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改革浅析

2013-01-21 18:13王韶华邬向伟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机电基地

王韶华,邬向伟

(中州大学实验管理中心,郑州450044)

1.引言

2010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中州大学经过近两年的共同努力,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在原有的基础上于2011年规划建成,高科技、高精度的数控技术及数控设备落户中州大学,为培养新时代高技术高技能的机电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2012年,我校被纳入河南省“十二五”升本规划,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进行项目扩建,基地建设和教学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全方位打造企业化模式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2.1 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1)实训基地建设前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论证。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前,我校多次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通过考察先进企业生产车间的模式,对近年来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及考证,以学科发展为指导,准确地预见机电专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施基础。

(2)仿真企业化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在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参照企业化模式,从实训基地的整体布局、空间,到设备间距、方位;从设备的质量要求,到安全制度环境、标语口号,无不渗透着企业文化,从而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能够迅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管理模式。

(3)重视实训师资队伍的培养。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超前引进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实训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软条件与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同步建设,从而达到了与实训基地硬件相适应的软条件,为实训基地的快速投入使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4)形成良好的实训体制及实训方式。一年多来,我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全体人员经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良好的实训模式,为高频率、大密度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训方式,为快速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提供了基础保证。

2.2 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

我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实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及显著效果。

(1)为国家及地区培训了大量机电技术人才。我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以来,取得了良好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传统的金工实训随着实训基地的建成,增加了数控机床的实训,2010年,开展了500余人次的数控技术及相关内容的实训,其中包括我校学生和社会人员;2011年,进一步扩大成果,开展了600余人次的数控技术及相关内容的实训。全年每台设备的时间利用率以90%计算,学校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总时间利用率高于85%;各专业实训开出率均达到100%,培养出的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

(2)积极探索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方法。实训教师在培训学生时,衣着企业配套形式的工装,全景模拟企业模式,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意识。

(3)职业技能鉴定和校企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2008年以来,我校逐步推行“双证书”制度,并逐渐把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理论课程相结合。实训基地的建成,不仅使实训培训与职业技能实操内容更紧密地相结合;而且增加了校企合作的硬件实力,使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更加丰富,提高了学生的考证通过率,保证“双证书”制度顺利实施。

(4)注重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切实承担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重任。我校实训基地初步建成以来,在基地培训上,使用效率高,实训基地使用时间达120学时/周,不仅面向我校机制与机电专业,同时面向机电类所有相关专业,以及周边各大、中职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形成了区域性辐射作用。

2.3 存在的问题

(1)机电一体化实训基的发展受到场地条件的制约。由于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未含有场地建设,随着实训人员的快速增加,实训场地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

(2)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采购受资金条件制约,实训基地设备难以完全与企业对接。由于在设备采购中受资金条件的制约,难以完整采购目前在企业中使用的主流设备,导致实训设备与企业应用设备在数控系统上及床身结构上的不一致,难以与企业完全对接。

(3)专职实训教师队伍缺乏。实训基地是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的,扩大后专职技术辅导教师明显不足。由于受职称结构、专业培训、工作时间和条件的影响,专职实训教学教师更愿意担任理论课教学,走教师系列的职称评比,容易被聘任,从而流失一些优秀的实训教师,造成实训教师队伍在结构上的不稳定。

(4)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运行体制还需进一步创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培训、生产等多功能的运行体制。

3.促进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发展、实施措施与深化改革的建议

3.1 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发展与改革

(1)我校被纳入河南省“十二五”升本规划,新校区金河校区建设正在顺利进行,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正在扩建,场地面积将会得到成倍的增加,进一步满足不断扩大的实训教学要求。根据前期的建设成果,金河校区应根据区域分布合理的原则,突出重点地进行,防止重复投资,同时实施资源共享,多与发展型企业进行联姻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2)在后期设备的采购中,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设备采购的广泛性、灵活性,以满足实训基地的具体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设备采购招投标,使实训设备的型号与先进企业尽可能的保持一致。

(3)以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在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下,由于缺乏市场导向机制,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致使学生在接受传统高等教育后在就业市场上并没有受到欢迎。要用科学发展观调整思路指导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基地实训教学特色,开展校企合作,模拟企业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4)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新机制。随着金河校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成使用,基地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生产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实习、进行生产性实训,而且可以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生产任务,保证基地员工的收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

3.2 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具体改革的思路

(1)升本前做好办学升级的准备,逐渐转向本科办学理念。我校被纳入河南省“十二五”升本规划,我校专科教育形式教育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将逐渐转向本科教育形式,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的思路也需要跟上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根据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组织科研,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培养地方急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实训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应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专业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不放松对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加强与地方企业广泛联合,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或基层,检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毕业后择业打下坚实的实践功底。

(2)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的主力军,是基地设备管理的主角,是培养高技术高技能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一是对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应有高标准高素质的要求,从学历上,经过培训提高实训教师的学历,获取教师资格认证,满足实训教师指导岗位的需要;从职业意识上,加深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使形成爱岗敬业、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具有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职业态度上,对待实训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勤奋努力、甘为人梯,对待学生要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待同事要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职业知识、技能上,要具备实训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各种理论知识、精湛的技能,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水平,并且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完善实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主要看论文、专著、科研成果等,忽视了高职教育实训教师的岗位特性。由于实训教师一直是辅助教学的二线“教辅人员”,不是一线教学教师,实训教师走教师系列评职称不占优势,走实验、工程系列评职称不容易得到聘任,目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造成实训教师在数量上不足的主要原因,解决实训教师职称评定的“瓶颈”问题,是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要措施。三是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规划与培训。随着我校金河校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规模的扩大,实训基地教师的数量也需要增加,一方面可从企业引进热爱教育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学习培训获取教师资格,经过教学实践他们可以较快地胜任实训教师岗位;另一方面文化课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经过考试拿到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转化成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企业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基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从而建立起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实训教师队伍,为培训高技术新型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3 利用实践教学促进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十八大报告对职业教育突出强调“现代”二字,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一个体系。今年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培养更多的熟练劳动者、各种技术人才和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带头人。”我校在升本的规划中,可以逐渐提升办学层次,成为职业技术型本科。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可以按照“大学学历+职业技能”的双证教育模式,会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到双倍的知识,毕业时可以取得双证。双证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其特色就在于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与行业应用的紧密结合,许多行业内的认证证书已经成为学生求职过程中一个很好的敲门砖。上大学,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份好工作,但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所以,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也显得慎之又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许多学生和家长在参观了我校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及实践教学后,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是看到了其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4.结语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教学与实训协调发展,毕业生获得数控车床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前景应该发展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新措施,实施新机制,充分发挥高科技装备的优势,为教学、科研、培训、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培训高技术新型技能型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1]习谏.“双证书”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析[J].南都学坛,2010,33(1):138-140.

[2]王增强,陈开君.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实训教师教学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9(1):61-63.

[3]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教育,2013(2):4-11.

[4]陈乃炽,钱初洪.浅谈“专升本”过渡期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广州化工,2002,30(4):156-157.

[5]卢婉娟.专升本院校实验室建设与与管理的思考[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1,23(4):393-395.

[6]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7):86-87.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机电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我的基地我的连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