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39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3-02-02 02:08陈井丽郭历琛宋玉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8期
关键词:腺肌症肌层栓塞

陈井丽 郭历琛 宋玉花

子宫腺肌症又称为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本病多发于40~50岁经产妇[1],一直以来,子宫腺肌症的治疗较为困难。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院妇科与介入科合作,对39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0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39例,年龄35~50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加重痛经、月经过多。所有患者均有药物治疗2~8年疗效不佳或无效病史,且不愿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均入院后查血常规和CA125、子宫、附件彩超,完善常规术前检查,避开月经期进行。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安定10 mg,消毒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5F-猪尾导管行髂总动脉造影,观察双侧子宫动脉开口、走形及血供情况。在透视下借助泥鳅导丝将单弯导管插至左侧子宫动脉主干远端,栓塞剂使用栓塞微粒,微粒直径100~300 um、300~500 um,与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相混合,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栓塞剂入子宫动脉,当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变慢或有血管铸型时再以明胶海绵碎粒(1 mm×1 mm×1 mm)进行子宫动脉主干栓塞,复查造影显示子宫动脉血流停滞,左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然后同样方式进行右侧子宫动脉行的栓塞治疗。再进行髂内动脉造影证实子宫动脉血流阻断,术毕。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穿刺部位的下肢制动24 h,并给予止痛、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1.3 临床评价方法

1.3.1 疼痛评估标准 采用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法)[2],采用10 分制,0 分为无痛,1 分疼痛最轻,依次类推,10分疼痛最严重。

1.3.2 月经改善的评估标准,包括月经周期和月经量,其中经量=术后所使用卫生巾数/术前所使用卫生巾数。

2 结果

39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全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为30~60 min,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31例术后3个月疼痛完全消失,占79.5%;8例术后6个月内疼痛程度由5~6分降至1~2分,占20.5%;所有患者月经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因月经量过多导致严重贫血者,术后1年月经量可减少至术前的35.3%~69.9%,平均减少52.1%;子宫体积及病灶体积呈进行性缩小,平均缩小51.6%;其中1例术后因人工流产复发。

3 讨论

子宫腺肌症是由子宫内膜的腺体和基质异位生长于子宫肌层使子宫体积弥漫性增大的一种良性病变。异位的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出血、机化,导致临床的一系列症状与体征[3]。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损伤、高雌激素血症、病毒感染等有关[4]。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呈进行性加重,月经过多或继发贫血、子宫增大和不孕症。以往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药物治疗不能消除病灶,效果欠佳,手术方式只能选择子宫切除,不易被患者接受疗。随着介入放射学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将子宫动脉栓塞术应用于子宫腺肌症的治疗,并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子宫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已有20余年历史,子宫动脉栓塞术最早用于治疗产后出血,之后其逐渐被应用于子宫腺肌症的治疗,国内最早报道于2000年[5]。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机制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子宫的血流供应,由于正常的子宫肌层有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较强,但异位的子宫内膜及病灶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较差,栓塞后子宫内膜及病灶呈缺血、缺氧性改变,进而急性坏死吸收,同时增生的细胞、结缔组织液发生坏死溶解吸收,肌层病灶缩小甚至消失,子宫体积明显缩小[6],且目前列腺素刺激子宫收缩的物质分泌减少,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适应证[7]: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经超声、CT、MRI等临床诊断明确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良反应大,无法继续进行药物治疗者;有手术顾忌或拒绝手术,要求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者;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粘连,估计手术困难者;体质弱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妇产科的应用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手术和药物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状况,避免了药物不良反应,也避免了创伤较大的手术,克服了切除子宫导致的丧失生育能力和心理负担,为该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显著,易于接受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1] Ferencezy A Pathophysiogy of adenomyosis.Hum Reprod Update,1998,4:312-322.

[2] 王宁华.疼痛定量评定的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38-2739.

[3] 王一平,申东峰.子宫腺肌病的介入治疗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9(20):146-147.

[4]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7-378.

[5] 刘萍,陈春林,吕军,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2):737-738.

[6] Kitamura Y,Allison SJ,J ha RC,et al.MRI of adenomyosis:changes with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AJR Am J Roentgenol,2006,186(7):855-864.

[7] 王毅堂,徐惟,吴珂,等.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当代医学一中国介入放射学专题,2009,15(11):154-157.

猜你喜欢
腺肌症肌层栓塞
子宫腺肌症全子宫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探究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静脉超声造影对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超声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的鉴别作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