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

2013-01-31 09:23贾雯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休克汉语

贾雯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浅谈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

贾雯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20世纪70年代由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所谓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此,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所构成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本文重在阐释该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自己对该理论的见解,并由此谈谈文化适应模式中心理距离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局限性。

文化适应模式;心理距离;启示;局限性①

文化适应模式中的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的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而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二者之间,社会距离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在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不能够判断是大还是小时,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

一、文化适应模式心理距离的主要内容

心理距离主要由“语言休克”,“文化休克”,“学习动机”,“语言疆界渗透性”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

“语言休克”是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1](P159)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因为汉语自身的特点,比如有声调,方块汉字,语言缺乏形态变化等,可能在学习之初就已经失去了学习汉语的信心。有的留学生会觉得汉语的发音很难,不愿意开口说汉语,怕被别人嘲笑;有的留学生觉得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说话时怕说错,怕别人不能理解因而不愿意开口。这些都属于“语言休克”,如果这样的畏难情绪很高的话,那么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文化休克”是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1](P159)是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

Schumann认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进入到陌生的语言环境后,除了“语言休克”以外,必然会产生文化休克,而且学习者会分散精力去调整自己。[1](P159)这里存在一个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适应程度的问题,有的留学生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愿意接受这样的文化,而有的学习者可能觉得这里的文化与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接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也就失去了利用有利的语言环境,使得自己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减少,阻碍目的语水平的提高。因而,在学习目的语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适应的留学生会比不适应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留学生学得更轻松也更容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从一个民族的语言结构中,我们往往能推断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要减轻或缩短学习者的“文化休克”,我们就要把目的语的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

首先,其目的在于消除外语学习中影响理解和使用的文化障碍。外语教学以讲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为主,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碍于理解和交际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影响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多半是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所以在这一层次的导入过程中要求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其重点是导入有关词汇的文化因素和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是较系统的文化导入,它是有组织的,相对成系统的而不是随意的。具体做法是:①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归纳出一个能涵盖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化框架。②根据一册课文的内容,归纳出一个能涵盖全书有关内容的文化框架,在授课时有计划地在课前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或在课后讲解。

最后,是介绍更广泛的文化内容。这一层次的文化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从价值观念上看,西方人在交际中,善直抒己见,中国人则爱迁回环绕,让对方意会自己的意思,西方人对此常感如坠云雾,百思不得其解。从思维方式上看,英文呈现为“亚里斯多德的线条式;而东方人的语篇思维模式则是“迁回式”,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金字塔式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葡萄式的。如果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而对交际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了解,写出的文章就会被认为是松散,无逻辑性。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1](P159)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目的的一种强烈愿望,包括目的、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行动四个方面。

学习动机主要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所谓融合型动机是指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合到第二语言社团中成为其中一员。工具型动机是指把第二语言用作工具的实际目的,如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等。[2](P219)一般认为融合型动机更为强烈,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越大。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存在抵触心理,如在二战时作为别国的殖民地的国家,其国民不得不学习那门外语,痛失家园的心情会让他们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学习动机就会很低,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相比之下融合型动机更加主动,工具型动机则较为被动。

“语言疆界渗透性”是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1](P160)

要消除语言疆界,形成开放态度,开放度越大,渗透性越高,语言输入量越大,二语习得提高的空间越大。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渗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文化适应模式中心理距离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目的语,鼓励学生开口,不要对使用目的语产生恐惧,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帮助学生克服“语言休克”。

其次,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把中国文化和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的本族文化从词汇、语法、语用等项目加以对比,指出其中的差别。如英语中表示性感美女可以用一个词组"cheese cake"来表示,"beef cake"则用来表示有吸引力的男人,汉语中的“奶酪、蛋糕、牛肉“没有这种用法。[3]英语中可用形容词"hot"来形容美女,而汉语的“热”却没有这种用法。汉语的语法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例如,“我的爸爸”和“我和爸爸”表示就是不同的组合关系,而英语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语用中也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常见的例子比如汉语和英语打招呼的方式不同,称赞和批评、自谦和自尊、邀约和应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

再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把文化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介绍给二语习得者。例如,当语言教学内容涉及端午节的时候,就可以顺便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庆祝方法和习俗。这样可以引起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传统中国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的起源和庆祝的习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幻灯片、电影等材料来展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甚至冲突的事件,然后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电影《刮痧》,电影反映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在影片中,刮痧本作为中国传统的简易治疗方法到了美国却成了虐待儿童的行为,方大同和简宁在美国甚至找不到一个“专家”来清楚解释刮痧。教师在观看完电影之后可以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和他们分享观后感。这样的方式比单纯地开设文化理论课要有趣得多。帮助学生以开放的态度来消除语言疆界,增强目的语的渗透性。

三、文化适应模式的局限

文化适应模式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是必要的。要习得一门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也确实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但是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特别是又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和心理的结合,则未必全面。

文化适应并不意味着对异文化的全盘接受和赞同,可以包括一部分虽不能接受但能予以理解的文化内容,更不等于被异文化的完全同化。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的供人学习的第二语言,各民族互相学习第二语言的情况错综复杂,一定要把社会结合、同化作为习得第二语言最理想的环境和条件,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实上,有很多不但成为目的语社会的一员而且在目的语社会生活了一辈子的移民,却始终处于洋泾浜的状态,讲不出很地道的目的语。

文化适应的过程并没有、实际上也不能解释第二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和运用过程。

四、结语

通过对“文化适应模式”中心理距离进行评析发现,心理距离主要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而这种心理距离深深地影响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

综上所述,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突破性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和洋泾浜化现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作出了解释,对习得理论的丰富和深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运用和借鉴该模式理论时,不但要考虑到第二语言习得所应遵循的共同规律,还要考虑不同于自然语言习得环境的课堂学习环境;不但要考虑社会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还要考虑心理因素的作用,帮助学习者尽早克服语言和文化休克,建立适当的学习动机,增强语言疆界的渗透性,从而缩短与目的语及其社团的社会心理距离,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0.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H195

A

1004-7077(2013)06-0098-03

2013-10-29

贾雯(1988- ),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吕艳]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休克汉语
学汉语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