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3-01-26 21:18李保玉尹建平何绪文胡维淳
中国煤炭 2013年10期
关键词:矿区文明土地

李保玉 尹建平 何绪文 胡维淳

(1.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北京市海淀区,100083;2.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朔州市,036006;3.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北京市朝阳区,100011)

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保玉1尹建平2何绪文1胡维淳3

(1.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北京市海淀区,100083;2.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朔州市,036006;3.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北京市朝阳区,100011)

阐述了我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归纳了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成效,指出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重点问题,研究提出加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建议。

矿区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党的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实践中,如何搞好矿区生态建设工作,保障矿区生态安全;如何科学布局,高效利用矿区土地资源;如何妥善安置周边失地农民就业,维护矿区和谐稳定;如何逐步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矿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所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1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及其内涵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荒漠化蔓延、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能源消耗速度快速增长。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但能源消费量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40多倍,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严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华民族将从根本上损失长远发展的生态条件和发展的空间。为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根本目的,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2 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2.1 平朔矿区简介

平朔矿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是我国主要的出口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矿区规划面积达380 km2,开发年限将持续到2095年。平朔矿区以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平朔公司”)为开发主体,现拥有安太堡、安家岭2座特大型露天矿,井工一矿、井工二矿、井工三矿3座大型现代化井工矿,5座配套选煤厂和2条铁路专用线,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联采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2.2 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

2.2.1 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平朔矿区地处黄土高原,该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沟壑纵横,是我国生态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时间大规模的矿区开发,必将对原生生态环境造成剧烈扰动,带来较大的环境变化和生态安全隐患;矿区开发还会大量占用现有农田,失地农民安置不妥将直接影响矿区的和谐安定;并且从长远考虑,煤炭资源会逐渐枯竭,而复垦后的土地资源将保障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平朔公司早在建矿伊始就客观分析矿区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借鉴国外矿区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以超前思维确立了矿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思路,开创了我国生态复垦资金纳入生产成本的先河。

2.2.2 以规划设计为先导

1985年,平朔矿区开发的第一个煤矿——安太堡露天矿把土地复垦提到重要的位置,纳入总体发展规划。1989年,先后编制了 《矿区水土保持规划方案》和 《矿区土地复垦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在采矿生产计划中统一安排,保证了复垦工作有章可依。同时,结合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整体性、综合性、超前性的科学规划、设计和布局,使煤炭资源开发与土地复垦紧密结合,实行动态控制管理。在土地复垦资金方面,将土地复垦专项资金纳入生产成本,做到有资金、有计划、有落实、有验收,取得了良好的复垦效果。近年来,平朔公司又编制了矿区生态农业及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等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解决失地农民就业,提高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3 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平朔矿区采用先进的露井联合开采方式生产原煤,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回收率。露天生产采用 “单斗电铲—卡车—半固定破碎站—带式输送机”半连续开采工艺,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露天矿资源回收率达到96.2%;井工生产采用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工作面回收率达到85%,2012年原煤生产能耗为3.76 kg/t,居行业领先水平。矿区原煤全部入洗,煤泥全部回收,洗煤水实现闭路循环,矿井水经处理后用于矿区建设生产或生态用水,废水基本实现零排放;产生的逾2000万t煤矸石均得到环保处置或综合利用;矿区已实施热电联产,淘汰了能效水平低的分散小锅炉,提高了供热效率。与此同时,自主研发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资源化利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矿区原煤堆、产品煤堆、输煤暗道、转接塔等煤尘污染源进行了封闭治理,减少了污染,降低了资源损耗。

2.2.4 产学研结合提高层次

为搞好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平朔公司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家联手攻关的方式,先后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等联合承担了国家 “八五”、 “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生态重建与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课题,研究出了原地貌生态环境整治中不常见的地形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技术体系,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适宜于半干旱黄土区采煤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2005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与平朔公司共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为揭示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极度退化采煤废弃地的生态重建机理,争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科学研究的制高点,整体推进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矿区所在地人居安全、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的研究场所。2010年,平朔公司又与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共同承担国家级野外观测基地的课题,并已开展了部分前期工作。

2.2.5 探索矿业用地新模式

经过多年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2011年,国土资源部和山西省政府将平朔公司列为采矿用地改革试点单位,同意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规划的前提下,采矿用地实现 “以租代征”,租用土地经过3~5年的综合治理后,将恢复好的耕地和生态农业设施返给农民,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成功实践将对解决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利益关系、耕地占补平衡、失地农民就业安置、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问题具有示范意义。矿业用地新模式,一是有利于农民增收,使农民不失去土地;二是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促进矿业发展;三是有利于落实复垦责任,保护土地资源;四是有利于节约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为我国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采矿用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560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between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 and frame glasses in control of child myopia

2.2.6 探索以工哺农新模式

平朔矿区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充分利用丰富的复垦土地资源和强大的矿业经济优势,开拓矿区以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的绿色产业,对于解决耕地占补平衡,帮助农民就业,建设和谐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逐步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和管理,构建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达到农业系统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妥善解决搬迁村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首期生态产业示范工程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已具备存栏肉牛300余头、羊4000余只、蛋鸡万余只的养殖能力和年产蔬菜200余万斤的种植能力。2011年,建设完成生态产业二期示范工程,新建16000 m2的智能温室,现已培育蝴蝶兰22万余株,新建279座日光温室,其中129座已投入运营,累计安置失地农民2000余人,使平朔矿区形成以土地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

2.3 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2.3.1 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目前,矿区已复垦好3.2万亩土地,复垦引种种植87个品种,其中,乔木27种、灌木8种、草22种、药材30余种、农作物12种。经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调查,矿区现有各类植物213种,昆虫600余种,动物30余种,矿区生物多样性日益凸显。按照每公顷阔叶林1天约吸收1 t二氧化碳、放出0.73 t氧气,每公顷草坪每天约吸收0.9 t二氧化碳、放出0.65 t氧气来计算,平朔矿区现有的1000公顷阔叶、针叶混交林地和200公顷草地,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180 t、放出氧气860 t,全年共可吸收二氧化碳43万t、放出氧气31.4万t。

2.3.2 土地质量和利用结构明显提升

复垦后土壤侵蚀模数为3478 t/km2·a,比原地貌减少了194%。通过复垦措施改善了排土场平台容重,表层由1.8 g/cm3降为1.4 g/cm3左右,表面疏松后比表层压实的平台减少径流56%。草灌乔覆盖度达80%~90%,减少径流66%,减少侵蚀77%;复垦种植后降风速38%,明显减少了风蚀。防风林带的建立和草灌乔对土壤的熟化,为排土场平台建立农田带来可能,现已开发农田和苗圃地550公顷,达到了当地耕地水平。合理的“采、运、排、复垦一条龙”作业法,改善了地貌特征,填埋了沟壑,利于形成农田,控制了排土场的水土流失,彻底改善了矿区的环境形象。

经济效益方面,平朔公司征用的农用地平均产值为1140元/亩,经征用并恢复后,部分土地性质转变为建设用地,产值达到13680元/亩,每公顷土地平均升值18万元。种植的经济林木,仅以刺槐计算,矿区现有刺槐约150万株 (目前价格约10元/株),价值达1500万元。从矿区经费节约的角度计算,平朔矿区年综合利用废水600万m3,节约清水费用1500万元;产生的逾2000万t煤矸石全部用于土地复垦造地和发电工程,每年免交水土保持治理费和水土流失补偿费2000万元,免交矸石等排污费1亿元。社会效益方面,平朔公司大力支持矿区新农村建设,让搬迁居民统一搬迁入驻新城镇,并且解决搬迁安置村民的生活问题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问题;而且在复垦区大力实施大棚蔬菜基地、苗圃基地、中草药基地建设,以产业带动矿区农民就业,改善了矿方与地方政府、矿方与农民的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3 平朔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3.1 存在问题

3.1.1 新形势对土地复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按照用地改革政策要求,复垦后的土地要归还当地百姓,因此复垦土地至少要达到开发前耕地生产水平甚至更高标准;另外,当地政府提出要把复垦区作为今后移民搬迁、农民就业的新农村建设基地;再者,用地改革政策要求平朔公司等位置在3~5年内还地,但实际上需要8~10年才能复垦到相应位置。

3.1.2 矿区生态产业发展需进一步优化

建设生态产业链是平朔矿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根据企业发展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和优化下一步生态农业项目的领域和重点已迫在眉睫。如复垦区发展蔬菜大棚如何解决土地沉降、供热、供水等问题,另外是否可考虑发展黄芪种植及深加工产业、苗圃产业等。

3.1.3 继续引领全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潮流任重道远

党的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国务院国资委提出 “建设绿色央企”的号召,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国内其他矿山企业绿色建设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这些都对平朔公司继续争当全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领头羊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有关建议

3.2.1 加强用地改革政策研究

坚持把复垦计划纳入生产计划实施,在满足生产空间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质保量地多复垦土地,为今后土地归还做准备;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用地政策研究,为下一步争取用地改革政策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3.2.2 统筹矿区生态建设与当地新农村建设

统筹考虑地方新农村建设及地质公园建设,科学优化平朔矿区生态产业布局,把平朔矿区建设成为集矿区生态恢复、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矿山地质公园、工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绿色矿山。

3.2.3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在平朔公司生态恢复治理方面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需要进一步抓好矿山土地复垦、生态农业建设,持续进行矿区生态修复建设、绿色产业链架构方面的课题研究和探索实践。充分利用实施国土资源部土地复垦野外观测基地、山西省环保厅绿色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提高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科技水平,保持行业治理领先水平,为 “绿色中煤”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4 结语

平朔矿区建设生态文明较一般矿区有较大的优势,即传统经济的充分支撑和复垦土地带来的绿色发展空间。但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如何进一步扩展,生态资源如何规模化和市场化并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吴向前,葛林.现代化大型煤矿科学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 [J].中国煤炭,2013(5)

[2]解振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 [J].行政管理改革,2013(6)

[3]白中科,赵景逵,王治国等.黄土高原大型露天采煤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以平朔露天矿区为例(1986~2001)[J].能源环境保护,2003 (1)

[4]卞正富.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J].资源·产业,2005(2)

[5]曹利军.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高铁军.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及进展 [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2011(5)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Pingshuo mining area

Li Baoyu1,Yin Jianping2,He Xuwen1,Hu Weichun3
(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Haidian,Beijing 100083,China;2.China Coal Pingshuo Group Co.,Ltd.,Shuozhou,Shanxi 036006,China;3.China Coal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Group Co.,Chaoyang,Beijing 100011,China)

This paper states the urgenc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in China.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has been analyzed.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sul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Pingshuo mining area,the key issues have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proposes in this paper.

mining area,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actice

TD88

A

李保玉(1977-),男,山西省应县人,工程师,本科学历,现于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就读在职研究生,现任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节能环保主管。

(责任编辑 宋潇潇)

猜你喜欢
矿区文明土地
我爱这土地
请文明演绎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漫说文明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