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探微※

2013-01-31 07:00徐俊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脾虚结肠炎腹痛

徐俊伟 赵 旭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226001)

朱建华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探微※

徐俊伟 赵 旭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226001)

朱建华;慢性结肠炎;名医经验

朱建华教授是江苏省名老中医,幼承家学,随父国医大师朱良春研习中医,尽得其精髓。朱师为人淡薄名利,潜心中医临床数十年,深研经典,兼及各家,融汇中西,临床病证结合,每于平淡之中出新意,师古法而不泥古方,鉴今而不离中医之旨,理法方药自成一家。于孟河一派理、法、方、药多有发挥创新。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有独到经验,本人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朱师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作简要总结,一鳞半爪与同仁共参。

1 详病理审病求因辨证求机脾虚湿毒致病

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脏毒、下利、滞下、大瘕泄范畴,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甚至经年不愈,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伴有黏液或脓血便,久病精血耗伤日渐赢瘦,有恶变倾向。朱师认为慢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病机多为脾虚湿热,发病兼及肝胃肺肾,提出慢性结肠炎主要病因是脾虚湿毒,因虚致实,因虚致瘀,毒邪深伏,胶结经络,遇感则发。毒的概念一直众说纷纭,朱师将毒分为狭义之毒和广义之毒,狭义之毒指一病一毒,朱师用于指导辨病论治。广义之毒包括邪盛为毒,久积为毒,朱师用以指导辨证论治。慢性结肠炎之脾虚湿毒既包括狭义之毒又包括广义之毒。湿热之邪主要由脾虚所致,因虚致实,盖肠道屈曲盘旋,乃脾胃运化,水谷痰湿气化流通、气血生化之处,经脉多气多血,易生郁气、痰饮、积滞、瘀血,病变多表现为不通之证。慢性结肠炎患者多脾气虚弱,饮食不节,嗜食辛热厚味,易湿热内盛,积聚肠腑,阻滞气机,发为滞下,《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肾两虚,湿热阻滞与血瘀、痰饮、食积互为因果,渐积渐累,消残正气,是毒邪深伏的病机。也是本病久病不愈,遇感反复发作的主因。

朱师对慢性结肠炎发病提出:脾虚滞气为病。脾虚是发病的关键,脾气虚弱,湿热不化,夹瘀夹滞,伏于肠腑,阻滞胃肠气机,胶结经络,热盛肉腐则发为肠道溃疡;热伤血络,则肠道出血,便下赤白粘冻;脾虚不化水谷,清浊不分,浊邪不降,发为滞下。湿热伏邪阻滞气机,经络不通则痛,

故患者平素自觉腹部不适或隐痛,湿热伏毒,时发时止,故腹痛时轻时重。久病脾虚日甚,湿热流连不去,肠络受损,气化不利,气、血、水同病,水不化津,痰瘀交阻,湿郁热伏,则病势缠绵,正气暗耗,每因饮食不慎或感受湿邪而反复腹泻;若久病脾虚及肾,阴阳两虚,精血不足,则患者日渐消瘦,面色不荣,秽浊不明。便下粘冻红白,下腹隐痛或刺痛,此乃正邪胶结,邪气深伏胃肠,攻之则伤正,补之则碍邪,此时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治疗上还须心理引导,才能提高疗效。

朱师认为慢性结肠炎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年龄、体质、季节密切相关,长期坚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生冷粘腻等刺激性食物,可有效减少慢性结肠炎的复发;老年人多气虚血瘀,易痰瘀互结,年轻人多脾虚湿热、虚少实多。而气虚体质、肝郁体质更易患慢性结肠炎,盖脾气虚则湿邪不化,内生之湿邪渐积渐累,因虚致郁,郁气化热,滞气伤正,湿热胶结,易深伏经络;肝郁则胃肠气机不畅,易化生内热,肝强则脾弱,脾弱则内生湿邪,湿热夹杂易发为滞下;夏秋交接之季,湿热极盛,内外相感,易诱发本病;久病正虚痰瘀内阻患者,每于冬季阳气微弱之时发病。此阴盛阳衰,正虚邪盛之故。

2 论治法病证兼顾圆通法活倡消补通三法

朱师临证之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慢性结肠炎的核心病机为:脾虚气滞,痰瘀互结,湿热毒邪深伏肠腑;发病特点为气血水同病、脾肾不足,因虚致实,虚实寒热错杂、病势缠绵,遇感而发。治疗以健脾为本,朱师继承了孟河派重视脾胃的观点,认为健复脾胃正气是愈病防复之根本,依此理论确立辨病论治:以健脾清肠,化湿解毒为基本治法贯穿治疗始终。并有所发展,认为扶正气与调气滞二者相辅相成,慢性结肠炎患者多长期服药,调气滞可通脏腑气血,助水谷痰湿运化,可使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

朱师临证重视辨病之新久与脏腑虚实,认为初病多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滞,湿热滞留肠道,肝脾胃之气不合,多实少虚;久病痛泄则从以下六个方面辨证:久病由脾及肾,久病入络,久滞多痰瘀,久滞多虚,久痛多瘀,多虚少实。认为本病久病多虚滞互见,寒热夹杂,脾肾不足,痰瘀阻络,甚至阴阳互损,气血两虚。易遇感而发,发作期多表现为热证实证,休息期多表现为虚证寒证。朱师还将慢性结肠炎的辨证要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毒(湿热毒)、虚(脾肾气虚阴虚)、滞(气滞、湿滞)、瘀血、痰饮,虚与毒为致病之源,虚与滞为发病之因,气滞血瘀与痰饮水湿互为因果,导致病势缠绵,临床提倡病证兼顾,健脾为本,渐消渐补,喻通于消补之中,久久调之,方可愈病。

3 慎方药脾肾肠并重方病证相合屡用达药愈痼疾

朱师临床精于病证结合,认为中医治病应辨证结合辨病,惟因病证之缓急,而有所偏重。治疗慢性结肠炎朱师初病治在脾,久病脾肾兼顾,以阴阳分证,参以辨病论治,分为以下四型:脾虚肝郁,湿热下迫大肠;气阴两虚,湿热留滞胃肠(脾虚湿热,伤及脾气胃阴,由阳及阴);脾肾阳虚,寒湿阻滞肠道(由脾传肾,伤及肾阳);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痰湿瘀互结滞留肠腑(老年久病)。遣方用药重视方证、药证的紧密结合,擅用专病专药治疗慢性结肠炎,屡用达药,疗效显著。在家传名方仙桔汤(组方:仙鹤草、桔梗、白槿花、炒白术、炒白芍、秦艽、广木香、炒槟榔、乌梅炭、甘草)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名方及现代中药药理,取其义而灵活化裁,临证多以仙桔汤合四君子汤、痛泻要方加减,对舌红苔黄腻,腹痛便下红色粘冻之脾虚肝郁,湿热下迫证,参以达药黄连、生地榆、五方草专攻肠道湿热。白术、白芍、槟榔均炒用以健运脾胃,乌梅炒炭收敛止泻之尤强。全方健脾柔肝,清化肠道湿热、消补兼施,通涩并用;对舌红苔少有裂纹,乏力口渴之气阴两虚,湿热留滞型,朱师喜用太子参、淮山药益气养阴扶正,取其气轻质薄,益气而不助火,养阴而不留邪;对腹部隐痛、喜暖喜按、便下红黄粘冻,舌体胖苔薄白之脾肾阳虚,寒湿阻滞肠道患者,朱师喜用参芪益气扶阳,合以炒薏苡仁健脾渗湿,白及、赤石脂温涩止血。寒盛者酌用熟附子10g温肾健脾止泻;对身体消瘦,面色暗秽浊不明、下腹刺痛、腹泻反复、便下红白粘冻,感热、感寒皆发,舌紫,甚至有瘀斑瘀点之阴阳两虚,虚实寒热错杂,痰瘀互结患者,朱师喜用参芪合蜂房、补骨脂温补脾肾,扶阳化阴,元胡合五灵脂行气活血。并认为慢性结肠炎腹痛为湿毒内阻肠道经络所致,故虽有虚寒之象,清肠化湿之五方草、白槿花仍需配伍应用。以治其本,与扶阳益气之品相辅相成,无伤阳之弊。

常用加减:湿邪盛倍白槿花、加五方草、生地榆;肝郁加柴胡解郁;滑脱不禁加诃子肉;痛甚倍芍药,加炒延胡索;气虚加党参、黄芪。舌苔腻加清半夏、炒薏苡仁,对胃肠同病或服药后胃脘不适加用养胃护膜药:玉蝴蝶、凤凰衣、藤梨根。便血因湿热盛者加生地榆、槐花清肠止血;因久病痰瘀内阻者加参三七末6g分2次吞服止血。中寒腹痛加炮姜3~6g或高良姜6~10g,守中散寒,温阳止泻。五更泻合以四神丸脾肾兼顾。脾气虚弱水谷不化,朱师喜用黄芪、人参或党参、炒白术、炒扁豆、炒薏苡仁、茯苓健运脾胃,渗湿止泻,均是朱师达药,每方必用。有饮食不消加炙鸡内金、炒谷麦芽消除积滞。

朱师认为治疗慢性结肠炎要时时固护脾气胃津,如:行气喜用佛手、川朴花等轻柔之品,取其健运脾胃,通滞而不破气,合以益气健脾之品,通补并用,以通为补。对气虚久泄,津液滑脱之证,则补敛并用,固护胃肠津液。参芪合以煨诃子肉、乌梅炭等涩肠之品,以涩为补。存一分津液,则留一分正气。朱师认为现代药材多为人工栽培,药力轻薄,即或炮制得当,其疗效已不能媲美野生药材,故药味与药量已不能拘于古代用法,应以药力足到,气至有效为度。

4 整体治疗防治并重注重饮食调节精神调摄

朱师治疗慢性结肠炎重视整体治疗,认为适度的辅以心理治疗,改变饮食、运动习惯,平衡情志,科普教育,按体质、季节制定不同的预防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慢性结肠炎的复发率,建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中医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疗效。

5 验案介绍

患者曹某,2007年4月20日初诊,主诉腹痛难忍2月,通州人民医院查结肠镜提示:横、降、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表面有多个散在浅溃疡,溃疡面有白苔,肠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表面有脓苔附着。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SASP、甲硝唑、失笑散等灌肠20余日,腹痛减,粘液少,停药后,粘液腹痛又作,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腹痛逐渐加重。因口服SASP无明显疗效,目前已停服。刻诊:腹痛,大便日2次,成型,夹有黄色粘液,舌苔淡黄腻,脉细。症属:脾虚湿阻,治拟健脾清肠化湿。

生黄芪30g,红参须6g,当归10g,炒赤白芍各15g,炒白术30g,仙鹤草30g,白槿花10g,乌梅炭10g,炮姜3g,清半夏10g,陈皮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7年4月27日,自述药后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日行1次,粘液明显减少,舌稍红,苔薄黄腻,脉细,治守原意,去红参须6g,加党参15g,白及15g,炒延胡索12g,加生地榆15g。

三诊2007年5月4日服药前后腹部觉舒,大便中粘液已经明显减少,大便日行1次,舌苔薄微黄根腻,脉细,仍予健脾清肠化湿。上方入:五方草30g,凤凰衣10g,玉蝴蝶10g,茯苓20g,生甘草5g。

诊2007年511日,药后大便中粘液已少,大便时腹部有轻度不适,舌苔薄根薄黄腻,脉细,治守原意。上方加炒薏苡仁30g,煨木香6g。

患者经健脾清肠化湿中药加减治疗2月余,患者转佳,腹痛基本消失,大便中仅有少量粘液丝,2007年7月6日复诊自述稍食油腻即腹泻,舌苔薄腻,脉细,考虑仍为脾虚湿热内阻,续用前方,并佐消食之品。2007年9月28日复查结肠镜提示:与2007年4月20日肠镜对比:横、降结肠炎症已治愈,乙状结肠、直肠黏膜表面溃疡已愈,乙状结肠、直肠慢性炎。原法加减治疗至2008年4月4日,患者腹痛便溏已除,大便正常已无粘液。嘱调节饮食、劳逸适度、适寒温防外感、预防肠道过敏,预防复发。

按:朱师临床观察病证缓急,证急当先治证,缓则治其病。患者初诊腹痛系脾虚湿毒合以中寒凝滞肠道经络所致,方用仙桔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因久服激素戕害中阳,中寒腹痛,故去桔梗、秦艽之寒凉,予参芪益气扶阳,炮姜3g守中散寒止痛,佐予当归、赤白芍,理气活血止腹痛。二诊:阳气渐复,去大热之红参须,防其助生湿热,续用平和益气之黄芪加党参、炒白术健脾燥湿,扶正不留邪。因湿毒难除,故腹痛虽渐而不止。加生地榆清化肠道湿热,续用二陈汤化中焦痰湿,以治湿毒。并入炒延胡索行气止痛。患者久病滞下,津液渐耗,入白及涩肠护津。全方健脾气、护津液、清伏毒之意甚明。三诊:患者寒邪去,腹痛大减,而湿热胶结肠道,粘滞不去,一时难以廓清,急证已去,当缓图其病,朱师入达药五方草30g合生地榆、白槿花清化肠道湿热,辨病论治其本,入凤凰衣10g、玉蝴蝶10g护膜和胃,治疗肠道溃疡,入茯苓20g、生甘草5g,助参芪健脾渗湿止泻,兼调和诸药。四诊:加炒薏苡仁、煨木香燥脾湿,运脾气,此乃宗张仲景:和脏腑所得用药之法,湿去气通则脾气自健,以通为补之意。

朱师认为,本病虚实寒热错杂,加减变化须以脾胃阴阳二气之虚实盛衰为根据,此例患者初病阴盛阳衰,虽有湿热郁伏,仍当先补阳气。待阳气渐复,才能逐渐加重清肠化湿热药物以治其本,寓通与消补之中,缓缓图之,方可愈病。切忌大剂苦燥、辛热之品,戕害中焦正气,正气不存,何以祛邪。本病易因饮食不慎复发,故须治疗、预防、养护胃肠与科普教育、平衡心理相结合。整体综合治疗,才能预防复发。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2.064

:1672-2779(2013)-02-0094-03

张文娟

2012-12-21)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名医传承项目

猜你喜欢
脾虚结肠炎腹痛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特发性腹痛一例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