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电针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2-12-16 07:55缪奇祥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子午流夹脊电针

缪奇祥

(四川省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邛崃 611530)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为了探讨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符合本研究的该病患者80例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现报告于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来针灸科诊治的门诊患者,按观察表序号以患者方单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 40例,其中男 18例,女22例;年龄22~69岁,平均(39±5)岁;病程最短1星期,最长13年,平均(150±25)d;颈型5例,神经根型19例,交感神经型18例,椎动脉型15例,脊髓型1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1~77岁,平均(40±6)岁;病程最短1星期,最长17年,平均(148±21)d;颈型8例,神经根型17例,交感神经型20例,椎动脉型14例,脊髓型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选患者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作X线摄片、CT检查定性定位。合并有肿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不接受本疗法者、资料不完整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均不入选。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子午流注纳甲法

依阎和利于 1990年提出的按传统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自己体会设立的子午流注图表[2],患者于当地某日某时(成都本地时间推算时比北京时间延后约1 h,譬如患者于本地北京时间上午8:30施针,则按北京时间 7:30选辰时所开穴治疗)来诊,按图选取某日某时全部开穴。各穴按常规消毒,以0.40 mm×100 mm针灸针快速进针,捻转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 min。然后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6次。

2.1.2 电针

取病变椎体及上下两椎体夹脊穴、风池、外关穴。各穴常规消毒后进针,捻转得气后留针,夹脊穴接G6805-2型电针仪,同侧为一组输出线,选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6次。

治疗 3星期后统计疗效,每星期均记录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并随访半年,作病情记录。

2.2 对照组

采用与观察组相同的电针疗法治疗,其疗程、观察、统计均与观察组相同。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

治愈 原有各型症状完全或接近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 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无效 症状不消失或进行性加重。

3.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3 治疗结果

经3星期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χ2=8.00,P<0.05,可以表明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半年后复发情况(半年后疗效评定下滑一级)统计,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5例,说明观察组复发率低。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 病例介绍

患者,女,35岁,2009年7月13日初诊。颈肩背疼痛1月多,同时伴头晕、上肢麻木。曾服用芬必得、风湿马钱片及做牵引、针灸、推拿等治疗,疗效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治疗。症见颈肩背疼痛,伴头晕、双上肢麻木,且头转动时症状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叩顶试验阳性,上肢肌力正常。X线摄片示颈4-6钩椎关节增生。CT提示颈椎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诊断为颈椎病。查来诊当日为己未日,上午9点为本地辰时(成都本地时间推算时比北京时间延后约1 h)查表得知此时开支沟穴,先刺之,次按课题标准取穴,行电针疗法。每日按患者来时开穴先取之,电针不变。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6次。经治1星期,患者疼痛大减,头晕减轻,上肢麻木已不明显。再治 10次,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工作。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本病属中医学“头晕”、“头痛”、“痹证”等范畴。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 66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和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它以针灸经络学说为基础,并将其有关时辰治疗学及传统生物钟思想渗透到病理、生理、针灸、按摩等各个方面。长期的历史发展及古人的不懈追求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其理论及经验也逐步证明其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本法一直未受重视[2]。笔者从 90年代末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治疗本病属其中之一。华佗夹脊穴为治疗颈椎病的常用穴,在电针的刺激作用下,可加强镇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3-7]。风池为足少阳经经穴,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故本穴对头痛、头晕有良好的效果。外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又是手少阳经输穴,手少阳之脉分布于侧头、目、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本研究显示,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解除颈部神经支配的局部肌肉痉挛,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液体的吸收,从而解除炎性粘连,松解肌肉和神经功能受抑状态,加速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运用本法,既解决了本病本身的原因,又解决了与该病紧密相关的后期调理,加速了疾病痊愈的过程。同时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同时临床研究又显示,子午流注纳甲法确实具有较好临床疗效[8],有深入研究应用的必要。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第 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1-202.

[2] 漆浩,董晔.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大全[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91-192,1-2.

[3] 郑晓斌,朱其广,林远方,等.颈夹脊穴位注射配合卧位牵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711-712.

[4] 陈卓伟.针刺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62-663.

[5] 王洪宇,张唐法.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24-25.

[6] 贾红玲.项七针与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6-7.

[7] Chen XQ, Zhou WG.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y electroacupuncture of Jiaji (Ex-B2) plus oblique needling Ashi point[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6,4(1):54-55.

[8] 缪奇祥.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慢性咽炎38例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17-18.

猜你喜欢
子午流夹脊电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颈夹脊”源流考略
子午流注选穴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