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

2012-12-23 12:35张莉
理论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心态培育发展

张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郑州450002)

略论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

张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郑州450002)

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对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健康积极社会心态的对策建议。

社会心态;思想观念;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社会心态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在一定时期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确实,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性

1.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就更容易干出成绩、实现发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就可能在成败得失之间陷入苦恼,在困难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低,就容易丧失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现实条件下,保持健康心态对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力的特定状态必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并由此决定政治制度属性和社会意识。社会心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联系,是个人意识同社会意识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能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丰富的意识素材,从而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直接调节和指导作用,可促成一定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可积淀成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使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事业和生活中,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为偏激,无法积极主动地干事创业,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滞作用。而且,国民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在一个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也无从谈起。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掉。”[1]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保持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心理基础是人心的稳定,社会心态的平和稳定。人心齐,泰山移;人心稳,天下稳。只有积极疏导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优化社会心态环境,保持社会心态的平衡,实现人心的稳定,才能把亿万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旗帜下凝聚起来,才会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日趋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一位国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国家形象大使的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整体国民的形象;国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常会被放大和上升到国家层面,在经意不经意间影响国家形象。国民的言行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态是否健康。培育健康积极的国民心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使我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当前不良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

社会心态有主流和支流之分。我国目前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心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要表现为人心思稳、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从总体上讲,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民心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从过去(社会转型初期)的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过去简单的两极性逐渐向复杂的多向性方向发展;从过去的非道德性因素逐渐向道德性方向发展;从过去浮躁的、非理性逐渐向冷静的、理性化方向发展;从过去的不成熟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社会心态的积极表现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这是本质和主流。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上也存在喧嚣、浮躁、功利、忽悠、恶搞等心态,且具有滋生蔓延的趋势。[2]

一是浮躁心态。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人们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不是政府的教育机构,而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二是喧嚣心态。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前一种法则建立舰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喧嚣倾向就是物的法则大行其道的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三是忽悠心态。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在当前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

四是炒作心态。炒作原本是中医的一种制药方法,在今日的娱乐舞台上,它变成了“宣传”、“包装”和“推销”行为的总和。炒作是“忽悠”的高级发展,虽然炒作中包含着忽悠,但是炒作比忽悠带有更强烈的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导向性。“炒作”和“忽悠”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忽悠”的对象是别人,而“炒作”的对象则是自己。“炒作”源于寂寞和名利,人的三种需要——包容、情感、控制得不到满足就寂寞,寂寞的人最容易炒作;炒作的目的则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从而求名得利。有人甚至以自毁形象的方式炒作,即使引起社会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辞。

五是炫富心态。炫富即炫耀、夸耀财富或富有,比如用百十辆豪华车队迎接一只百万元级别的动物,这种花不当值的行为以及与此相类似的活动都是炫富表现。炫富是浮躁、喧嚣、忽悠、炒作心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飘浮躁动,是一种用行动表达出来的喧嚣,是大写的忽悠和疯狂的炒作。

六是暴戾心态。暴戾即粗暴乖张。暴戾心理形成于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的社会环境。它和炫富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都是缺乏人文素质的表现。暴戾心态可以为社会上日益增多的恶性伤害案件提供说明。市场化所导致的金钱拜物教把社会人际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动物关系,把本来存在于动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弱肉强食”法则变成社会的公理,把人类文明行为退化为野蛮的刺激——反应模式,这是人类的退化和疯狂,注定要受到惩罚。

七是冷漠心态。冷漠是当前最可怕的社会心态,其结果就是麻木,麻木是冷漠的孪生兄弟,麻木就是对他人痛苦失去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就是无动于衷,当人们需要正义行动却无动于衷的时候,冷漠就变成了麻木。近几年发生的众多围观者怂恿跳楼者往下跳的看客心理,亦是良知麻木的典型表现。这种麻木与鲁迅笔下阿Q的麻木毫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大的悲哀。

三、大力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往往是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时间、环境等因素的积累和酝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推进这项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1.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是协调利益冲突最好的调节器,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唯有统一在法治原则之下,同受法律约束,才可能有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尺,才会有厘定是非、协商整合利益的基点,“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即蕴含此意。同时,只有法治才能以其刚性为社会公众提供对未来相对稳定的预期,建构基本的可控信念,避免产生不安定感和焦躁心态。因此、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必须贯彻法治原则,做到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殊公民,没有超越法治的所谓潜规则,做到依法保障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引导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在法治的框架下公正解决。通过发展民主、建设法治,使得社会公众能有序参与政治发展,社会公众的权利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诉求与愿望能得到实现,社会矛盾与利益纠纷能在法治的框架下公正解决;违法必须受到惩处,不存在“法外施恩”,不能搞“下不为例”。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理性平和。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的、足以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依归的观念系统,构成这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并由此而产生社会活动的精神动力。而在社会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因此,新的思想道德规范也就不可能迅速确立起来。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思想颓废、私欲膨胀、精神空虚、是非观念不清、道德水准下降等现象就会出现,各种腐朽思想和丑恶行为就会像病毒一样滋生蔓延开来,如不及时控制,势必会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当前紧要的是:首先要确定一个为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社会价值方向。让公民找到目标。在古代,国家提倡尽忠、尽孝。现在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实就是在树立方向。其次,要确立一个积极的、能够凝聚全社会力量的、明确是非的道德判断标准,帮助群众分辨是非对错。我们现在社会上道德建设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很多道德标准被破坏了,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三是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团结、和睦、合作、长远、包容、大度、富强、开放、推广、自省做基调,同时不能忽视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许多威胁和挑战,也就是说在思想道德规范里要有危机意识、独立意识和防范意识。四是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具有的不同优势,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培育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3.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弘扬时代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简约性、包容性、稳定性、持久性、渗透性。这种核心价值观既是国民的现实生活追求,又是远大的理想。核心价值观经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渗透到国民心里,形成相对稳定的国民性,持久地影响着国民,影响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理念。通过舆论引导,形成和弘扬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引导社会心态强有力的思想手段。转型时期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往往使许多人感到把握不定,是非难辨。核心价值观能强化积极的社会心态,扭转和消除消极的社会心态。

当前,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灵魂工程,以其科学理论指导人,崇高理想凝聚人,高尚道德教化人,强大舆论导向人,精湛艺术熏陶人,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升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软实力。要切实践行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形成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心态的重要主体是地方政府,社会上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如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级政府、单位负责人应当在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中发挥作用。特别要有坚定的立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政策、法规、行事方式坚定地、及时地引导民众。弘扬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心态,传媒责无旁贷。舆论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舆论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重大政策措施出台的时候,要及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媒体的引导,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传媒要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负担起新形势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政府要从政策引导和监管处罚两个方面加强媒体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只有鼓励和引导媒体将传播的形式、内容与传播的有效机制相结合,增强社会共同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引导和谐社会心态的目的才能实现。

4.注重个人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塑造良好的心灵世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当前,一方面,在社会管理中要注重开展经常性心态健康教育,使社会成员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结构,掌握自己的心理特点,明白自己的心理缺陷,诊断自己的心态问题或心理疾病,从而有意识地调适自己不平衡的心态,在心态上自我超越,实现自我升华。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注重对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关注心态情绪、关切心理诉求、关怀身心健康。要积极发展心理咨询、心理诊疗、心理疏导事业,为社会成员提供经常性、多渠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4.

[2]学者谈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炫富装穷频现[EB/OL].人民网,2011-04-21.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8.

C912.6

A

1002-7408(2012)-06-0018-03

张莉(1974-),女,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心态培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还是“看掐架”心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