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丙祥教授治疗脾虚肝亢型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2013-01-22 19:44宋淑芬杨亚丽
中医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肝风抽动症多发性

宋淑芬,杨亚丽

(河南中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8)

马丙祥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儿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20余年,对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有深入的研究,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其独特的认识。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马教授治疗脾虚肝亢型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于下。

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自主眨眼、皱眉、耸鼻、努嘴、清嗓子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为神经递质失调、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1]。根据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学“慢惊风”“梅核气”等范畴[2]。目前西医多采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该病,但多有较明显的神经系统反应等副作用。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多发性抽动症之病名,马教授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将其归为中医学“肝风证”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盛则动”,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症因脉治·外感痰症》亦记载“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入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于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肝属木主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痰上扰清窍,则见皱眉、耸鼻、眨眼、咧嘴、面肌抽动等症状;风邪善行而数变,则抽动部位、程度、频率、形式等出现变化;痹阻咽喉,则由喉中发生,流窜经络,出现耸肩、腹肌抽动、甩手、肢体抖动等。怪病多责之于痰,而风和痰又较为密切,相互影响、化生,风痰合邪横窜经络,可使气阻窍闭而发病。痰气易聚易散,所以抽动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怯弱,加之多数患儿由于家长娇惯而致性急易怒、任性;或学龄期儿童因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鼓动,肝风循经而上;或肝气郁结,渐耗真阴,阴亏血少不能滋养肝经,肝虚风动,筋脉失养,故见眨眼、皱鼻、耸鼻、面肌抽动及喉中发声等。肝主筋,主疏泄,肝气失调则风动,出现摆臂、踢腿、跺脚等四肢抽动症状。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恶抑郁,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故精神紧张时可加重,症状反复发作。

脾主运化,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脾胃虚弱,若喂养过程中饮食不节或不洁,可致脾胃受损,脾运化功能失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聚液成痰,痰浊内伏蕴久酿热,上扰咽喉,则见清嗓子、喉中有痰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若情志异常,使肝气升发太过,失于疏泄,气机郁滞,则肝气横逆犯脾,而脾虚又不能制约肝木,肝木横逆则生风,加之小儿饮食不节,易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肝风挟痰,痰阻经络,出现各种抽动症状。

综上所述,马教授认为:多发性抽动症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肺、肾皆相关;以风痰为标,脾虚肝亢为本;风痰内扰为病机。

2 治疗经验

马教授根据多年临症经验,将多发性抽动症分为脾虚肝亢型、风邪犯肺型、肝肾不足型、痰湿阻窍型、痰热动风型、心脾两虚型、肝火亢盛型7型,其中脾虚肝亢型最为多见。脾虚肝亢型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症见: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睡卧露睛,形瘦性急,喉中“吭吭”作响,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马教授指出:该型多发性抽动症治宜扶土抑木,健脾疏肝以固其本,化痰熄风以治其标。方选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物为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小麦、大枣、白术、茯苓、僵蚕、钩藤、荆芥、防风。方中柴胡升阳疏郁,透邪外达,为君药;芍药益阴养血柔肝,土中泻木,为臣药;枳实行气散结,宣通胃络,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兼和诸药,为使药。柴胡与枳实相配,一升一降,疏理肝脾气机;柴胡与芍药相配,泻木扶土而和肝脾;枳实与芍药相配,理气和血而减轻腹部抽动;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挛。4味互配,肝脾和调,气血调畅,清阳得伸。甘草、小麦、大枣3药合用,甘润平补,养心调肝,共奏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僵蚕、钩藤平肝熄风止痉,荆芥、防风祛外风。

马教授在辨证论治多发性抽动症的同时,根据不同伴随症状选择药物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若肢体抽动明显,加蜈蚣、全蝎,熄风解痉,搜风通络;伴有鼻塞、耸鼻,药用辛夷、苍耳子,疏风通鼻窍;眨眼明显,加夏枯草、菊花,入肝经以清肝明目;咽腔充血,加薄荷、桔梗,疏风解表利咽;伴纳差、厌食,加焦三仙、鸡内金,促进食欲助消化;大便干,加大黄、芒硝,助通便;肢体抽动,加伸筋草、鸡血藤,舒筋活络;病程日久、气滞血瘀,加丹参、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注意力不集中,加石菖蒲、远志,开窍醒神;盗汗、入睡困难,加龙骨、牡蛎,滋阴潜阳,镇惊安神。

近年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上升趋势,据统计,大约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抽动障碍[3]。由于该病病程较长,家长对患儿更要关心和安慰,少批评多鼓励,合理安排生活、学习,适度活动;对患儿的抽动动作不要加以理睬、提醒和指责,更不能讥笑或打骂。由于感冒、劳累、紧张、兴奋等均可诱发抽动症状反复,故应尽量避免诱因,增强体质。饮食方面应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及加工食品;避免长时间看电视、打游戏,减轻疲劳,适度活动。药物与心理行为治疗、生活指导相结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3 病案举例

患儿,男,7岁半,2012年7月13日初诊。主诉:眨眼、努嘴、耸肩、清嗓子1年余。患儿1 a前感冒后出现眨眼频繁,以结膜炎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逐渐出现努嘴、耸肩。曾口服盐酸硫必利片治疗1周,症状虽有缓解。但停药后即反复,伴有清嗓。患儿无脑损伤病史,无家族史,生长发育正常,脑电图、头颅CT均无异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现症:眨眼、努嘴、耸肩、清嗓频繁,伴有胆怯易惊,汗多,身体偏瘦,面色无华,纳眠可,舌质淡,苔白厚,脉弦细。西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诊断:肝风证,证属脾虚肝亢。治宜健脾疏肝,化痰熄风。处方:柴胡6 g,炒白芍10 g,炒枳壳6 g,炙甘草6 g,炒白术 10 g,茯苓 20 g,葛根 10 g,钩藤 10 g,蝉蜕 6 g,防风 6 g,桑叶 10 g,荆芥 10 g,白芷6 g,浮小麦15 g,大枣6 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患儿眨眼不明显,努嘴较治疗前减轻,偶有清嗓,盗汗,入睡困难。处方:柴胡6 g,炒白芍10 g,炒枳壳6 g,炙甘草6 g,浮小麦15 g,大枣10 g,茯苓10 g,葛根 10 g,钩藤 10 g,薄荷 6 g,防风6 g,蝉蜕6 g,生龙骨15 g,珍珠母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患儿抽动症状基本消失,盗汗减轻,睡眠较治疗前好。上方加玄参10 g,续服14剂,患儿病情稳定,无反复。

按 本例患儿病程较长,伴有身体瘦弱,食欲差,面色无华,说明该患儿脾胃功能不足。脾失健运,水谷聚而为痰,脾虚又不能制约肝木,导致肝木更为亢而无制,渐生肝风,风痰合邪,上犯清窍,则出现眨眼、努嘴、耸肩。结合舌质、脉象,将其辨为脾虚肝亢证。马教授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健脾疏肝;加茯苓健脾化痰;加薄荷清理头目,利咽,疏肝解郁。药证相扣,故获良效。

[1]Olson LL,Singer HS,Goodman WK,et al.Tourette syndrome:diagnosis,strategies,therapies,pathogenesis,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J Child Neurol,2006,21(8):630-641.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7.

[3]刘智胜.儿童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805.

猜你喜欢
肝风抽动症多发性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抽动症是个什么样的疾病?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基于文献研究的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