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框架体系建设初探

2013-01-30 15:57刘安庆
中国机构编制 2013年10期
关键词:机构编制测算总量

● 刘安庆

(作者系山东省莱芜市编办主任)

目前,除中小学、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教育、卫生事业单位已制定编制标准外,其他大量事业单位至今还没有建立编制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影响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责的有效履行。尽快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编制标准,关系到社会事业的合理布局,关系到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行,对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资源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发挥意义重大。

一、制定标准框架体系的原则

1. 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精简是指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压缩,降低运行成本;统一是指机构编制管理统一,职责和机构设置统一;效能是指通过完善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提高编制资源利用效率。

2. 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原则。机构编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

3. 总量控制原则。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各层级事业编制总量,既能满足基本需要,又要保持适度规模,因地制宜,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符合区域发展要求。

4. 动态调整原则。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公益服务供求变化状况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及时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有增有减,使机构编制总体规模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段内处于合理的运行状态。

二、对标准框架体系制定的认识

(一)分级核编及测算

根据不同层级服务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通过核算确定各指标所占比例,制定事业编制总量核编标准。核定编制总量时,实行总量控制,由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下达下一级政府的事业编制总量,即中央审批省级的总量,省级审批市级的总量,市级审批县区级的总量,县区级审批乡镇级的总量。

基础指标包括公益服务范围、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职责和成本。同时,将目前编制状况、同等市(县)编制状况等作为辅助指标进行参考。考虑到上下业务对口关系,不论城市大小,明确一个总量最低限值。

具体测算步骤为:首先,以有利于履行公益服务职能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标准,对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职责和成本等基础指标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各指标所占比例,计算出基础数据;其次,根据目前编制状况、同等市(县)编制状况等辅助指标,确定各指标所占比例,计算出上下浮动数据;最后,将基础数据和浮动数据整合起来,得出层级事业机构编制总额。

(二)分类核编及测算

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在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分别研究制定编制标准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再按各行业领域事业单位归属的公益单位类别,依据行业性质、提供公益服务数量和达到效果的差别,选择测算指标,并确定每项指标所占的比例。

与事业单位公益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指标包括: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行政区划、下辖机构、服务数量、服务范围与质量、费用支出、人员结构、人员素质、行业现有编制水平、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公益一类,由于主要强调职责任务和成本,可选择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服务数量、服务范围与质量作为主要测算指标,同时,选择历史水平、同行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地区差异等作为上下浮动指标。公益二类,由于主要强调职能结果、成本及人事配置,可选择服务数量、服务范围和质量、地域面积、人员结构和素质作为主要测算指标,同时,选择历史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地理情况(城市、山区)等作为浮动指标。

在指标选择上,根据各行业的性质、提供公益服务和达到的效果,选择测算指标和所占比例。中小学在类别上属于公益一类,其教职工编制将服务人口数量(学生数量)作为主要测算指标,同时将特殊任务、地理环境(偏远山区)等因素作为浮动指标。幼儿园划归为公益二类,其教职工编制以班级规模和服务人口数量(幼儿数量)作为主要测算指标。莱芜市在测算时,把乡镇类别作为测算指标。2010年对乡镇进行分类时,将镇(街)总人口、财政总收入、行政区域面积作为分类的测算指标,同时,考虑到区(管委会)驻地幼儿相对集中等因素,将是否设有开发区(工业园)等因素作为编制核增的浮动指标。对于卫生行业,山东省也出台了核编标准。公立医院作为公益二类单位,主要考虑了公立医院的等级层次(一级、二级、三级)、类型特点(综合、专科)、床位数、门诊量、服务区域人口、地域面积等因素,浮动指标考虑了日均门诊量、医学院附属医院、承担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基层帮扶等因素。基层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主要测算指标包括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状况、当地经济和财政状况等因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可将服务区域内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户数、行政村数作为人员编制测算的基础指标,并分别设定权重,山区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放宽;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可依据林业用地面积核定人员编制;基层水利技术推广机构可依据有效灌溉面积、防汛除涝面积、机井工程、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堤防工程核定人员编制。

(三)分事核编及测算

根据特定或特殊工作要求,采取“一事一议”、“就事论事”、“特事特办”、“因事设编”、“以事定费”、“以费限编”等思路和办法制定事业单位编制标准。核定编制时坚持总量控制原则,采取内部调剂的办法使用编制。

测算指标指主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和机构的运行顺畅程度选择测算指标,可包括职责大小、运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人员素质、人员结构、单位层级、下辖机构、服务数量、服务范围与质量、费用支出、同行业编制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办公条件)等,要注意公共服务水平、收益和满意状况以及工作效能等影响,考虑人力成本的影响。

具体测算方法:一是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和履职需要,选择测算指标和各指标所占比例,制定机构编制标准方案。二是根据方案测算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编制总量。三是依据职能变化情况,适时同步调整机构编制,人员编制随职能走,内部调剂,有增有减,保持总量。

(四)分期核编及测算

根据动态调整原则,考虑事业单位编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要求,回应社会公众对公益服务要求不断提升的现实,分期对事业单位编制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允许事业单位人员保持增量。

测算指标包括不同时期的行业发展状况、编制要求、机构编制效益、机构编制机动水平、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地理因素以及组织自身状况对编制标准的动态要求等。

具体测算方法:每一行业系统按分类测算出编制数量的最大值,然后根据整体编制规划、行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当前机构编制效益和机动编制水平等指标,综合评估并计算各类事业单位不同时期的适当的编制数额。

猜你喜欢
机构编制测算总量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 义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ETC门架系统传输带宽及流量包测算
上海地铁列车折返能力分析与测算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总量控制原则下排污权有效配置的实施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