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演在电视新闻叙事中的应用

2013-01-21 18:13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真实性电视新闻

宋 新

(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郑州450008)

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电视行业竞争的加剧,近几年电视新闻节目中,用搬演等虚构的方式将曾经发生过却没有影像记录的情景、事件表现出来,已成为电视新闻叙事的潮流,特别是一些民生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过程或细节的“情景再现”。例如,情感类节目再现人物纠纷时,靠演员表演局部细节或情境,镜头画面上出现“真实再现”字样——笔者认为这些所谓的情景再现,严格来讲应属于搬演的一种。

搬演被引入电视新闻叙事中,一直被称为情景再现,其发展是随着电视新闻叙事故事化①、视角平民化以及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的要求而逐渐产生的。另外,搬演这种带有“虚构性”的手法之所以会被运用到非虚构的新闻节目中,主要是由于记者没有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一些精彩画面、突发情况没能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为弥补新闻镜头上的匮乏,许多电视工作者借鉴戏剧拍摄手法和技巧,采取了由当事人甚至演员进行事后摆拍的情景再现手法,由于这种手法有“导”有“演”,虽取材真实,但仍会给观众一种不信任感,由此引起人们对整个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搬演的表现手法,无论在纪录片领域还是在电视新闻叙事领域,历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质疑,至今仍备受争议,其利弊得失也被多次论述,但这些论述大都将其与情景再现混为一谈。本文中,笔者将以区别搬演与情景再现为出发点,溯本清源,从新闻真实性、可视性、受众心理以及未来电视新闻叙事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论述搬演手法在电视新闻叙事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认为电视新闻叙事应谨慎运用搬演。

一、电视新闻叙事中的搬演区别于情景再现

(一)电视新闻叙事语境下的搬演

众所周知,搬演的手法在纪录片领域运用的比较广泛,并被视为一种干预性很强的制作手段,之所以我们能够在电视新闻叙事语境下讨论搬演概念,是因为电视新闻叙事与纪录片的基本原则都是纪实,而非虚构叙事。

对于纪录片来说,搬演就是使用演员、置景、道具等手段,来表现某一曾经(或可能)发生过的事件,纪录片中使用的搬演又分为欺蒙搬演、非欺蒙搬演两大类[1]。在这里我们讨论的电视新闻叙事中所运用的搬演,应归为非欺蒙搬演,而非欺蒙搬演又详细分为告知搬演、自明搬演、无害搬演和非虚构搬演四种表现方式。

电视新闻叙事中,主要运用的搬演方式是告知搬演。

告知搬演是指在电视新闻叙事中使用语言或字幕等手段明确告诉观众其搬演的段落或部分。例如,在情感类新闻节目再现人物纠纷时,靠演员表演局部细节或情境,镜头画面上出现“真实再现”字样;再如,某部灾难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地震时天旋地转的晃动镜头,镜头画面上出现“情景模拟”字样等等。这些都表明,由于搬演手法的运用,电视新闻报道得以实现与纪录片手法的归一,并促进了电视新闻纪录片的新发展。

另外,非虚构搬演的手法也经常被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中,例如在电视台的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主持人“体验生活”的节目,或者主持人的“街头采访”,面对摄像机,主持人的行为本身无法排除“表演”的性质,但是这种表演是非虚构的,他们的行为目的指向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现象归为电视新闻叙事中搬演手段的一种。

(二)搬演区别于情景再现

长期以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中,一旦出现用来弥补现场影像不足或缺乏的搬演镜头,出于告知搬演的要求,电视屏幕镜头上会出现“情景再现”“情景模拟”甚至是“真实再现”的字样来提醒观众,基于新闻报道的纪实原则,以这种方式对观众据实以告。

但是无论是“情景再现”还是“真实再现”都有违背告知搬演的初衷、欺骗观众的嫌疑,其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搬演,而是要强迫观众接受某个后期弥补镜头的“真实性”。

“行动者的思想,如同其完成的行为一样,是必须在可利用的证据的基础上重构事物……在绝对可靠或者毫无疑问的正确的意义上,‘重演’在任何一种途径中甚至都不能证实研究者在其解释中引证的事实。”[2]也就是说,一旦新近发生的事件成为过去,即使我们通过当事人、目击者了解到事件发生时的细节并且确定可靠毫无疑问,然后对事件进行“重演”,我们也不能说这种“重演”的镜头是“真实”的,最多只能承认这种行为的“叙述真实”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第一,搬演区别于真实再现,因为真实再现不可能发生。

例如,在某电视新闻纪录片中,出现某位已故著名艺术家登台表演的镜头,由于这个镜头是电视台利用演员、道具等搬演的,并不是过去拍摄的影像资料,屏幕上出现“真实再现”字样,这个镜头就可能误导观众。因为这类镜头既谈不上“真实”,也无所谓再现。所以说,所谓真实再现不过是制作者个人对过去的想象罢了,应直接告知观众这是搬演,才更符合新闻叙事的纪实原则。

第二,搬演区别于情景再现,因为“再现”很难实现。

除了真实再现之外,还有使用情景再现的说法,许多研究者也都把搬演等同于情景再现,但“再现”一词仍然不能排除误导观众的嫌疑。[3]

因为情景再现的叙事者所拍摄的影像,叙述的“是没有镜头在场的‘过去时态’的历史,是对原有的关于历史信息表达习惯的粉碎和重构,它再现的是一个情、一个景,它有氛围的、情感的、思想的东西在里面”[4]。也就是说,“再现”是掺杂制作者想象或推理成分的,如果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人物证据和资料支撑,是谈不上“再现”的。

第三,若搬演不能为大众理解,或以“情景模拟”告知。

搬演与图片、文字、声音、资料等真实纪录手段一起,综合运用来叙述事件,其本身具有“模拟重演”的性质,但其与故事片不同的是,新闻叙事中搬演的素材必须是真实的、确切发生过的事件,而故事片的表演素材不但可以是完全虚构的,并且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与纪录片不同的是,新闻叙事不能忍受真实与虚拟的糅合,搬演手法在电视新闻叙事中的应用形式比纪录片要狭隘的多——比如,只能用“告知搬演”的形式。

“真实再现”“情景再现”都不如“情景模拟”更接近实际,毕竟“再现”的不一定是“真实情景”,而“再现”也不过是电视片制作者个人对事件的想象和推理罢了。

所以,电视新闻报道中如出现搬演手段表现的事件时,建议使用“搬演”或“情景模拟”字样告知观众。

二、搬演在电视新闻叙事中的应用

(一)搬演对电视新闻叙事“真实性”的影响

电视新闻叙事中运用搬演手法,首先强调的是基于叙事素材的确定真实,基于事情是真实“发生过”,但没有被及时记录下来,出于电视新闻依靠影像声音表现的特点,需要运用搬演将无法记录或没有记录下来的场面,用“表演”“重演”或者说“模拟”的方式予以呈现出来。但是,这种带有“人工导演”痕迹的叙述方法,也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搬演,又被称为“扮演”,在电影领域研究中,搬演与表演其实是没有区别的,而在纪录片领域,由于纪录片的本质真实性及其表现手法真实与虚拟的结合,从而引起了对搬演与真实性的争论。但在电视新闻叙事领域,搬演对真实性的影响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搬演基于叙事材料的真实,在告知搬演的前提下,并不妨害新闻的纪实性原则。

由于事实已经清楚明了,即便搬演的场景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也不会给观众对事件的理解带来多大影响,反而会增强新闻叙述的真实性。

第二,搬演所表现的真实是新闻的“叙述真实”,而非事件本身的真实。

搬演是一种叙事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何去描述”的层面。搬演是建立在“有其事”的基础上的,它所再现的情景是过去确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其叙述过程也是真诚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接近事件真实。

第三,搬演滥用或运用不当,会使新闻陷入“蒙蔽”和“欺骗”观众的误区。

例如,在一些民生新闻类节目中,借用纪实类节目的做法,在新闻节目中人为导演、再造现场,并过分强调“故事”的情节性,而这种对情节的过分强调,可能损害新闻本体的真实性;在一些涉法类节目中,为突出案情的曲折离奇,动辄使用搬演,“或对现场氛围进行过度渲染,或在并无太大悬念的节点制造悬疑气氛,或放大事实上并无明显冲突的矛盾对抗等,这些人为组织过的‘故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事实原貌”[5]。

(二)搬演对电视新闻叙事“可视性”的影响

电视新闻叙事“故事化”已成为当下的主流,通过故事化的悬念设置,突出新闻的情节性、戏剧性、惊险性和离奇性。通过运用搬演,对新闻现场或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整体过程进行影像式的呈现。对提高新闻的“可视性”、优化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在获取新闻叙述所必须的影像素材不再可能的情况下,运用搬演手法对新闻现场进行“模拟”或“重演”,可以弥补电视新闻叙事中缺乏影像素材的遗憾。这符合电视“立体式”(图像、声音、文字等)传播特点的需要,能有效提升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第二,搬演迎合了当前电视新闻叙事“故事化”的趋势。由于“故事化”更容易吸引和留住观众,在不考虑其对新闻真实性的妨害的前提下,有利于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正如美国新闻杂志性节目“60分钟”缔造者唐·休伊特所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来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番”。[6]

(三)搬演对电视新闻受众的影响

搬演,通过模拟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及细节,或弥合叙事断点,或制造期待氛围,以此来协助事件的讲述。其整体上不但具有搬演导演者对事件的主观理解与推断,也包含了扮演者对事件的理解,因而对于受众具有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运用搬演的方式,让观众进入再现的情景之中,增加对节目内容的直观认识,增加对节目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了搬演,使电视新闻报道用具象化叙述代替枯燥无味的“报道”,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和故事性,使观众更乐意接受和关注。

第二,由于搬演掺杂了叙述者的主观色彩,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观众的想像力,也妨害了观众对新闻事件自身的理解。“新闻节目毕竟不同于戏剧表演,它要求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电视新闻叙述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到新闻故事中,更不能凭借尚未搜集全面的事件信息进行‘合情化’或‘合理化’的扩充推测,否则有‘作秀’之嫌”[7]。

第三,由于搬演要遵循“素材真实、叙述真实”的原则,并尽可能地接近所叙述事件的真相,难免有“乱真”的嫌疑,对于受众的“体验真实”就有所影响。如果观众沉浸于搬演所营造的“故事”中,不但有可能无法正确理解新闻事件,反而使观众以猎奇、观赏的心理去接受新闻事件,会起到很消极的传播作用。

(四)搬演的应用符合电视新闻叙事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电视节目——包括纪实类的电视新闻和纪录片,已经成为批量生产的消费品,电视内容已经由“宣传品”“艺术品”时代步入“产品”时代[8]。当下电视新闻叙事的新现象包括故事化叙事、艺术化表现、资讯化消费、平民化视角以及开放化平台融合,为了适应这些新发展,搬演手法的运用不但不会因为可能妨害新闻真实性而消失,反而随着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发展,这种手法会更广泛地被运用到新闻叙事之中,并且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符合电视新闻叙事特点的搬演手段。

搬演的应用符合电视新闻叙事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基于纪实原则却带有虚构色彩的叙事方式,搬演也与电视新闻叙事的艺术化表现交相呼应。搬演通过对叙述方式的具象化,与新闻内容的故事性结合,使受众得以在电视新闻“可视性”的基础上以平民化的视角接受新闻资讯。

三、结语

搬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还原现场的可能性,通过搬演的手段告诉我们“现场有可能是这样”而非“现场就是如此”,搬演的全部意义在于使观众意识到“这有可能是真实的”,产生“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媒介真实”而非“体验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电视新闻叙事中的搬演顺应了当前电视新闻叙事的发展方向,但在新闻叙事中仍旧不可滥用搬演,搬演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节目制作者本着谨慎、务实的创作态度拿捏好“度”,使搬演作为新闻中某些片段的提示和局部的烘托补充手段,起到弥补电视新闻报道情节与画面的作用。

注释:

①电视新闻叙事故事化,即在信息传播上诉诸戏剧、情感、简单情节、个人品行和人物冲突等具备娱乐功能的元素。这种现象是“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之一,目前在国内电视新闻节目中颇为盛行。

[1]聂欣如.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段[J].中国电影·纪录,2009(5):58.

[2]雷克斯·马丁.历史解释:重演和实践推断[M].王晓红,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50.

[3]聂欣如.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53.

[4]孙凤毅.论“搬演”在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应用[J].学术问题研究,2010(2):66.

[5]沈志伟,陈勤.论新闻报道中的“情景再现”:频繁出现的“情景再现”不可取[J].青年文学家,2011(5):210.

[6]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02-203.

[7]蔡海龙.电视新闻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86.

[8]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3.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真实性电视新闻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纸媒是怎么做起一档新媒体音频新闻节目的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路径与策略
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平民化”的正确表述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