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2013-02-02 10:17刘经耀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5期
关键词:发绀肺心病胸痛

刘经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肺气肿、支气管炎,以及其他慢性肺胸疾病,或者肺血管病所引起的心脏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者右心功能不全。很多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严重,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常发展迅速,部分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因为发作前临床症状不典型,存在诊断困难,临床中常造成误诊、漏诊[1],而很多患者则因为救治不及时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预后较差。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8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8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中老年患者,男51例,女31例,年龄49~86岁,平均(72.0±2.5)岁。本组82例患者慢性肺心病的基础病变为间质性肺炎3例,支气管哮喘13例,支气管扩张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52例,肺尘埃沉着症2例,病史8~17年,平均11年。82例患者的诊断符合1980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以及1979年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伴有高血压者32例,高脂血症者13例,糖尿病者11例。将8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年龄分为两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年龄<60岁者纳入中年组,35例;年龄≥60岁者纳入老年组,47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以及梗死部位。中年组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9~59岁,平均(52.5±3.0)岁;基础疾病:间质性肺炎1例,支气管哮喘5例,支气管扩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4例,肺尘埃沉着症1例,平均病史9年;临床表现:心悸4例,胸痛13例,咳嗽气促7例,呼吸困难3例,发绀8例;心肌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6例,前间壁10例,下壁9例。老年组患者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60~86岁,平均(77.0±3.5)岁;基础疾病:间质性肺炎2例,支气管哮喘8例,支气管扩张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8例,肺尘埃沉着症1例,平均病史13年;临床表现:心悸6例,胸痛9例,咳嗽气促9例,呼吸困难6例,发绀17例。心肌梗死部位:广泛前壁21例,前间壁14例,下壁1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止痛、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扩冠、营养心肌、控制心力衰竭以及抗凝等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方面老年组长于中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类型基本相同,中年组发生胸痛患者为13例,占37.14%,而老年组发生率则仅为19.15%(9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发绀人数为8例,占22.86%,老年组发绀人数为17例,占4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 中年组患者好转出院32例、死亡3例,治疗成功率为91.43%,死亡率为8.57%;老年组患者好转出院39例、死亡8例,治疗成功率为82.98%,死亡率为17.02%。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可因肺动脉压力增高,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部分患者伴右心功能衰竭[2]。此外,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可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从而使患者因缺氧而继发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也随之增加[3],此时患者极易发生心肌梗死。有报道显示,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1.25%~1.56%[4]。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如不能及时予以救治,预后较差,因此及早、正确诊断该疾病能够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和机会,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对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诱发因素、临床症状及特点准确掌握,以便临床中在遇到此类患者时能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本研究对8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其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组别划分,对比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的差异。临床资料对比结果显示,年龄低于60岁的中年组患者与高于60岁的老年组相比较,在性别分布、基础疾病以及心肌梗死部位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在众多临床表现中,大部分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胸痛患者中年组(37.14%)明显高于老年组(19.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绀患者中年组(22.86%)低于老年组(4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这一结果,中年组患者胸痛发生率较老年组高,可能与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而使机体各项功能减退,痛阈相对降低有关;此外,也可能与呼吸困难、心律失常造成掩盖胸痛症状相关[5]。发绀是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老年组表现为发绀症状的患者多于中年组,推测与病程长,患者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有关。在后续的治疗中,中年组患者死亡率低于老年组,提示中年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老年组,这说明对于机体各项功能均已逐步减退的老年患者而言,在存在肺功能障碍的同时心肺代偿能力也较差,与其他年龄段患者采取同等的治疗措施和手段也往往难以纠正心肌的损害,恢复心肌功能。因此,对老年患者更应提高警惕,加强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工作,将对机体的损伤减至最小。对于慢性肺心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及早配合辅助检查,以期对合并心肌梗死的患者予以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从而降低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期临床表现以及病情进展,通过预防的功效弥补治疗的不足,努力提高其生存率,改善预后。

[1]洪杰,刘鲁滨,徐丽.无痛性心肌梗死37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19(2):117-118.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1-72.

[3]赵大力.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2008,16(17):801-802.

[4]吴国林,孙存霞.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5):59.

[5]黄筱文.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96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081-1082.

猜你喜欢
发绀肺心病胸痛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父母焦虑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相关性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多次体肺分流术的体会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大蓝环章鱼
猪皮肤发绀的原因分析
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