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想说的话

2012-12-18 19:00王庆生
新文学评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新文学学会

王庆生

随着龙年的来临,由中国新文学学会主办的《新文学评论》面世了,这是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研究、交流、拓展文学的一个学术平台,也是广大新文学研究者、评论者和爱好者共同耕耘的精神家园。

中国新文学学会成立于1979年 (其前身为中国当代文学学会,1991年更名),至今已有33年历史。学会创始人、首任会长系著名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姚雪垠先生。在姚雪垠的关心指导下,学会已成为拥有千余会员、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团体。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会曾在广州创办了《当代文学》杂志 (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办了几期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刊。此后,姚雪垠先生为办学会刊物多方联系,他在几次写给我的信中说:“有一刊物作阵地,十分重要。”刊物“以评研当代作品、作家、思潮为主”,“刊物的宗旨和编辑方针,我在代拟的《发刊词》中都写得很清楚”。姚老为学会办刊的夙愿,后因多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经著名作家刘醒龙先生介绍,由卓尔集团董事长阎志先生出资赞助,中国新文学学会创办《新文学评论》,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一件好事。它不仅会对学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对中国新文学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有了自己的阵地,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期刊多如牛毛的形势下,如何经营好学术园地,使之具有鲜明的特色?如何使之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读性,拥有较多的读者群?如何使之褒优贬劣,坚持客观公正的评论品格?这些更是难解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花费更大气力,以从容淡定的心态积极面对。我们不奢望有什么鸿篇大论产生轰动效应,也不奢求有什么新锐观念引领文学潮流,只想在扎扎实实研究的基础上,以宏阔开放的眼光,以科学的态度,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评论中国新文学的作家和作品,研究新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探寻新文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走向,写出有思想深度、有艺术分析、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文字,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献上一石一砖一瓦。而这,既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所要彰显的特色。

评论是文学的重要一翼,也是一个独立创造的艺术世界。法国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说,评论家担负的使命可以有三种:“说明、解释与判断”。说明是“揭示作品的意义”;解释是谈论“因果关系”、“条件或影响”、“作者的人格”与“决定这种人格的环境”等,指明作品是如何决定的;判断就是判断作品的价值 (见《美学与哲学》第1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当我们分析、说明、判断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时,也显示了评论的独立主体性。作为以评论为主的学术阵地,《新文学评论》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是倡导评论要从文本出发,从事实出发,坚持说真话、说实话,拒绝说空话、假话、艰涩难懂的话。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批评是对一种文学作品的优缺点的评论。”批评的使命在于表达读者的意见,要尽量避免半吞半吐、模棱两可、暧昧,要明确、不含糊和坦率。鲁迅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纵观当今之文学评论,平庸、空泛、无力,说好话的多,唱颂歌的多,一些重功利、讲关系、违心拔高的评论充斥于市,一些“大家”、“巨著”、“史诗”之类的颂词不绝于耳,更有甚者,“低俗媚俗评论”、“红包评论”、“广告评论”更是对文学评论的亵渎。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那些令人难忘的文学评论之所以至今仍具魅力,就在于这些评论坚守了严谨科学的态度,坚守了独立的价值判断,坚守了实事求是的品格。如别林斯基对果戈里的评论,就把尊敬与愤怒,服膺与凛然睥睨结合起来,既有热情的赞誉,又有严格的批评。他在1847年写的《给果戈里的一封信》,成了脍炙人口的批评名篇。罗曼·罗兰一方面称赞托尔斯泰是“最精纯的光彩的巨星”,另一方面也直率地批评他有许多“偏狂的见解”。杜勃罗留波夫提倡“从事实出发的现实的批评”,注重人物性格的分析,他写的《奥勃洛莫夫性格》、《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什么时候到来》等已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范本。鲁迅强调“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家既要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他对叶紫、萧军、萧红、韦素园、柔石、白莽的评论,充分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精神和对青年作家的挚爱。我们举出这些例证,在于说明:继承和发展前辈作家、评论家的优秀传统,坚持从文本出发,说真话,说实话,增强文学评论的有效性,是我们创办《新文学评论》的灵魂和特色。

二是倡导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的发表和争鸣。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不幸的是,由于“左”倾思潮的干扰和破坏,这一方针始终没有认真贯彻实行,直到新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才有了一个自由生长的创作环境。如今,文学生机勃勃、繁花似锦,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文学评论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一边倒”、“模式化”评论比比皆是,人们难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这显然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最近的几个月,《文学报》刊登的一些不同意见的争论文章,如对王安忆的《天香》、贾平凹的《古炉》的讨论,对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对安妮宝贝作品的批评就有针锋相对的不同意见,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新文学评论》将遵循文学的自由发展、自由争论的原则,大力提倡文学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不同意见的自由争鸣。

三是倡导发现,鼓励新人、新作、新观点的发现。文学是发明的事业,批评是发现的事业。郭沫若说: “文艺是在无中创出有。批评是在砂之中寻出金。”作为文学批评家,需要对现有的艺术世界胸有成竹,用多种视角发现作品和评论中蓄含的新颖的文学思想,发现其与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这种新颖,这种最不相同的地方,往往是拓展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新视点、新思想、新见解,是促进文学发展的动力。正如艾布拉姆斯所说:“在现代,文学上的新发展几乎总与批评上的新见解伴随而来。这些见解的不足之处,有时恰恰助成有关作品的特质。”《新文学评论》愿意做好“砂之中寻出金”的工作,热情扶植新人新作,鼓励贴近生活、启迪人心、有深度、有见解、有力度的评论文章的发表。

中国新文学学会主办的《新文学评论》不仅是广大会员的园地,同时也是从事中国新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园地,我们愿和大家一起,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这块新开垦的处女地,努力把刊物办好。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新文学学会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学会分享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
《文学评论》编辑部2000年度学术论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