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与策略研究

2013-02-01 02:30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残疾动机

潘 峰

(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我国高校的迅速扩招,残疾大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比例迅速提高,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身体状况造成了他们特殊的身份和位置,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治疗他们残疾的身体,但是目前多数残疾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要和态度意识等方面缺乏全面的了解,只有在了解他们体育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他们身体状况的发展[1]。本文试图通过对山东省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体育需求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找到制约残疾大学生体育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于我国残疾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培养有所裨益。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医学院校残疾大学生体育需求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选取泰山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潍坊医学院以及青岛医学院的100名残疾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与残疾人体育相关书籍和期刊资料,比如特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残疾人体育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特殊体育概论、社会心理学等专业书籍,同时还查阅了中国核心期刊网、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及维普期刊网等的大量的有关残疾人体育的相关期刊和学位论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在查阅相关社会调查问卷和参考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向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走访,听取了他们许多有益见解,设计了残疾大学生体育需求方面的调查问卷。问卷经过检验,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根据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运用了Excel 2003、SPSS 17.0相关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残疾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状况。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多数是从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对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意愿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相辅相成[2]。

通过调查得知,残疾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乐观,在调查的92名学生中,非常喜欢的有69人,占到了总数的75%,喜欢的16人,占到了17.39%,仅有7.6%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表现冷淡。这说明目前山东省医学院校多数残疾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这也侧面说明,残疾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缺陷而产生抵触,多数学生表现良好。

(二)残疾大学生的健身意识。

1.残疾大学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知状况。体育健身意识是由体育的情感状态、认知状态和意志状态构成的,体育动机随着体育意识的强弱而变化。残疾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影响着他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锻炼效果[3]。

从调查结果得出,84.78%的残疾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重要和较重要的,仅有15.2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所谓和不重要,由此可见,残疾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的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这种原因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残疾大学生多数具有顽强的意志,学校又有一些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政策,使这部分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通过体育锻炼和学生交往,实现自我价值。

2.残疾大学生对科学健身方法的认知状况。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对于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拥有较好的体育锻炼认知并不代表能够较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锻炼意识,对残疾大学生来讲,科学的健身方法尤为重要。

调查得知,残疾大学生中仅有不到40%的人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科学的健身方法,有50%多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医学院校中多数残疾学生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这不利于残疾学生自我身心素质的锻炼,这一方面必须加强科学引导,大力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促使残疾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获取更多的运动愉快感,从而产生有益的心理效应,促进残疾学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3.残疾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现状。动机是任何行为发生的内趋动力,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动倾向,对人的行为有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作用,残疾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动机是他们能否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4]。

通过对残疾大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调查,得知,残疾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的动机呈多样性,其中在调节情绪方面涉及最多,共有20名学生认可,占调查学生的33.70%;可以看出,残疾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与普通大学生体育健身动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把调解情绪放在的第一位,这可能由于多数残疾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压抑,心理上需要调节,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他们顽强的意志,通过体育锻炼和学生交往,实现自我价值。排在第二位是增强体质,占21.74%;其他依次为娱乐、社会交往、健美减肥、提高技术。没有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这可能是由于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对于残疾大学生而言体育是免修学科有关[5]。

4.残疾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需求状况。体育锻炼的时间对锻炼效果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实地调查得知,残疾大学生中有40.22%希望自己的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有34.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另外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锻炼时间不能固定。可以看出,多数残疾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参与时间。

体育锻炼的频度也是体育人口判定的主要标准之一,充足的活动频度是保障良好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调查得知,仅有29.35%的残疾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每周锻炼3次或3次以上,希望天天锻炼的学生也只有18.48%,选择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占35.87%,每月1-2次的占到了10.87%,也有的学生希望自己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多数残疾学生的体育锻炼频度不足,这说明残疾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应加强引导,增强他们对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6]。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山东省医学院校多数残疾学生对体育课表现积极,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残疾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态度上并没用因为自我缺陷而产生抵触,多数学生表现良好。

2.山东省医学院校多数残疾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程度较好,一定程度上已经树立了较好的体育锻炼健身意识,但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甚少,对于科学体育健身方法的认知程度较差。

3.山东省医学院校多数残疾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动机需求把调解情绪、增强体质和娱乐放在了前几位;体育锻炼的形式以自己单独锻炼为主,其次是和学生一起锻炼;多数残疾学生对于锻炼频度与锻炼效果的认识不够明确。

(二)建议。

1.针对残疾大学生对体育课比较喜欢的前提下,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残疾大学生体育健身的意识。

2.残疾大学生在实际锻炼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对健身方法的了解较少,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他们多传授健身方法和健身的途径,促使残疾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促进健身的效率和效果。

3.对残疾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适当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在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度上应当进行科学的指导,争取达到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使体育锻炼起到应有的效果。

[1]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

[2]朱建伟.论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14.

[3]刘绍曾.残疾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12.

[4]齐立斌.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46-148.

[5]陈再勇.宁波市在校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4):67-69.

[6]苏文涛.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77-80.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残疾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动机不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