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

2013-02-01 08:58何三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何三华

【摘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综合性较强,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文章根据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改和探索,从中找出适应当前就业需要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前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广教学改革。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大知识体系,与《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改和探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效。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为导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本课程的四大知识体系虽有独立性,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根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讲授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将常用的机械和常用零件的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加强有关零件的结构设计、维修、安装、调试等内容的讲解,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补充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例如在介绍轴系类零件时增加拆装减速器的实验,这样学生就会对本部分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如V带的型号、滚动轴承代号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介绍液压气压传动的有关内容时,重点介绍液压元件作用、安装和维护及基本回路的作用、检修和故障诊断等内容。

通过对知识内容的重新组合,实行了整体优化,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体现了实用够用的原则。

二、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关键。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教具、模型等增加感性认识。

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来说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再如通过演示联轴器和离合器的运动情况很容易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改变曲柄长度或遮板位置让学生观察棘轮运动情况的变化,使学生很容易总结改变棘轮转角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工具演示有关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从电动自行与自行车,电子表与机械表,电动缝纫机与缝纫机的比较引出机器与机构的区别联系;从螺旋千斤顶、千分尺、机床的进给机构引出螺旋传动;从学生熟悉的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等入手,来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结合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的变速装置,介绍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及轮系的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摸得着看得见。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

随着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利用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把有关内容做成课件,在计算机上边演示边讲解:有些图表无法在黑板上画,可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加深对各种机构运动过程及运动规律的理解。如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摆动导杆机构)、工作台的进给机构(齿轮传动)、曲柄摇杆机构、棘轮机构和螺旋传动机构,车床的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及进给机构等。这样一方面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一些自己所学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更广阔的了解,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要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中一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可鼓励学生自学。例如,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制成学案发给学生,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找出问题的出处,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再如棘轮和槽轮机构的运动规律及特点,可让学生通过自己一边演示,一边观察,自己总结它们的运动规律及运动特点。

3、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形式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和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如利用多媒体呈现新知识或模拟机器或机构的动态过程;利用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呈现图片;利用模型呈现机构的运动过程;利用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如此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三、加强实践环节,接轨工作岗位

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而这种环节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所以在技能教学上,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车间,做好每次实习实训的操作训练。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那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对所学内容就不会觉得抽象,加深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现场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改革评价体系,优化考核制度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本身对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不是很高,所以对学生的考核方法就不能像普高一样以理论考核为主,而应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情况。考核应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际、笔试与口试、平时与集中相互结合的考核方法,并增加创新开拓思维能力的考核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同时,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进而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机械基础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基于FLASH的《机械基础》课件设计与制作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