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发

2013-01-31 07:00赵雪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阴阳事物

赵雪梅

(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南京210006)

中医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发

赵雪梅

(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南京210006)

中医理论思想中富含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其中的阴阳学说、辨证施治、中和思维能给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阴阳学说,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可以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动态变化关系;辨证施治,提示教师用“望、闻、问、切”全面的去分析学生,最终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中和思维,对于很难教育的学生,采用中和的思想,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衡,达到教育目的。

中医理论;德育;启发

有这样一句俗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中可以看出中医的理论思想包含很多育人的哲理,可以给学生的德育工作以启发。先从中医理论的形成上讲,它是祖先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原始医药知识而形成的,其中体现了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这种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可以为后人很多行为举止、处人处事,提供一种借鉴和指导。在长期的中医学相关知识的教授及担任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去解决学生德育工作遇到的问题,于是有了一定的启发。

1 从阴阳角度 解释师生关系

1.1阴阳理论的阐述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1]《素问》中就曾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从事物或现象中去除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提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阴阳可以指任何事物,但没有固定指代事物,这为阴阳学说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可以使用阴阳来表示事物和现象及属性,体现两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对应的两种关系,或者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此外还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双方的性质、特性等没有任何限制,凡是相互关联、属性对应,或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分析,这又为阴阳学说的运用提供了依据。在这种关系中,存在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消长平衡。阴阳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相互对立,阴阳代表两种不同的事物,也可是一个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相互依存,阴阳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相互转化,说明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化,也就是指一定条件下,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消长平衡,说明事物的对立双方是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相互双方维持着平衡。

1.2师生关系的联系

1.1.1相互对立教师与学生代表着教育活动的两个方面,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体。教师但任的是“教”的责任,而学生担任的是“学”的责任,两者完全是不同的两种行为活动,教师把正确的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学生遵守此行为要求。教师努力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学生的行为,而学生也不断尝试挑战这些行为要求,两者可以讲相互对立,双方不断运动变化。

1.1.2相互依存教师因为学生的存在而成为教师,而学生又因为有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没有学生的存在,教师这种角色也不会存在;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学生的学习作为目标,教师的教育就会是无的之箭;没有学习的学生,那学校就会是一座空城。

1.1.3相互转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相互学习,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教师需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够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教师不是全材,面对十几或几十名学生,老师不可能在各个方面知识全面,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之处,这时他们可以从学生身上学习,弥补自身不足之处。老师成为“学生”,向学生学习,减少教师与学生的差距。向学生学习,教师需要走进学生的思想世界,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反过来再教导他们,这种关系是相互变化的。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教师首先需要成为与学生思想相近的人,才能走近他们,反过来再引导他们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1.1.4消长平衡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之间也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如果老师管理学生较多,那学生自我管理就会减少,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那教师管理工作就会减轻很多负担。[2]站在另一个角度,教师需要在学生的管理中占据主动权,否则反过来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当然这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管的过多,反过来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教师说的过多,学生很可能反而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听教师的引导。就像《素问》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当老师反复过多的强化某种规则,反而会引起学生去违反这种规则,去尝试挑战这种需要遵守的规则。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这样,课堂中教师讲授的过多,学生描述的就会减少,反之学生讲述的过多,那教师的引导就会减少,两者此消彼长。

2 从辨证施治谈学生教育

2.1辨证施治的阐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通过望、闻、问、切对疾病的信息进行收集,再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提供依据。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最后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采用怎样治疗的前提和依据,在这样的过程中,医者对疾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为后面一连串的治疗提供指导。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疾病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疾病的情况变化了,治疗的方法也需要发生变化,于是又展开了新的一次辨证施治的过程。《黄帝内经》曾提出“治病必求于本”,在这样的过程中,就指出医生需要像侦探一样,弄清楚疾病的全部信息,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不同的疾病有时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同一种疾病也存在发生变化的过程,证不同治疗的方法会存在不同,从而出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情况。就更需要辨别清楚疾病的情况,再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总的说来,辨证施治,就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做出具体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孤立、静止的看待疾病。这种情况又与教育中,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很相似,学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与周围发生着联系,自身发生着变化。

2.2学生教育的联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这种辨证施治的哲学原理。面对学生情况,教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对学生出现的各种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加以区别的对待,了解清楚学生产生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哪里,并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教育措施。例如,同样是学生迟到,有的是昨晚准备考试,看书看得太迟,起迟了;有的就是单纯的起迟了;有的是路上塞车;有的根本就不重视这门课。表现都是一样,但导致迟到的原因则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辨证论治”,运用各种方式去了解情况的真相,真相了解了,就可以采用恰当的处理方式。为准备考试,看书太迟而迟到的,友情提醒一下,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按时起床;单纯起迟的,提醒注意使用闹钟,原谅这次,下次不能再迟到了;由于塞车而迟到,提醒一下早点起床,这样会避免塞车,要求下次不能再迟到了;不重视这门课而迟到,则需要细致的进行思想工作,让学生弄清楚每门科目设置的目的,相互间的联系,对于今后人生的重要性。其中育人的哲理,与辨证施治有着相同的道理,其中也包含着“同病异治”的教育策略。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的教育中“辨证施治”,就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思想的博大精深。

3 从中和思维应对“问题”学生

3.1中和思维的阐述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中”,在中国哲学里有着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和”则有着和谐、和睦的意思。两者“中和”体现了宇宙万物中阴阳两个方面间的平衡统一的关系,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中和思维的特征在于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平正,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事物或现象不偏邪、不越位、不杂乱、不孤立,始终处于一种适度、协调、统一的状态,就像《黄帝内经》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也指的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它体现了中医中阴阳两个方面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阳中如两者打破平衡则会出现问题。中国古代的哲人即看到事物的差别与对立,也看到事物的关联与和谐。这种中和的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中医之中,还可体现在处人处事之中,更体现在教育学生之中。特别是教育一些比较难以应对的学生时,可尝试采用这种思维。

3.2“问题”学生的联系与“问题”学生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面对难以教育学生的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态度。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加以改变,但有些原因可能是教师所无法改变的,如家庭亲人的变故,父母的离异,家庭中成长的环境,学生曾经的学习生活的经历等等,教育在它面前是无力的,虽然教育无法改变这些。但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还必须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但由于教师无法改变学生的家庭,无法改变家庭对一名学生的影响,无法改变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就需要教师与这些问题学生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既不过于激怒,又不过于疏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些学生。在一些大的方面,维持原则,在一些小的方面加以调整。例如有些父母离异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巨大变故,对学生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但这已经成为现状,教师是无法改变的。而且这类学生常常对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一种混沌状态,任何事情无所谓,但又非常敏感,非常容易情绪化。教师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现状,可能教师很多时候的思想教育其实是一种隔靴挠痒,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这时在与问题学生交往中就,需要采用中和的思维方式。在大的方面、原则性的问题上绝不让步,在小的方面则可以采用妥协的方式,与学生达成协议,约定一定的行为,形成一种的平衡,再不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引导,调整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已经采用了很多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可效果还是不够明显,这时教师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只要学生在大的方面,遵守校纪校规,细节之处再慢慢改变。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衡。注意前提一定是教师已经采用了各种教育方法,但是没有效果,或是效果不明显时,中和的思维方式会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中医理论中富含着很多的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加以引导,可以给教师以多种的启发。因为其中也包含着非常深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教育学生中,最重要的贵在教会学生做人,而中医理论则能给人很多很多的思考。

[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3.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7.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Moral Education Inspiration

Zhao Xuemei
(Nanjing City School for the Blind,Nanjing 210006,Chin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we can find materialism theor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from the ancient.Theory of yin-yang,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neutralization thinking contribute to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In theory of yin-yang,the relationship of yin-yang that is opposition,interdependence,transformation,waxing and waning can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ell us to analysis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by watching,smelling and listening,asking and feeling the pulse.So we find the appropriate education method.We educate the students who are in trouble by neutralization thinking and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the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Education of students;Inspir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2.061

:1672-2779(2013)-02-0087-03

张文娟

2012-12-08)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阴阳事物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美好的事物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另一种事物(组诗)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