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朋友皆胶漆——论杜甫交友之道

2012-12-18 18:44刘咏涛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杜甫李白

刘咏涛

孔子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孟子也说过: “居必择乡,游必就土。”儒家极为看重交友。出生于“奉儒守官”的杜甫,对此当然也非常重视。对杜甫的交游,过去论之者甚众。本文当从宏观角度,对杜甫与朋友的关系,包括朋友对杜甫的影响、朋友对杜甫的帮助和照顾、杜甫对朋友的关心影响和帮助要求等进行论述,并对杜甫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朋友,杜甫何以这样重视朋友和友情,杜甫对朋友及朋友对杜甫为何影响和作用那么大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一些探讨。

一、朋友对杜甫的影响

1.与诗友文友朋友切磋诗艺,提高了创作水平

杜甫一生诗友文友颇多,他与朋友们切磋诗艺,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杜甫天宝七载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给友人尚书右丞韦济,希望能得到韦济的提携和引见,而韦济又常常在别人面前赞颂杜甫的诗句。天宝末年,杜甫和苏源明、郑虔常常在一起饮酒论文,切磋诗艺,成为好朋友。郑虔多才多艺,通诗画,解音律。所以冯至先生指出: “他(指郑虔)和李白对于杜甫的生活与性格都发生过一些影响,如果说李白曾经使杜甫的胸襟豪放,那么郑虔则以他的聪颖启发了杜甫的幽默感。”①

天宝十一载秋,杜甫与高适、岑参、储光羲及薛据等同登慈恩寺塔,作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一首,“时高适薛据先有诗”,岑参、储光羲、杜甫等五人各作一首。这样的和作,尤其是和这样一群高手在一起作诗,诗人们都不敢松懈,结果,通过比较,人们都认为“诸人 (之作)莫及 (杜甫)”。

2.与朋友友好相处,精神上相互沟通,得到安慰

早年漫游齐赵时,与苏源明一同游猎,苏成了杜甫最早的朋友之一。后又与郑虔相交,二人同病相怜。郑虔贫困,却无拘无束,诙谐潇洒。杜甫觉得他有李白之风,常与他交往饮酒,这样的结果也使自己减轻了痛苦,心灵也得到了短暂的安慰。后来郑虔成了杜甫挚友之一。

杜甫许多朋友之中,李白是一个重要人物。天宝三载,在洛阳,杜甫见到了李白,此时李白已是声名远播。李白的游侠气质、率直的言谈、待友的真诚、斗酒诗百篇的天才,都深深地打动和影响着杜甫。两人游历山川、寻仙访道、饮酒赋诗。他们相聚不过三月,但却结下了深厚友谊,双方均有怀念对方的诗作,其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诗,盼望着与朋友“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些诗句对李白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杜甫是真心爱戴李白的,本来杜甫是个纯儒,对寻仙访道没有多少兴趣,可是爱屋及乌,李白去寻仙访道,杜甫也跟随李白而去,足见他对李白的真诚和友谊。杜甫终生不忘李白这个朋友,多次作诗怀念他、赞颂他、支持他、还担心他,这类诗达十首以上,对李白诗评价很高。

总之,杜甫对待李白所表现出的贤德,同样也表现在对待高适、严武、郑虔等其他朋友的身上。

3.与朋友一同游历,增加了见识,培养了爱好和兴趣

李白对杜甫在游仙访道上的兴趣的影响,使得杜甫这位纯儒也暂时有了这些雅兴,而在他此时所作的诗里,便有了许多的老庄及道家道教术语。如作于天宝六载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中不仅引用《庄子》及蓬莱、织女、禹穴的传说,诗也写得狂放飘逸、瑰丽神奇,颇有李白诗歌的风格。而与李白分手以后,杜甫便再也没有游仙访道这样的举动了,而像上面这首诗一样风格的作品也是少之又少的。

杜甫与郑虔的关系也有相似之处。冯至说过:如果说李白曾经使杜甫的胸襟豪放,那么郑虔则用他的聪颖启发了杜甫的幽默感。当杜甫贫困或痛苦得不能忍受时,也间或用一两句幽默来减轻这些痛苦。《醉时歌》反映了他和郑虔饮酒之趣,所以便时杂嘲戏,又自作宽解,甚至喊出了“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样“悲壮淋漓之至”(《杜诗镜铨》)的愤激之语。

与僧人赞公交往,使杜甫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在秦州时,两人还一起去寻找过能建草堂隐居的地方。在成都,杜甫与当地僧人邱师兄交往,两人常常谈佛论道,对杜甫很有启发。杜甫还和佞佛的裴迪交往、谈佛,甚至与裴迪常在僧舍留宿。这些交游,丰富了杜甫的生活,增加了诗人的知识,慰藉了诗人的心灵,使常常生活于不幸中的诗人减轻了精神痛苦。同时,也丰富了诗人作品的题材内容。杜甫在秦州期间,其诗作常常歌颂一些隐士和急流勇退者终生不仕者,《遣兴五首》一口气就赞颂感慨了嵇康、孔明、庞德公、贺知章、孟浩然五位这样的人物。而这正是他弃官不做的思想基础。

二、朋友对杜甫的帮助照顾

1.朋友介绍引荐杜甫给达官贵人、朝廷

杜甫初来长安时,广泛交友,所交之人有文人、官僚、皇亲国戚、僧道、侠客赌徒。这样广泛交游,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灵感,开拓了文思和内心的浪漫气质。这些对诗人的诗歌创作都不无裨益。而诗人这时和以后所交的这些朋友,对他也带来了许多的帮助和照顾。

杜甫的《三大礼赋》,就是因为玄宗女婿张垍的推荐,从全国各地所献的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深得玄宗皇帝赏识的。虽然没有直接从此得到什么官位和好处,对他一生命运的改变也并不大,但此事的潜在影响恐怕不能小觑。诗人多年后流寓蜀中时还在《莫相疑行》一诗中专门提到此事,认为这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事情。

严武到成都后,很快就邀请杜甫出来为国家效力,杜甫第一次没有答应。至德二年,严武再次镇蜀,聘杜甫为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于是,杜甫成了严武幕府中的一员。

2.朋友在物质上生活照顾和帮助杜甫

杜甫困居长安时,苏源明常给杜甫酒钱,卜居下杜的时候,苏也给了他许多帮助。杜甫被安史乱军抓住押往长安,朋友僧人赞公送给他“青履”、“叠毛巾”。

安史之乱起,杜甫带着一家人逃难,当饥肠辘辘狼狈不堪的杜家人,在黄昏时分敲开鄜州附近同家洼诗人的朋友孙宰家的门时,那一顿扎实的夜饭,让全家记忆了好多年。以至于一年多后条件已大为改善的杜甫还把它写进了《彭衙行》里。

杜甫刚到成都时,寄居在一个寺庙里,生活也是靠亲友接济,《酬高使君相赠》可见其当时的生活: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杜甫成都的草堂也是在多位亲朋好友的帮助之下才修起来的。这些接济他的生活和帮助他修建草堂的人有成都尹裴冕、表弟王十五司马、还有可能是在以前京城交接的友人萧实、韦续、何邕、徐卿、韦班。“这进一步说明他为什么在同谷走投无路时,决心辛苦赴蜀。”②

杜甫在成都时,与高适也多有交往,得到了高适的许多帮助。两人多次往返成都和彭州,杜甫一次生活拮据时,甚至直接询问高适: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在梓州,杜甫受到东川留后兼刺史章彝的很多帮助,这样才得以吃饱穿暖还得到了路费。而这大约又是因为另一个朋友严武的关系。

杜甫在成都时,严武对他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杜甫在夔州时,得到都督柏茂琳的许多帮助。夔州州东有公田百顷,叫东屯。杜甫从柏茂琳手中租到这里的一些田来耕种。后来,柏又把夔州西瀼溪的四十亩柑林送给杜甫,于是767年秋,他又迁入瀼西的草屋居住。后来又住在东屯,直到离开夔州。这段时间,杜甫的生活好了许多,连仆人的数目也增加了。杜甫在夔州的生活虽说还不错,但由于朋友稀少,加上夔州气候不好,此时,他的弟弟杜观又来了信,于是杜甫又决定,出峡东去。

杜甫最后一次得到帮助的朋友是衡州耒阳县令聂某,在得知杜甫遇水大饥后聂县令给他送来了丰富的酒肉。

三、杜甫对朋友的关心和影响

1.杜甫对朋友的关心、帮助

杜甫家庭不富裕,他自己一生也没有做什么大官,然而,杜甫却仍然本着儒家精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影响和帮助朋友,甚至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也从精神上关心和影响朋友。

最典型的例子是杜甫对待房琯。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交,又同在肃宗朝中做官,有同事之谊。杜甫在凤翔作左拾遗时,房琯任宰相,其间,房所指挥的反击安史乱军的陈陶之战和青坂之战,均大败,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引来肃宗的问罪,同时,朝廷里的一些与房琯结怨的官僚也趁机谗毁房琯。然而,杜甫却认为自己作为一个臣子、一个谏官,必须站出来对肃宗直言相谏,为房琯说说公道话。结果得罪了肃宗,自己在朝中三个月的政治生涯也以失败结束。这件事情应该是君臣关系、政治因素更重要一些,然而,友情成分也是不可忽略的。广德元年,房琯官汉州,杜甫赶往汉州告别。八月,房琯死于阆州,杜甫往吊,撰《祭房公文》表达哀思。广德二年春,杜甫离开阆州赴成都前,特到房琯墓前告别,并作了《别房太尉墓》诗:“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这一切都表现出杜甫与房琯的友谊。

对待严武杜甫也是用了真心的。永泰元年,严武灵柩归葬故里,经过忠州,杜甫登上灵柩船,悼念严武,还作了《哭严仆射归榇》诗,有“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等句,颇能见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至德二载,郑虔因陷贼时曾受伪官职(实未就)而贬官离京去了边远的台州。后来,当得知郑虔死于贬所、苏源明饿死长安的消息后,杜甫写下了《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表达了沉痛的心情。此后,杜甫又反复想起他的这两位朋友,作了大量的诗歌来怀念,比如作于夔州的《社日两篇》、《八哀诗》。据统计,从天宝十二载到大历二年止,杜甫集中写及郑虔的诗多达二十二首。其中《醉时歌》和《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尤为感人,对后一首诗,王嗣奭评曰: “想象郑公孤危之状,如亲见,亦如亲历,纯是一片交情。”(《杜臆》)莫砺峰也说:“郑虔的例子足以说明杜甫对朋友怀有诚挚的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纯洁的情感。”③杜甫对待李白所表现出的友情,那种关心、爱护、牵挂,更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杜甫在秦州时,由于担心李白被流放,竟然连续三天晚上都梦到李白,于是有了《梦李白二首》,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也有十几首之多!安史之乱后期,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后受牵连入狱,李白写诗请求高适援救,高适时为御史大夫,颇受朝廷重用。结果高适没有回复李白,面对这种“世人皆欲杀”的情况,杜甫没有避嫌,反而一再作诗为李白辩解“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想到朝廷去给他伸冤。对王维也如此,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接受伪职,后来被朝廷治罪,杜甫也不怕嫌疑,为他开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奉赠王允维》)还称王维为“高人”:“不见高人王右丞”。(《解闷十二首》之八)杜甫就是这样巴心巴肝地对待朋友的,就是这样根据论心不论迹的原则来评定人物的。

2.杜甫对朋友的评价影响

杜甫有许多的应酬诗,在这类诗中,有两点表现突出:赞美别人的长处,牢记朋友的好处。作品里诗人总是表现出对诗友的赞美和钦佩。对郑虔:“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醉时歌》);对苏涣:“再闻颂新作,突过黄初时。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对高适:“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对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诗不群”(《春日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对元结:“粲粲元道州,前贤畏后生”(《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还有一首诗《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是赞扬严武体恤民苦、颇得民心的“善政”的。杜甫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又能对朋友的创作以及特点做出准确而恰当的评价,并且,杜甫还对朋友严格要求、鞭策和激励。杜甫本是一个很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人,可惜因为仕途坎坷,诗人在政治上没有较大作为,因而一旦朋友有机会作为时,他会要求和勉励朋友应该怎么去做。代宗召严武还朝,杜甫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诗结句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要求和勉励严武:作了宰辅当大官后,遇到困难危险切莫爱惜自身!萧涤非先生点评说: “送大将还朝,而预祝其‘见危授命’,在他人必不敢,亦不能,以杜甫本身即一‘济时肯杀身’之人也。”④

四、杜甫多朋友的原因

1.儒家传统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人必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人但知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观其冒不韪以救房公,感一宿而颂孙宰,要郑虔于泉路,招李白于匡山,此种风义,可以兴,可以观矣!”⑤

儒家重视朋友和友情,朋友之间的关系被他们看做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即“五伦”之一,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这四伦相提并论。儒家经典《诗经》有“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经·棠棣》),《尚书·君陈》有“友于兄弟”,《周礼》有“五曰联朋友”。圣人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同时也非常讲究交友和择友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孔子也看重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乐多贤友,益矣!”(《论语·季氏》),“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孔子还时常强调对待朋友的原则:“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信”是交友、处事的准则。亚圣孟子也很重视朋友关系,而且也强调交友要讲究“信”,他说:“父子有别,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大儒荀子也重视朋友和择友,他说:“故君子隆师而亲友”,又说: “择良友而友之”(均见《荀子·修身》)。到了汉代,随着“独尊儒术”的实行,儒家重视朋友之道更为社会所重。重义轻利、无私互助、同甘共苦、恪守信用等成为人们包括在交友时所认同的准则。《白虎通》说:“朋友之交,近则谤其言,远则不相讪。一人有善,其心好之;一人有恶,其心痛之。货则通而不计,共尤患而相济”,又说:“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令名。”(《白虎通·谏诤》)所以汉代人尤其重视“贫贱之交不可忘”。魏晋南北朝,有著名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三国志·嵇康传》裴注引)唐代,文人里的朋友,也有不少。如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及崔融、李峤、苏味道等四人称为“文章四友”。

前述这些儒家和前辈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会对“奉儒”的杜甫产生影响。杜甫晚年在荆湘所写的名篇《登岳阳楼》,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将“朋”与“亲”并言,就足可见出其对朋友及友情的重视,而这也是符合儒家传统观念的。

2.诗人家世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书香家庭。杜甫的十三世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在杜甫诗歌里被常常提到,杜预是西晋名将兼学者,曾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左传》作注,他对杜甫的影响最主要的地方大致是“奉儒守官”。初唐诗人杜审言对他的影响主要是在“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上。杜家其他祖上也大致历代为官,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对这样的家世,杜甫引以自豪:“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这样的家世对杜甫思想观念的形成,为人包括交友等等不可能不产生作用和影响。

然而到杜甫出生时其家里已较为贫困,一家人住在旧窑洞里。杜甫三四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杜闲在外面作司马、县令之类不大的官。杜甫的家族、亲戚里也没有什么有能耐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帮助的达官贵人。杜甫母亲家虽与皇族沾亲带故,但由于在武则天时遭到杀戮,母亲嫁到杜家时家里已经和普通百姓家庭没有多大区别了。杜甫亲戚家族也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高官贵人。小时候带他去洛阳自己家去读书并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二姑母,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家,除了让这个乡下孩子多些见识以外,就没法再帮杜甫多大的忙了。

杜甫本人,仕途也不顺,官做得小而且很短,他也并没有从这些官位上捞到什么油水,这是由他的思想性格为人处世所决定的。杜甫家里常常处于贫困之中,而家庭责任感又极重的杜甫并没有其他办法,传统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样,杜甫也就只能常常依靠他的亲戚和朋友了,如杜甫在成都时全家人的栖身之所草堂,就是在其大量亲戚朋友的帮助之下才盖起来的。

所以说杜甫这样对待朋友这样与朋友交往,既合于杜甫的家庭身世性格,也合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也合于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

注释:

①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②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③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四章,第286页。

④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⑤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第九条,凤凰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猜你喜欢
杜甫李白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绝句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