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深层原因

2013-01-21 18:13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译者文学

赵 丹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学院,郑州450002)

1.文学翻译的现实意义

在文学发展史上,中国文学翻译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从对抗到对话的发展过程。在世界发展中,不会仅存在一种文明和语言,只有不同的文明和语言相互尊重和理解,理性交流,才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翻译家们的不懈努力。在全世界文明融合与发展越来越快的信息化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学翻译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就必须有大批的优秀的翻译家,担当人民交流的使命。然而,不论是中国认识世界,或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形象”不再是一种空洞意义的符号,经济上的强大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人民面前“好形象”的确立,更需要翻译来化解外界对中国的陌生与偏见。

2.中国文学翻译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翻译整体性弱化的情况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存在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才越来越少、大师级翻译家后继无人、译者报酬微薄、翻译作品质量差等问题,无论是译者、出版者、编者、读者都不满意,形成了中国文学翻译行业内的恶性循环。随着中国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的相互沟通愈加紧密,我国的文学翻译显然跟不上这样的发展步伐。据北京外国语大学调查显示:以目前市场上的稿酬标准,愿做商务翻译的译者高达94.3%,而愿做文学翻译的仅有5.7%,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翻译所面临的窘迫,而鲁迅文学奖在近届评奖中出现的文学翻译奖空缺也显现出中国文学翻译的整体弱化。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体现出当下出版行业的浮躁风气以及文学翻译行业不景气的现状。

3.中国文学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其文明程度的标志,而文学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中国文学翻译发展的滞后,笔者认为主要问题如下:

3.1 文学翻译组织机构不健全

在中国文学翻译组织上,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翻译协会作为文学翻译的组织机构,也仅是对文学翻译质量作指导,除仅一本专业期刊《世界文学》介绍国外文学外,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开展有利于文学翻译事业发展的具体工作。与国内其他翻译机构相比,文学翻译机构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诸如1953年成立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这种由中共中央直接主管的专业翻译组织,拥有大批的翻译、研究和编辑人才,并常年聘请英、德、法、西、俄、日等语种的外国专家协助翻译及编校工作。它还设有专门的办公厅、编译部、文献翻译部、研究所、研究会和各种研究中心、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部和人事部等部门,并拥有专业出版社,每年出版大量著作,并办有各种相关专业期刊。可以看出,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编译局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编译保障机制,这种翻译保障机制是中国文学翻译难以相比的。

3.2 文学翻译出版市场尚不成熟

3.2.1 国内文学翻译出版管理混乱

与其他出版物一样,文学翻译作品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出版单位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是近年来,许多出版单位出版文学翻译作品都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在反映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欠缺。由于利益驱动,不少并不具备外国文学专业出版能力及版权管理能力的出版社一窝蜂地加入到翻译文学热门著作之列。目前,一般图书支付国外原作者版税加上译者稿酬,就占到了图书成本的一半以上,而国内图书市场定价规则基本上还处在以篇幅论价格的阶段,图书内容的价值基本不能通过定价体现。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少数畅销书有可能支付略高的稿酬外,图书翻译的稿酬相对于其他同类劳动的报酬而言日益微薄,很难对译者形成吸引力。专业的翻译出版社一方面要应对无序的竞争和市场饱和的压力,另一方面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保证翻译的图书质量,在双重挤压下步履艰难。

3.2.2 国外出版市场占有率低

考察我国的文学翻译,不难发现存在国外译入作品多,国内译出作品少的问题。长期以来,这种文化交流在我国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每年从世界各国译入图书近万种,而从中国翻译出的图书只有几百种,造成很大的逆差,使得国人对外了解更多一些,而国外读者对中国了解较为肤浅,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中国文学的精华。在美国主流的连锁书店中,中国名家文学作品出现的不多。虽然诸如莫言、苏童、王安忆等名家的作品在主流书店也有售,但由于大部分书商没有设置东亚或中国文学专柜,这些作品也只是和其他著作混放在一起,并不十分显眼。另外,对作品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言,中外读者对作品的态度反差也很大,国外读者对此反应较为平淡,不会像中国读者那样出现“莫言热”等现象。在日本,中国文学的出版规模相对较大,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然而,最近十年来,中国作家的长篇小说太长,在日本翻译出版不方便。将中文翻译成日语,字数比原中文版字数多了1.5倍甚至2倍,这就直接造成了书价的上涨。诸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等优秀作品太长,在日本出版没有利润,也就很难译成日文版。

3.3 我国文学教育基础薄弱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语文课,这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种种原因导致了如今中国文学教育弱化的现状。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文学教育大多只局限于教育部门指定的教科书,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课外文学阅读活动,这阻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文学翻译恰恰需要译者有良好的母语基础及文学素养。所以说,我国文学教育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如今中国文学翻译弱化的现状。

其次,中国文学译者要了解外国读者的偏好和文学出版市场,而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是充分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翻译本身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里有着不同的含义。现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只注重对语言的训练,不注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教育。只有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为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提供保证,为文学翻译作品的引进和输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4.对中国文学翻译发展的建议

4.1 提升翻译质量,加强中外译者合作交流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启动了不少重大的翻译项目,一些中外翻译家也在辛勤地工作,但这对我们所面临的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形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做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文学翻译者必须熟悉自己的母语、文化和生活,同时应对翻译目的语国家的传统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就容易出现文化误读现象。比较好的做法是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加强合作,综合二者的优势,克服各自的不足,这样才能译出质量好的作品。当一部文学作品集中了国内外翻译专家的智慧,译文经过国内外专家的审阅和修改,这样的译文质量才经得起推敲。另外,真正优秀的文学翻译者一定是要精通两种语言并对其要翻译的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

4.2 提高国内文学翻译出版机构的管理水平,加强国内外出版机构的交流

在我国,文学翻译作品出版机构对翻译工作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在出版机构和翻译者的关系中,译者往往没有决定权。稿费低挫伤了译者的积极性,并且出版社为了抢时间,给译者的时间太紧,也会影响翻译质量。国外出版管理及运营体制比较成熟,有自身平衡的机制,如国外有文化基金会等资助机构会出资资助这些较难盈利却很有文化保护及培育价值的出版行为。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和关注文学翻译及出版的现状,提高对翻译出版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认识,改革学术评价体系,给予翻译出版以切实的支持,让具备文学翻译出版相应资质和版权管理能力的出版机构进入这一行业,对违法违规出版商加大惩罚力度,保障出版商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国内外出版机构相互合作的机制,进行信息反馈与合作交流,汲取国外成功的出版经验,实现我国文学翻译的良性发展。

4.3 多途径建设优秀的文学翻译队伍

从长远看,我们要重视培养自己的译者来承担文学翻译的工作。首先,在基础教育方面,应重视母语教育,扩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文学翻译队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高等教育阶段,可在高校翻译专业中增强文学翻译的相关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文学翻译硕士的教学及培养中,引导学生在翻译实践上多下功夫,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文学修养及审美水平,并培养对文学翻译工作的敬业精神。再次,提高文学翻译稿酬标准,改变文学翻译业界“等、靠、要”的不良现状,保证翻译队伍的稳定性。最后,应加大对文学翻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可在高校或作协设立专项文学翻译基金,对贡献巨大的译者进行相应重奖,激励文学翻译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鼓励社会捐资,用于发展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2003年,美国笔会组织PEN获得了著名文学翻译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拉夫文学教授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的73万美元捐款,指定用途是资助文学翻译。借助此捐款,PEN每年可以资助多位译者的文学翻译工作。截至目前,PEN已经资助了七十多部作品的翻译。PEN所设的翻译基金的资金来源,除了海姆先生个人的慷慨解囊之外,还包括一些企业及社会组织。

5.结束语

文学翻译是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相互了解的一个文化窗口,也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精神营养品。改变中国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现状是一个系统的文化战略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翻译组织、出版单位等多方面协作,建立良好的文学教育机制及文学作品翻译出版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1]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0-19(02).

[2]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12-01(11).

[3]谢梦,任俊,等.鲁迅文学奖出炉,翻译奖首次空缺[N].华西都市报,2010-10-21(24).

[4]王阳.“中国最牛翻译”遭网友质疑[N].京华时报,2009-10-21(A11).

[5]舒晋瑜.一个日本翻译家眼里的中国当代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3-02-20(7).

[6]徐怀谦.我国出版业面临文学翻译缺失问题[N].人民日报,2005-04-29(14).

[7]刘士聪.不拘一格培养文学翻译人才[N].中国艺术报,2010-03-22(6).

猜你喜欢
译者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