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樊晃与《杜工部小集》

2012-12-18 18:44张忠纲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正文杜甫

张忠纲

作者:张忠纲,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樊晃,又误作樊冕、楚冕、樊光。唐句容(今属江苏)人,郡望南阳湖阳(今属河南)。开元中进士,又登书判拔萃科。历硖石主簿,祠部、度支员外郎。天宝中,为汀州刺史,后为兵部员外郎。安史之乱,张巡和许远固守睢阳城,城破后全城军民惨遭杀害,时人对此或有非议。《新唐书·张巡传》载:“时议者或谓廵始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咸谓廵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翰等皆有名士,由是天下无异言。”是樊晃当时已为名士。大历时,任润州刺史。工诗,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友善,有诗唱和。殷璠汇次其诗入《丹阳集》。芮挺章《国秀集》(选收开元初至天宝三载唐人诗)收晃《南中感怀》诗一首。赵明诚《金石録》卷八尚载有大历十年十月樊晃撰、张从申行书的《怪石铭》。

樊晃曾辑杜甫诗为《杜工部小集》六卷,为杜诗选本最早者。其《杜工部小集序》云:“工部员外郎杜甫字子美,膳部员外郎审言之孙。至德初,拜左拾遗。直谏忤旨,左转,薄游陇蜀,殆十年矣。黄门侍郎严武总戎全蜀,君为幕宾,白首为郎,待之客礼。属契阔湮厄,东归江陵,缘湘沅而不返,痛矣夫!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常蓄东游之志,竟不就。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事类为六卷,且行于江左。君有子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①王洙《杜工部集记》载:“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矣。”他“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其中就有“樊晃序小集六卷”。②《崇文总目》卷五载:“《杜工部小集》六卷,杜甫撰、樊晃集。”《新唐书·艺文志》载:“《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润州刺史樊晃集。”胡仔亦收藏有《杜工部小集》,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八即云:“子美诗集,余所有者凡八家:《杜工部小集》,则润州刺史樊晃所序也。”而樊晃任润州刺史的时间,据《宋高僧传》卷十七《唐金陵钟山元崇传》:“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雅好禅寂,及属县行春,顺风稽首,咨请道要,益加师礼矣。”又《全唐文》卷三七七柳识《琴会记》云:“大历六年,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赞皇公祗命朝于京阙,春正月,夕次朱方,刺史樊公称:江月当轩,愿以卮酒侑胜……罢宴之后,赞皇顾润州曰……”“赞皇公”,即李栖筠,而“樊公”,即樊晃。又据《嘉定镇江志》卷十四“唐润州刺史”条,大历七年樊晃还在任上。据此,则樊晃编辑《杜工部小集》,当在大历五至七年间。时杜甫刚刚去世。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九《艺文略》载:“《(杜甫)小集》六卷,樊晃集。”自注:“狄遵度嗜杜诗,赞其集后。”《宋文鉴》卷七十五载狄遵度赞云:“子美之述,吾能诵之;子美之意,吾能知之;子美之意,其所未闻,其所未知,盖未得其云为。”

据樊晃《杜工部小集序》所载,杜甫生前,就已有文集六十卷行于世。至于此文集是自编,或系他人所编,尚难确知。不过,以《杜工部小集》六卷收文二百九十篇计,六十卷收文当在三千篇左右。杜甫自云四十岁时已作文一千余篇,而今存四十岁以前杜甫诗文才百篇左右,以此比例,又以杜甫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可以推知六十卷文集,或系杜甫晚年自己删削修订而成。后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③;王令《读老杜诗集》云:“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④;郑侠《送杜靖国知连州》亦云:“子美大雅三千篇,昭昭劝戒日月悬。”⑤黄庭坚《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云:“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⑥李纲《读陈子直短歌三复而悲之次其韵》亦云:“君不见韩昌黎,文章二百年。又不见杜陵老,风月三千首。号寒啼饥四壁空,谩有篇章在人口。”⑦当是见诸记载的。而据樊序可知,由于杜甫飘泊流离于陇蜀荆湘一带,又值兵荒马乱之际,故此集只流行于“江汉之南”,而“不为东人之所知”;“东人”,即“江左词人”所传诵的杜诗,皆其“戏题剧论”之作,而不知其“大雅之作”;“大雅之作”是杜甫创作中最有价值的,就此而论,“当今一人而已”,可见杜甫的成就之大和地位之高;樊编六卷二百九十篇遗文,当大多为杜甫的“大雅之作”;杜甫之二子宗文、宗武其时俱在江陵,可证后人或云杜甫“及下江陵,留二子守成都”⑧,是不可信的;樊晃编《杜工部小集》时,并未睹六十卷杜集,故欲向宗文、宗武“求其正集,续当论次”。

到宋代,六十卷杜集已不存,《杜工部小集》则成为存世最早的杜集,故为宋代注杜诸家所广泛引作校勘之用。吴若《杜工部集后记》即云:“凡称樊者,樊晃小集也。”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跋》亦云:“凡校雠之例,题曰樊者,唐润州刺史樊晃小集本也。”或谓赵次公注的底本即为“吴若注本”,而著名的钱谦益《钱注杜诗》也自称以所谓“吴若本”为底本,沿袭了“吴若本”的杜诗排列和编年次序,并对其做了一些删改。钱谦益“注杜诗略例”云:“杜集之传于世者,惟吴若本为最近古。……若其字句异同,则一以吴本为主,间用他本参伍焉。”钱曾《读书敏求记》卷四云:“牧斋笺注杜集,一以吴若本为归。”钱氏所据之吴若本,今已不得见。而《宋本杜工部集》于一九五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问世,其书后有张元济跋,对吴若本论之确凿。张氏将钱注本及其所附吴若《后记》,与《宋本杜工部集》相较,以为“若合符节,是必吴若刊本无疑义”。张元济跋考定《宋本杜工部集》系毛氏汲古阁所藏两种相俪之南宋刻本,一为南宋初年浙江复刻嘉佑四年王琪增刻王洙编订原本,一为绍兴三年(1133)吴若校刊本。而有的学者提出疑义,认为后一本“是与吴若本极为相近的模板”,当刻于绍兴末年;或认为后一本当是时间更晚的吴若本的翻刻本。而缺卷缺页则为毛氏补钞,亦据两本。细检之,则影印《宋本杜工部集》之卷十至卷十四为宋刻吴若本,故保留了一些樊本的校勘文字。而《钱注杜诗》虽是清人著述,对于杜诗校勘方面,亦极为重要。今即据《宋本杜工部集》(以下简称“宋本”)、再造善本《杜工部草堂诗笺》(以下简称“蔡本”,该本系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钱注杜诗》(以下简称“钱笺”),以及因袭钱笺的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清康熙间金陵叶永茹万卷楼刻本,以下简称“朱注”)和仇兆鳌《杜诗详注》(1979年中华书局重排标点排印本,以下简称“仇注”),将五本有关樊本的校勘文字,按诗题开列如下:

1、《城西陂泛舟》:“不有小舟能荡桨。”桨,钱笺卷九:“樊作‘舟十将之右边’。”

2、《夏日李公见访》:“所愿亦易求。”愿,蔡本卷七、钱笺卷一、朱注卷二:“樊、陈并作‘须’。”仇注卷三正文作“须”,校语:“一作‘愿’。”又“水花晚色静”,静,蔡本、钱笺、朱注、仇注:“樊作‘净’。”

3、《戏赠郑广文兼呈苏司业》:“醉则骑马归。”则,蔡本卷三:“樊作‘即’。”

4、《上韦左相二十韵》:“丹青忆老臣。”老,钱笺卷九:“一作‘直’,樊作‘旧’。”朱注卷二:“樊作 ‘旧’。一作‘直’,非。”仇注卷三正文作“旧”,校语:“樊作‘旧’,一作‘老’,一作‘直’。”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许身一何愚。”愚,钱笺卷一、朱注卷三、仇注卷四:“樊作‘过’。”

6、《后出塞五首》之三:“遂使貔虎士。”貔,蔡本卷六、钱笺卷三、朱注卷五、仇注卷四:“樊作‘螭’。”

7、《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头白乌,蔡本卷九:“卞圜作‘多白乌’,或作‘颈白乌’。”钱笺卷一:“樊作‘多白乌’,一作‘颈白乌’。”下一“头”字,朱注卷三、仇注卷四:“樊作‘多’,一作‘颈’。”

8、《悲青坂》:“山雪河冰野萧瑟。”野,钱笺卷一:“樊作‘晚’,《乐府》作‘已’。”朱注卷三:“樊作‘晚’。”仇注卷四正文作“晚”,校语:“樊作‘晚’,《乐府》作‘已’,一作‘野’。”

9、《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补阙暮征入,柱史晨征憇。”蔡本卷十:“樊、晁皆作‘补阙入柱史’。”钱笺卷二、朱注卷三、仇注卷五:“樊作‘补阙入柱史,晨征固多憇’。”

10、《行次昭陵》:“尘沙立暝途。”暝,蔡本卷十、钱笺卷十、仇注卷五:“樊作 ‘暗’。”朱注卷四:“一作‘暗’。”

11、《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様志诸篇末》:“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赴,宋本卷十、蔡本卷十二、钱笺卷十、朱注卷四、仇注卷六:“樊作‘拜’。”宋本又曰:“一云‘天语辞中禁,家荣赴北堂’。”仇注又曰:“次句本言为慈颜而赴北堂,但出语稍拙。樊作‘慈颜拜北堂’,句意稍明;别作‘天语辞中禁,家荣到北堂’,语亦未安;当云‘有诏辞中禁,承慈赴北堂’。”

12、《送李校书二十六韵》:“清峻流辈伯。”流,钱笺卷二、仇注卷六:“樊作‘时’。”又“二十声辉赫”,辉,蔡本卷十二:“一作‘燀’。”钱笺:“一作‘燀’,樊作‘烜’。”朱注卷四:“一作‘烨’,樊作‘烜’。”仇注:“一作‘燀’,一作‘烜’。”

13、《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元帅调新律。”律,蔡本卷十、宋本卷十:“樊作‘鼎’。”钱笺卷十、仇注卷五:“一作‘鼎’。”

14、《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干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问,宋本卷十、钱笺卷十:“樊作‘间’。”蔡本卷十三:“一作‘间’。”朱注卷五、仇注卷六正文作“间”,校语:“去声。一作‘问’。”

15、《新婚别》:“结髪为妻子。”妻子,蔡本卷十三、钱笺卷二:“樊作‘子妻’。”朱注卷五、仇注卷七:“樊作‘君妻’。”

16、《遣兴三首》之一:“汉虏互胜负。”胜负,蔡本卷十四:“一作‘失约’。”钱笺卷三、朱注卷五、仇注卷七:“樊作‘失约’。”

17、《月夜忆舍弟》:“寄书长不避。”避,宋本卷十、钱笺卷十:“樊作‘达’。”仇注卷七正文作“达”,校语:“一作‘避’。”

18、《梦李白二首》之一:“犹疑照颜色。”照,钱笺卷三:“樊作‘见’。”朱注卷五、仇注卷七:“一作‘见’。”

19、《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戸》:“今如罝中兔。”如,蔡本卷十四作“若”,校语:“若,樊作‘为’。”钱笺卷三、朱注卷五:“樊作‘为’。”仇注卷七正文作“为”,校语:“樊作‘为’,一作‘如’。”

20、《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虢州岑二十七长史三十韵》:“沈鲍得同行。”同,宋本卷十、蔡本卷十六、钱笺卷十、朱注卷六、仇注卷八:“樊作‘周’。”

21、《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如公尽雄俊,志在必腾骞。”宋本卷十:“一云‘公如尽忧患,何事有陶甄’,樊言‘如公尽雄俊,何事负陶甄。’”蔡本卷十四:“一作‘如公尽忧患,何处有陶甄’,樊本作‘如公尽雄俊,何事负陶甄。’”钱笺卷十、朱注卷六、仇注卷八:“一云‘公如尽忧患,何事有陶甄’,樊云‘如公尽雄俊,何事负陶甄。’”

22、《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关山信月轮。”信,宋本卷十、钱笺卷十:“樊作‘倚’。”蔡本卷十五、朱注卷六、仇注卷八正文作“倚”,蔡本校语:“一作‘信’。”朱注、仇注校语:“一作‘信’,非。”

23、《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蔡本卷十六:“樊本‘仲尼旅人’一联,在此句(指“闭口休叹息”句)下。”钱笺卷三:“樊本‘仲尼’一联,在‘朝廷’一联下。”朱注卷六则在“闭口休叹息”下注曰:“樊本‘仲尼’一联在此句下。”仇注卷八则作“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并在“朝廷”二句下注曰:“二句旧在‘损益’之下,今依樊本改定。”

24、《木皮岭》:“别有他山尊。”别,钱笺卷三:“一作‘更’。”朱注卷七、仇注卷九:“樊作‘更’。”

25、《江村》:“多病所须唯药物。”宋本卷十一、钱笺卷十一:“一云‘但有故人供禄米’。‘供’,樊作‘分’。”蔡本卷十八:“一作‘但有故人供药物’,一作‘但有故人分禄米’。”朱注卷七:“《英华》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供’,樊作‘分’。”仇注卷九正文作“但有故人供禄米”,校语:“此从《英华》。一作‘多病所须惟药物’。供,樊作‘分’。”

26、《村夜》:“萧萧风色暮。”宋本卷十一、钱笺卷十一:“樊作‘风色萧萧暮’。”朱注卷八、仇注卷九正文作“风色萧萧暮”,朱注校语:“一作‘肃肃风色暮’。”仇注校语:“一作‘萧萧风色暮’。”宋刻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卷二十二:“赵云:一本作‘萧萧风色暮’,则错字眼矣;又一本作‘肃肃风色暮’,却无义矣;师民瞻本作‘风色萧萧暮’,是。上官仪《初春》诗:‘风色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27、《赠蜀僧闾丘师兄》:“峻极逾昆仑。”逾,钱笺卷四、朱注卷七:“樊作‘侔’。”仇注卷九:“一作‘侔’。”

28、《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送客逢春可自由。”可,宋本卷十一、钱笺卷十一、朱注卷八:“樊作‘更’。”仇注卷九:“一作‘更’。”

29、《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虎倒龙颠委榛棘。”榛,钱笺卷四、朱注卷八:“樊作 ‘荆’。”仇注卷十:“一作‘荆’。”

30、《病橘》:“剖之尽蠧虫。”虫,钱笺卷四:“樊作‘蚀’。”蔡本卷三十三:“一作‘蚀’。”朱注卷八:“《英华》作‘蚀’。”仇注卷十正文作“蚀”,校语:“一作‘虫’。”

31、《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窦氏检察应时须。”应时须,钱笺卷四、朱注卷八、仇注卷十:“樊作‘才能俱’。”又“彩服日向庭闱趋”,钱笺卷四:“樊本此下有‘开济人所仰,飞腾时正须’。”朱注卷八、仇注卷十:“樊本此下有‘开济人所仰,飞腾时正须’二句。”

32、《有感五首》之二:“幽蓟余蛇豕。”蛇,蔡本卷二十四、钱笺卷十二、朱注卷十、仇注卷十一:“樊作‘封’。”

33、《送陵州路使君赴任》:“霄汉瞻佳士。”佳士,宋本卷十二、钱笺卷十二:“樊作‘家事’。”仇注卷十二:“一作‘家事’。”

34、《喜雨》:“农事都已休。”已,钱笺卷四、朱注卷十、仇注十二:“樊作‘未’。”蔡本卷二十六:“一作 ‘未’。”又“峥嵘群山云”,群,蔡本:“樊作‘东’。”钱笺、仇注:“一作‘东’。”

35、《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回策匪新岸。”岸,钱笺卷五、朱注卷十、仇注卷十二:“樊作‘崖’。”

36、《严氏溪放歌》:“边头公卿仍独骄。”仍独骄,钱笺卷五:“樊作‘何其骄’。”仍独,蔡本卷二十三、朱注卷十、仇注卷十二:“樊作‘何其’。”又“秋宿霜溪素月高”,宿,钱笺、朱注、仇注:“樊作 ‘夜’。”溪,蔡本:“一作‘天’。”

37、《发阆中》:“秋花锦石谁复数。”谁,蔡本卷二十五:“樊作‘能’。”复,钱笺卷五、朱注卷十:“樊作‘能’。”仇注卷十二正文作“能”,校语:“一作‘复’。”

38、《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昔如纵壑鱼。”如,蔡本卷二十五、钱笺卷五、仇注卷十二:“樊作‘若’。”

39、《寄题江外草堂》:“虽有会心侣。”虽,钱笺卷五:“樊作‘惟’。”蔡本卷二十五:“一作‘惟’。”仇注卷十二正文作“惟”,校语:“一作‘虽’。”

40、《奉寄别马巴州》:“难随鸟翼一相过。”鸟,宋本卷十三、钱笺卷十三、仇注卷十三:“樊作‘乌’。”

41、《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俱宜下凤皇。”宜,宋本卷十三:“樊作‘看’。”钱笺卷十三、仇注卷十三:“一云 ‘看’。”

42、《丹青引》:“英姿飒爽来酣战。”来,钱笺卷五、朱注卷十:“樊作‘犹’。”蔡本卷二十五、仇注卷十三正文作“犹”,蔡本校语:“一作‘来’。”仇注校语:“樊作‘犹’,一作‘来’。”

43、《韦讽録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将军得名三十载。”三,蔡本卷二十四、钱笺卷五、朱注卷十、仇注卷十三:“樊作‘四’。”

44、《莫相疑行》:“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蔡本卷二十六、钱笺卷五、朱注卷十二:“樊作‘男儿一生无成头皓白’。”生无所,仇注卷十四:“樊作‘一生无’。”

45、《谒先主庙》:“竹送清溪月。”清,钱笺卷十四、朱注卷十二、仇注卷十五:“樊作‘青’。”

46、《秋兴八首》之四:“征西车马羽书迟。”马,蔡本卷三十九、钱笺卷十五、朱注卷十三:“樊作‘骑’。”仇注卷十七:“一作‘骑’。”

47、《入宅三首》之二:“半顶梳头白。”半,宋本卷十四、钱笺卷十四:“樊作‘米十台’。”朱注卷十六、仇注卷十八:“樊作‘判’。”

48、《复愁十二首》之八:“诸将觉荣华。”觉,钱笺卷十五:“一作‘角’,樊作‘搉’。”蔡本卷三十九、朱注卷十七、仇注卷二十正文作“角”,蔡本校语:“一作‘觉’,樊作‘搉’。”朱注校语:“樊作‘擢’,一作‘觉’,非。”仇注校语:“樊作‘擢’,一作‘觉’。”

49、《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扬镳随日驭。”镳,钱笺卷十七、朱注卷十九、仇注卷二十一:“樊作‘鞭’。”又“圣虑窅徘徊”,窅,钱笺、朱注、仇注:“樊作‘睿’。”蔡本卷四十四:“樊作‘督’。”

50、《山馆》(又作《移居公安山馆》):“身远宿云端。”远,宋本卷十三、蔡本卷四十五、钱笺卷十三、朱注卷十九:“樊作‘迥’。”仇注卷二十二正文作“迥”,校语:“樊作 ‘迥’,一作‘远’。”

51、《上水遣怀》:“郁没二悲魂。”没,蔡本卷四十八、钱笺卷八、朱注卷十九:“樊作‘悒’。”仇注卷二十二正文作“悒”,校语:“樊作‘悒’,一作‘没’。”又“歌讴互激远”,远,钱笺、朱注:“樊作‘越’。”仇注正文作“越”,校语:“一作‘远’。”又“回斡明受授”,受,钱笺:“樊作‘相’。”明,朱注:“樊作‘相’。”仇注:“一作‘相’。”

52、《宿凿石浦》:“草草频卒岁。”卒,钱笺卷八、朱注卷十九:“樊作‘年’。”仇注卷二十二正文作“年”,校语:“一作‘卒’。”

53、《早行》:“崩廹开其情。”开,钱笺卷八、朱注卷十九:“樊作‘关’。”仇注卷二十二正文作“关”,校语:“从樊本。一作‘开’。”

54、《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不,蔡本卷四十六、钱笺卷十八、朱注卷十九、仇注卷二十二:“樊作‘亦’。”

55、《岳麓山道林二寺行》:“香厨松道清凉俱。”凉,钱笺卷八、朱注卷十九、仇注卷二十二:“樊作‘崇’。”又“莲花交响共命鸟”,花,蔡本卷四十六:“樊、陈并作 ‘池’。”钱笺、朱注、仇注:“樊、陈俱作‘池’。”

56、附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梅花满枝空断肠。”空,蔡本卷四十八、钱笺卷八:“樊作‘堪’。”朱注卷二十:“一作‘堪’。”仇注卷二十三正文作“堪”,校语:“一作‘空’。”

57、《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汉中王,蔡本卷四十八:“樊作‘汉中郡王’。”中王,钱笺卷八、朱注卷二十、仇注卷二十三:“樊作‘郡王’。”

58、《幽人》:“洪涛隐语笑。”语笑,钱笺卷三、朱注卷二十:“樊作‘笑语’。”蔡本卷四十八、仇注卷二十三正文作“笑语”,蔡本校语:“樊作‘语笑’。”仇注校语:“从樊本。一作‘语笑’。”

59、《白凫行》:“闻道如今犹避风。”如,蔡本卷四十九、钱笺卷八、朱注卷二十:“樊作‘于’。”仇注卷二十三正文作“于”,校语:“一作‘如’。”

60、《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大夫出卢宋。”宋,钱笺卷八:“樊作‘宗’。”朱注卷二十、仇注卷二十三:“樊作‘宗’,非。”又“聊作鹤鸣皋”,聊,钱笺、朱注、仇注:“樊作‘不’。”

61、《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佳声斯共远。”共,蔡本卷四十八、钱笺卷十八、朱注卷二十、仇注卷二十三:“樊作‘不’。”

62、《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水阔苍梧野。”野,蔡本卷四十七、钱笺卷十八、朱注卷二十、仇注卷二十三:“樊作‘晚’。”

以上总计涉及杜诗61首,附高适诗1首。这61首诗,最早的《城西陂泛舟》作于天宝十三载春,最晚的《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作于大历五年暮秋。除了第四、五、六首外,其余都作于“安史之乱”以后,而且乱后杜甫所经各地所作之诗都有存录,特别是杜甫将死之前在“江汉之南”的湖南所作之诗,很快就流传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可见杜诗的流传之广,传播之快,影响之大。又各本校语稍有不同,但可看出,仇注正文多从“樊作”,态度是审慎的。这对杜诗的校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钱谦益:《钱注杜詩》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09页。

②王洙等:《宋本杜工部集》卷首,商务印书馆影印古逸丛书本。

③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以下简称“四库本”)。

④王令:《广陵先生文集》卷十一,四库本。

⑤郑侠:《西塘集》卷九,四库本。

⑥黄庭坚:《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六,明刻本。

⑦李纲:《梁溪集》卷十五,四库本。

⑧吕陶:《朝请郎潼川府路提点刑狱杜公墓志铭》,《净德集》卷二十四,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猜你喜欢
正文杜甫
《现代畜牧兽医》正文书写规范
朱正文书画作品选
更正启事
《现代畜牧兽皮》正文书写规范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杜甫改诗
绝句
户口本
中国雕塑精神的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