目前,中国的"非均衡型城市化"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并不能很好地实现衔接,同时由于遮蔽效应的存在,使得部分中小城市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或者是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先进科技以及专业人才都不断向大城市涌进,这就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的短路---没有先进的科技,没有高科技人才,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足够的公共资源.然而在GDP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大城市不能把这些资源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不同位序城市的居民不能享受到相同的待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偏差增大.

面对这种情况下的城市化,应实行城市的网络化(如图3所示,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的是大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市场和就业机会,虚线箭头表示的是中小城市为城市居民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通过现代化的交通、通信体系,把一个区域内特大城市和中小城镇整合起来,形成城市网络,通过城市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网络化"的实施,既能够实现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又可以避免单个城市盲目扩张带来的大城市病;既可以降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可以避免小城镇缺乏就业机会的现象.[7]通过大城市的扩散效应来带动腹地城市化,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腹地内的中小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城市功能,鼓励部分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尽量简化大城市的其他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市场和就业空间.中小城市要肩负起为转移人口提供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住房和先进的医疗等公共资源的艰巨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各种需要.各中小城市之间要建立起紧密的连接网,实现功能互补,完善城市的网络化,为不同位序城市居民提供均等化服务.同时要发挥政府公共管制的作用,完善城市体制,这样可以使得城市居民和地方政府都能实现预期目标,为"均衡型城市化"建立网络化的平台.

2.找寻最佳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的最优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各类城市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模显现众多,不同类型的城市彰显不同的规模,只有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城市规模,才能实现自身城市效益的最大化.图2显示,只有 M点才是城市规模和效益的最佳组合点,所以各类城市都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摸索寻求最佳组合点,使集聚效应和集聚成本均等化,打造"数字化城市".只有寻找到适度的城市规模,才能有效避免由于城市人口聚集所带来的"城市病",同时消除"城市病"的遗留问题.应对大城市中的过度集聚人口进行分区转移,并给予特定的优惠政策,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以减缓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实现"均衡型城市化".

图3 城市化网络简图

3.农村"就地城市化"

截至2010年初,我国的乡村人口达到71 288万人,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且乡村人口比重过高,把大部分农民集中到城市是不现实的,况且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家乡安排自己的事业,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空壳化"问题的存在已经造成大城市人口集聚现象的发生,也不乏"城市病"愈演愈烈,合理引导并鼓励部分农民工回乡自谋择业,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也能够消除城市极化.因此,伴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就地城市化"成为实现我国"均衡型城市化"的有效举措.一方面,农村"就地城市化"可以大批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可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大力调整二元社会经济,实现"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就地城市化"过程中应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成为推进"均衡型城市化"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多数小城镇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设计水平不高,所以应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那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以发展较快的小城镇(例如河南省的新乡刘庄)建设经验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资金和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小城镇成为我国省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以及大中城市的发展腹地,成为农村"就地城市化"的主要出路和现实选择,成为消除农村"空壳化"的亮点,为实现"均衡型城市化"做基础铺垫.

4.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产业升级

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化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建立"均衡型城市化"不可回避的事实.目前,我国的产业空间与区域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紧密相连,国家政策的分区指导促使我国的产业空间不断转变.在农民工匮缺的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而中西部地区要根据区域特色,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之发展和完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让不同类型的密集型产业根据市场和区域来定夺自己的位势;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关联效应,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围绕区域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城市的特点合理进行战略规划,科学确定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空间的优化,可以完善城市产业的空间效应,根据区情和城情来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非均衡城市化",实现其均衡.促进产业升级,让部分产业从低端型向高端型演进,蓝领产业向白领和金领产业转化,不但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而且能消除不合理产业,促使部分弊病产业向完备产业升级.这样城市化的质量内涵就得到了升华,这样的"均衡型城市化"才是理想中的城市化.只有突破自身产业缺陷,才能为实现城市化从"非均衡"模式向"均衡"模式转化奠定基础.

[1]CHEEKLAND S G.The rise of industrial society in England,1815-1885[M].London:Longman,1964.

[2]WOOD A.Nineteenth century Britain,1815-1914[M]. London:Longman,1982.

[3]FAY M,OPAL C.Urbanization without growth:a not-souncommon phenomenon[R].Oxford:The World Bank, 2000:1-31.

[4]周铁训.21世纪中国均衡城市化目标及模式选择[J].经济学家,2001(4):86-93.

[5]王雅莉.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8.

[6]刘爱梅.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实际操作与现实因应[J].经济学家,2010(12):69-73.

[7]刘 鹤.中国城市化的全球地位和均衡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15.

猜你喜欢
大城市城市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