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复极综合征的发生规律和流行调查

2012-12-11 03:14
淮海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导联心室心电图

江 山

早复极变异又称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指至少2 个连续导联的QRS 波终末部和ST 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 点抬高≥0.1mv[1]。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早复极综合征为一种良性的心电图变异,然而近10 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RS 可能与心脏性猝死存在密切关系。在这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 篇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2-3]。其一是法国Haissaguerre 等[2]于2008 年发表的关于下侧壁导联ERS 与特发性室颤的病例对照研究。其二是Tikkanen 等[3]发表的一篇关于ERS 远期预后的研究,再次引发对ERS 发生机制、临床意义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健康体检心电图中ERS 人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流行特点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1 年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467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 组123 例,B 组344 例。A 组均为男性,年龄19~33 岁;B 组男230 例,20~40 岁128 例,40~60岁102 例,女114 例,20~40 岁54 例,40~60 岁60 例。

1.2 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9130P 型心电图仪常规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由心电图医师对其进行分析。ERS 的心电图诊断标准[4]:(1)出现J 波;(2)ST 段自J 处呈上斜型抬高;(3)T波高耸,双肢对称;(4)上述心电图改变多持续多年不变,但运动或过度换气可使ST 段暂时回至基线。

1.3 统计学方法 (1)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明确基本假设把欲考虑的问题以基本假设H0的形式提出,并且在作出最后的判断之前,始终在“假设成立”的前提下进行分析。(2)规定显著性水平α(0 <α <1)。(3)建立检验准则 检验准则常以否定域的形式表示,假设的否定域V 是一切可能样本值集合中的区域,满足条件:在假设H0成立的条件下,事件(样本值落入区域V)的概率不大于α。(4)根据样本值作判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获得样本值,若样本值属于区域V,则否定假设H0,否则不否定H0。

2 结果

2.1 早复极的检出率及在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中的发生情况

2 组健康体检467 例,共检出ERS 40 例,总发生率8.57%,其中A 组检出ERS 27 例,B 组检出ERS 13 例。B 组中男性ERS 检出12 例,占5.22%(12/230),女1 例,占0.88%(1/114),男女ERS 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各年龄组比较ERS 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女性各年龄组比较ERS 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B 组在各年龄段及不同性别ERS 发生率

从表1 可知,男性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女性的发病率相对男性较低。

2.2 早复极在不同劳动强度人群中的发生情况 重体力劳动人群ERS 发生率高于轻体力劳动人群,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表2 不同劳动强度早复极的发生情况

表2 显示,早复极在不同劳动强度人群中的发生情况不同,重体力劳动人群ERS 发生率高于轻体力劳动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ERS 在心电图各导联的分布 胸导联ERS 发生率明显高于肢导及混合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ERS 在心电图不同导联的分布情况

2.4 心率对ERS 的影响 40 例ERS 发生者经运动试验心率增快后,29 例ST 段基本回至基线,10 例ERS 消失,1 例无明显变化。心率增快可使ERS 发生率降低。

3 讨论

早复极系指外观健康、无心脏形态异常人群出现ST 段和J 点抬高等表现的心电现象,伴有相关症状者称为早复极综合征(ERS)[5]。

ERS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心电图变异,人群检出率高达1%~13%。然而近10 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RS 可能与特发性室颤及心脏性猝死存在密切关系,引起了大家对该“良性”心电图变异的广泛关注。国内王小嘉等[6]对甘肃省嘉峪关市钢铁厂职工普查结果为ERS总发生率3.4%,男3.99%,女0.46%。本研究显示ERS 总发生率8.57%,略高于以往研究,可能与样本人群有关,男性ERS 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而且ERS 随活动引起心率变化而变化,ERS 的特征性心电图变化与心率呈负相关,原因在于:男性心室肌细胞Ito 密度明显高于同龄女性,因此这种J/ST段改变更为明显;Ito 动力学特征是其从失活状态恢复较慢,当心率加快时可使Ito 电流减小,J 波和ST 段抬高程度减轻,而迷走神经兴奋时,左室侧壁Ito 电流增加,V4~V6 导联J/ST 段的改变更为明显[7-8]。本研究选择机关单位及采煤工人2 组人群,劳动强度属于轻度和重度,采煤工人组ERS 发生率明显高于机关单位组,与李葵香等[9]报道:中度以上体力劳动强度者ERS 发生率高于轻度体力劳动强度者一致。

本研究还发现,ERS 男性发生率青壮年高于中年以上人群,表现于胸导联的概率高于肢导及混合导联。

近年来国内外屡有报道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甚至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心室早复极综合征,冠名为恶性心室早复极综合征(MVERS)[10]。有关MVERS 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机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和2 相折返等有关。至今仅有个例报道与KCNJ8 基因突变相关,后者致使心肌细胞KATP 通道功能异常和瞬间外向K﹢流增强,可能与促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10]。

心室早复极按心电图表现可分为心尖部型(V3~V6)、前间壁型(V1~V3)、下壁型(Ⅱ、Ⅲ、avf)和混合型。至今多数有关MVERS 的报道均为下壁型和混合型,后者又以下侧壁型居多[10]。在Tikkanen 等的研究中,下壁导联J 点抬高超过0.2mv 的个体与J 点抬高超过0.1mv 的个体相比不仅有更高的心脏性死亡风险,而且有显著增高的心律失常致死风险[3]。

本研究从职业、导联分布、性别、年龄构成等方面总结了自然人群中早复极的流行特征。临床工作中ERS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运动实验使ST 段回复至等电位线有助于ERS 的确诊,回复率达98%~100%。近年来,关于MVERS 的报道渐已增多,但对于在一般人群中发生心室早复极的庞大群体而言,前者仅占绝少数。故面对具有ERS心电图改变的被检查者,作为心内科和心电图室医师,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掉以轻心,实施进一步的识别和随访实属重要。

[1] 张 颖,刘兴鹏.早复极综合征—进展与困惑[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4):493-496.

[2] Haissaguerre M,Derval N,Sacher F,et al.Sudden cardiac arrest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J]. N Engl J Med,2008,358(19):2016-2023.

[3] Tikkanen JT,Anttonen O,Junttila MJ,et al.Long-term outcome associated with early repolarization on electrocardiography[J].N Engl J Med,2009,361(26):2529-2537.

[4] 卢喜烈.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513.

[5] 鲁 端. 早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新评价[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5):321-322.

[6] 王小嘉,路 宏,白玉云,等. 早期复极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心电学杂志,2003,23(3):137.

[7] Hlaing T,DiMino T,Kowey PR,et al. ECG repolarization waves:their genesi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2005,10(2):211-223.

[8] Shu J,Zhu T,Yang L ,et al.ST-segment elevation in the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and the Brugada syndrome:cellular and cliniral linkage[J]. J Electrocandiol,2005,38(4suppl):26-32.

[9] 李葵香,冯应君,张翠侠,等. 早复极综合征的影响因素[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20(4):272-274.

[10] 鲁 端. 恶性心室早复极综合征的识别与处理[J]. 心电学杂志,2009,28(5):293-295.

猜你喜欢
导联心室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房阻伴特长心室停搏1例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