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读者关系视阈下的网络文学

2013-01-31 09:23程振红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传统

程振红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作者与读者关系视阈下的网络文学

程振红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网络文学在作者与读者关系上所具有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平等的主体、有效的互动、“身边的偶像”和交流日常化。这些方面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了截然不同的特征。网络文学在“关系”中,“关系”也凸显了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读者;作者;互动;日常生活;关系①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作品在创作量上,已经远远超过当代文学六十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总和;在创作模式、创作格局、网络写手的竞争激励机制、文学网站的运作模式、网络读者的阅读与消费模式等方面也日趋成熟。正如张颐武所言:“网络文学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新奇的点缀,也并不是许多人想像中的小众的新风格实验的策源地,它已经非常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公众的阅读生活,同时也在迅速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整个文学的格局,也提供了新的文化的形态”①可以说,网络文学在当代中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与传统文学不同,今天的网络文学有着独特的形态和特点,尤其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网络文学截然迥异于传统文学。从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去把握网络文学,是一个独特的角度,这也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不同之处。从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分析,为我们研究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出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等的主体

网络文学的呈现形式和“出版”载体打破了传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促成了全新的作者/读者关系。他们是“完全平等而又相互交融的主体。作者不再是文本意义的唯一创造者和拥有者,文本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定型的成品”。②

在传统文学领域,文学更多地表现为少数人的专业性行为,“作家/作者”这一词汇带有强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色彩。在某种意义上,“作家/作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是知识文化的代言人,很多传统作家都有着启蒙者的角色意识,而作为“被启蒙”的读者其诉求及表达需求往往被忽略。而在网络文学领域,作为文学生产之根基的“作者”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正如张颐武在分析新世纪文学时所指出的,“文学已经由一种社会询唤和生活反思的中心,转变为一种具体的文化类型。它不再以文化的中心的位置向社会发言,而是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部分。”③网络文学更是如此。这种改变不是自上而下的文化启蒙,亦不单纯是文学指向的大众化,它改写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一统文学的历史,真正赋予了普通大众(读者)平等参与文学的权利,为他们成为创作文学的主体提供了条件。它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更为关注反映及满足大众的心理诉求和文化需求。这种改变直接促成了网络文学中作者/读者的新型关系的确立——平等的主体。网络文学使读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被动的本文接受者变成为主动的意义赋予者。“随着网络文学的出现,读者批评就不仅是一个理论创新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因为没有文本本身的客观意义存在,没有任何外在于意识的客观事物存在,那么阅读者就是唯一的文本意义决定人。正因为如此,读者对于文本阅读的意义就不是取决于读者的理性、知识、能力、思想见解乃至文学史贮备,而只是读者的意识活动。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升。”④正是由于作者与读者的平等主体关系的建立,它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言论表达自由,进而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公共空间。

二、有效的互动

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为作者与读者进行沟通、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是网络文学重构的新型作者/读者关系的另一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变革了传统文学中作者/读者的互动形式,使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更为深入有效,也形成了网络文学艺术结构的动态性与开放性的特点。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作者/读者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伴随着网络文学创作过程的始终。传统文学作品以纸质载体出版,作为一个出版物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轻易更改,因此其在结构上是固定的,内容亦不易随意改动。这种形式也就直接决定了传统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是在出版作品面世以后。一个读者被某个作家/作者的某部作品所吸引或者激发某种情感、情绪,想要与作家取得联系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纸质书信。书信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沟通效率,而作家/作者回信参与互动并不容易。这一方面将作者/读者之间的距离得以保持,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的不足,更多的是读者单方面的倾诉与表达。相形之下,网络文学真正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有效互动。网络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互动使其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文学,网络的共时性使得作者与读者同时在线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交流有多种方式,如在文学网站上在某部网络文学作品板块下对作品进行评论与反馈,读者可采取打赏、献花、月票、收藏、推荐等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反馈。一些文学网站如起点中文网还专门设立了“起点个人中心”,作为网络文学作者的个人园地,集中展示其个人信息、写作动态等等。还可以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等新媒介进行实时沟通,具有同步、迅捷和高效的特点,它使得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之间随时随地的互动成为可能,完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也就从根本上截然不同于传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方式。

其二,网络文学中读者通过与作者互动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安排。如前所述,传统文学中作者/读者的二分法是真实而有效的,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再写作(阅读)不能交合为实在的互生性文本。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是在作品创作完成得以纸质出版之后,读者阅读作品时,作品已经成形。它独立于读者,纵然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以其自己的方式复活它、重构它,但这归根结底是读者的内心活动或个人行为,不可能真实地介入到作品原初生成过程,自然也不可能是真实地改写作品的结构及具体内容。而网络文学则大不相同,许多网络作者非常重视读者的反馈和意见,因而读者的评论对作者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影响。有的读者甚至会提出与作者不同的写作思路,对作者的行文方向提出抗议,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作者的写作,作者因读者意见而改变写作思路的并不鲜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参与了写作。换言之,在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有时候是模糊的。作者通过网络关注读者的评论和态度,作者同时是读者;读者通过网络参与作者的写作,影响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身份的互换与深度互动中,“作者通过读者的反馈也可以对作品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⑤

其三,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使读者兼具了“批评家”的角色。读者在文学网站上对某部网络文学作品的评论,尽管有很多属于感性而简单的“好评”或者“差评”,单一的叫好或者叫骂,也有一些纯属于“灌水”,或者“无厘头”搞怪,但依然能从中发现另一些读者的真知灼见。尽管并非专业的评论家或者“学院派”,这部分读者往往有着敏锐的直觉和洞察。由于他们只是作为读者身份来对作品进行点评,他们的人生经验和他们对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为他们的评论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评论往往也一语中的。或许他们的评论不够专业,没有专门的理论利器可以拿来对某个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但正是这种“不专业”使得他们对网络文学作品有鲜活的感性认识和把握,而一些“资深读者”的“切身体会”往往是专业的评论者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学读者的文学评论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与传统文学批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时间上滞后于作品,是在作品成型发表之后进行的批评,属于“事后诸葛亮”,而前者直接参与和影响网络文学作品的写作和形成过程,具有干预作用。

三、“身边的偶像”

如前文所述,正因为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平等和可以实现的多形式互动,打破了传统文学机制中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分明界限,重新确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网络文学读者而言,网络文学作者是“身边的偶像”。一方面,由于网络门槛低,网络写手众多,无论是“自娱自乐”或“自说自话”的“无意插柳”型,还是“传道言志”或“寻求发展”的“有心栽花”型,通过网络写作,他们或多或少地赢得了网络读者的关注。对于那些拥趸众多且读者群体相对稳定的网络作者来说,读者就是他们的粉丝。以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写作为例,比如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猫腻、沧月等等这些网络作家,他们都拥有大量的“粉丝”。他们在网络写作中崛起,网络使他们迅速成名。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促成了由业余爱好者、业余写手向专业网络写手/作者的转型。成名后的网络文学作者是文学网站点击率的保障。读者的期待和他们自我的成就动机构成双重动力,促进他们不断更新作品,保持写作状态。这些职业网络写手/作者需要定期更新作品,“挖坑”和“弃坑”的行为一般是不被读者接受的。网络读者持续“追更”和“催更”既是网络写手的压力,也是他们创作、更新的动力。网络文学读者对作品的喜欢导致对其作者的喜爱和追捧,将网络文学作者“偶像化”,而这种“偶像”又并不是高不可攀,并非遥不可及。他们与读者同在网络上,他们的写作动态以及对读者意见的反馈等信息读者随时可以看到。一些网络文学作者更是通过QQ(QQ群)、微博(微群)、微信(微信群)与自己的“粉丝”/读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群主”或“群”核心人物的网络作者与读者们同在一个“群”,这无疑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两者更为亲近。于是,网络文学作者走进了读者的生活,成为其“身边的偶像”。

四、交流日常化

网络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中介,是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关系得以建立的起点。同时,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读者由喜爱作品到喜爱作者,与作者由不熟悉到熟悉,有一个转变过程。网络文学读者与作者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不断超越作品范围,进入生活领域的过程。⑥换言之,在网络文学读者与作者的交往过程中,网络文学作品充当了媒介,它将网络文学作者介绍给读者。可以说,网络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形象代言”,它吸引着读者向作者靠拢。在作品之外,通过一些网络媒体如QQ群、微信群、微群等沟通方式和渠道,进一步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共时性互动。“这里有真实的人际关系,有真实的立场和不同立场之间的冲突和互补,有绝非虚幻的个人友谊,更有与网外社会关系纠缠在一起的社会交往”⑦而网络作者个人的微博、微信以及QQ空间、博客等等则充当了其个人的展示平台。除了对其作品的宣传介绍之外,一些网络文学作者甚至在其个人的网络平台上发布其品尝美食、逛街以及旅游的照片,“有图有真相”,其日常生活也全方位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网络文学作者在网络上向读者敞开了其私人生活空间。读者一方面参与见证和分享了作者的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和互动,直接推动了作者/读者关系走向日常化。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作者与读者关系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平等的主体、有效的互动、“身边的偶像”和交流日常化,都是这两者差异的体现。从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去把握网络文学,是一个独特的角度,从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的变化。正是在作者与读者关系上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了截然不同的特征。也就是说,在作者与读者关系上的不同表明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在“关系”中,“关系”也凸显了网络文学。

注释

①张颐武:《当下文学的转变与精神发展——以“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的崛起为中心》,《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第18页.

②杨玲:《网络文学:一个新文学场的确立》,《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30页.

③张颐武:《回首十年:“新世纪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第18页.

④陈远:《论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220页.

⑤郑宗荣:《论网络文学的互动性》,《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2页.

⑥这里可以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加以说明。2005年10月6日,笔者偶然在搜狐旗下的chinaren社区发现一篇原创连载帖子《长江边,我们不牵手》,它是ID为“紫叶儿2003”的作者写的与一位网友的情感经历和在武汉三天旅游的所见所感,以记叙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回忆。那时作者刚开始写帖子不久,每次更新一章。由于作者感情真实细腻,文笔优美,其真实故事在作者笔下很吸引人,于是跟帖的读者开始逐渐变多,由一两个忠实读者很快发展到一二十个,疯狂顶贴。有热心网友专门建立了名叫“长江之家”的QQ群,便于读者们交流读贴体会。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帖子所吸引,回帖的人越来越多,帖子的楼层也越来越高,忠实的“粉丝”们开始疯狂地“盖楼”,而作者在“粉丝”们的热情鼓舞下加快更新速度。同时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长江之家”,聊得热火朝天。作者最后也加入了QQ群,参与聊天。“粉丝”们和作者因为帖子而熟悉,很多“粉丝”后来都成为作者的QQ好友。在帖子已经完结之后,“粉丝”们依然疯狂“盖楼”,也仍然源源不断地有新的读者加入,最后总共“盖”下了10多万“楼层”的“高楼”,创造了chinaren社区的奇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如果不是第一个忠实读者一直坚定地跟帖鼓励,她也许不一定会把帖子写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读者对网络作者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能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命运(是否继续写、是否写完,以及如何写)。同时,读者与作者的深度互动使他们相互之间成为生活中的朋友,交流的范围远远不限于作品本身,这种作者与读者的亲近关系是传统文学作家与读者之间所不具备的。如今chinaren社区在网络上已不复存在,但百度一下搜索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网站所转载的帖子《长江边,我们不牵手》.

⑦王晓华:《网络文学是什么?》,《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第109页.

I206

A

1004-7077(2013)06-0020-04

2013-10-26

本文是温儒敏教授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的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2&ZD168)。

程振红(1979-),男,湖北仙桃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张伯存]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文学传统
我们需要文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