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医病书》中的“药象”理论探究*

2013-01-22 19:44梁永林汪雪义边玉龙
中医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乌梅大枣柴胡

齐 容,梁永林,汪雪义,边玉龙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药“药象”理论认为中药的作用原理与其自身的物象(形态、质地、部位、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密切相关,其功用可以通过运用象思维来认识的,然后再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并加以总结而成[1]。徐灵胎言:“药之受气于天地,各有专能,故所治各不同。于形质气味细察而详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吴瑭在《本草蒙筌》说:“直从格物致知得来,得此知察理之精,求五色五味之外,凡辨药须就物理体会,方有妙语。”皆取其“象”相似而“用”相通。因其形态、生长趋势、生长环境、生活习性的物态之“象”,而推断其具有某种功效的本原。中药“药象”理论散在于古代各种医籍中,但将其提出来单独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的《医医病书》中包含着许多“药象”的内容,笔者就其有关中药“药象”方面的理论做进一步的阐述,以明晰药物的作用原理。

1 《医医病书》简介

《医医病书》是集医论与医话之书共七十二篇,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为论医德、医术及医者之弊病,二为论诸种内科杂病的诊治,三为论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四为论药物性能及用药之道。写成于道光辛卯(1893)年,当时没有刊行,只有手抄本流传,所以流传范围不是太广。后经整理,于1915年由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收载在曹炳章的《曹氏医学丛书》中,变为八十一篇,至此读者方多。其中虽然是短篇小作,但饱含了作者的心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药象”理论知识。

2 《医医病书》中的中药“药象”探究

2.1 白芍、乌梅

原文:如白芍、乌梅生于阳而用则阴。盖乌梅得初春之气,三阳开泰而开花;白芍生芽于亥月,遍历六阳之月,春尽而后开花,其性能皆以收敛为用(体用论)。

探究:白芍、乌梅均生长于阳生之月,得阳气而生,特别是白芍,十月生芽,正月出土,夏初开花,花大而荣,得木气最盛。其根外黄内白,故为具木气于土中而土生其金,金主功利,而其气味苦平,故能入脾破血中之气结,又能敛外散之表气以返于里[2]。其实体为阳体,而功用收敛,故用为阴。芍药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之要药。有医案:一男子,周宝和,年二十余,得温病,医者用药清解之,旬日其热不退。诊其脉左大于右者一倍,按之有力。此证乃温病之变证,遂投以小剂白虎汤,重加芍药,煎汤两杯顿服之,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3]。

梅花苞于盛冬,而梅实成于初夏,禀令冬水阴之精,水精上滋于梅实。其独得先春之木气而味酸,其气温平而涩,涩附于酸,涩为辛酸之变亦属金,在五行中金对应于肺,肺脏属阴。在临床中大凡用其酸涩收敛之性,如在二陈汤中加入少许乌梅,收敛肺气,并用其酸涩收敛之性以防半夏、橘红过于燥散。

2.2 柴胡

原文:柴胡之妙,其芳香之气,从土中上透云霄,凡外感陷证,非此不可(柴胡医劳病论)。

探究:柴胡色青,一茎直上,生于春而采与夏,得水木之气味,从中土以达木火之气,香气彻霄,轻清疏达,使不侮肺者也,故能透胸前之结。少阳者水中之阳,发于三焦,以行腠理,以化水谷,必三焦之膜网通畅,肝胆之木火清和。柴胡茎中虚松,有白瓤通气,象人体三焦之膜网,膜网有纹理,与肌肤筋骨相凑,似腠理;少阳木火郁于腠理而不达者,则作寒热,柴胡能达之,借其为从阴出阳之药,茎中松虚象腠理,故能达阳[4]。夫仲景用柴胡以治少阳,其义尤精。

2.3 桂枝

原文:桂生于广南,气味辛温无毒。枝有畅茂条达之义,行阳气,利关节,补中益气之要药,用处最多(桂枝论)。

探究:桂枝又称为牡桂,牡者,阳也。桂木凌冬不凋,气味辛温,其色紫赤,为水中之所生之木火,其生长在日照充足的两广地带,阳性十足,故曰得日之魄者也,能行阳气,而其有条理脉络,反复轻扬,故能温经通脉;桂助君火之气,使心主之神气出入于机关,游行于骨节,故能利关节。

2.4 大枣

原文:大枣木之至坚,而枣肉则果肉中之至密者也。色赤黑,味甘微酸,所以补脾经血之阴,去核使之不走下焦(大枣论)。

探究:大枣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以红枣为主。大枣味甘微酸,即以甘味为主,兼以微酸,而味甘则入脾,酸则入肝,酸肝化阴,其色又赤,结合其肉厚至密,正似湿土,而脾在五行属土,故有补脾经阴血之功。“诸花皆升,诸子皆降”,大枣去核便失去降之特性,故认为大枣去核不入下焦肝肾,而入脾经也。

2.5 细辛

原文:细辛细而辛者也。一茎直上,端生一叶,其茎极细,其味极辛。《本经》称其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痛,筋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延年(细辛论)。

探究:细辛茎细而气味辛温,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病咳逆上气,属循行失职,故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病头痛者,属循行失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百节拘挛。节,骨节也。百节拘挛,致有风湿相侵之痹痛。风湿相侵,伤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久服则水精之气濡于空窍,故明目,利九窍。利九窍,则轻身而长年[5]。

2.6 甘草

原文:甘草纯甘,不兼他味,故独擅甘草之名,其性守而不走……治伤寒脉结代,紧防其脱,全赖甘草坐镇不移之力(甘草论)。

探究:甘草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常用于脾气虚证的治疗,根长达数米,所以其根深蒂固,守而不走,治伤寒脉结代,紧防其脱,全赖甘草坐镇不移之力。刘完素在《素问病机玄病式·药略》中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善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

3 结论

中药“药象”理论在《医医病书》中广泛存在,体现了中药“药象”理论的科学性,在认识中药作用原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药的“药象”理论,同时为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开拓了思路。正如晋代王叔和说:“通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但是,中药“药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在认识中药药物作用原理及指导临床用药时,合理、恰当的运用中药“药象”理论,才能对药学有更大的贡献。

[1]梁永林,赵鲲鹏,刘稼,等.中医药象探究[J].中医药学报.2008,36(5):78.

[2]张金鑫.本草思辨录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3.

[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27.

[4]唐宗海.本草问答[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1.

[5]张志聪.本草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1.

猜你喜欢
乌梅大枣柴胡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若要皮肤好 粥里加大枣
大枣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大枣橘皮汤助消化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