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2013-02-02 11:15鲁玲玲杨丽娟李方航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4期
关键词:家属病情护士

鲁玲玲 杨丽娟 李方航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对院前急救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意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急迫性、技术性与法律性。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急救护理的对象通常具有多病种、多学科、病情变化快、工作环境差等特点,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隐患,利用有限资料在短时间内做出临床决策,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全面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 院前急救护理的特点

1.1 病情急及突发性 院前医护人员在急救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时间紧迫、病情紧急等情况[1]。而院前急救对象多为人们预料之外或始料不及的突发性、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中出现的伤员或患者;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抢救而突发产生的护理风险更加难以预测识别,护理风险随时可能突然发生,甚至措手不及、难以防范。

1.2 病种涉及多学科 院前急救的患者涉及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发生重大事故进行现场救护时,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2],这是院前急救十分重要的特点,要求救护人员掌握全科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自然地应对各种急诊患者。

1.3 急救环境不稳定 院前急救现场复杂多变,伤员多在家里、公共场所、路边、工地等事故现场,现场环境往往光线暗淡、空间较小或是人群拥杂的马路上,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后车辆震动和马达噪声等原因,都会使护理工作执行起来难度加大,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急救技能和熟练的技术水平。

1.4 感染几率高 院前急救的对象大多数是突发事件,往往病员量大、病情复杂、危重[3],在急救中往往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常常会因为采取紧急措施而忽视无菌操作,继发性感染等问题,一些侵袭性操作,破坏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伤口感染,但因条件有限无法彻底清创。而作为转运主要工具的救护车空间小,每天接送不同病种患者易被患者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污染,加之出诊任务繁重,难以对救护车进行完全、彻底消毒处理,也易致患者感染[4]。

2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

2.1 接警时常见的风险 值班护士接听电话不及时、不详细或者服务态度差,如语调生硬、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地址、伤病员数量等;对现场没有进行确切的评估;地方方言不熟悉难听懂;

2.2 现场急救护理风险 仪器储备电能不足;急救车上药品、物品配备有限;护士责任心不强,交接班时未认真检查;部分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应急配合能力差,易引发延误抢救时机的护理缺陷;现场环境恶劣,暴露患者不充分,评估不全面,救护措施不当;在现场急救时,静脉穿刺难度大,护士精神紧张、动作慌乱、导致穿刺失败,引起患者家属不满;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沟通,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患方对抢救预后毫无心里准备,一旦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将引发医患纠纷。

2.3 转运途中的护理风险 ①转运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5]:如道路颠簸,对患者未做妥善固定,或由于意外情况紧急刹车制动等从而医源性的导致患者意外受伤或加重损伤;②脊柱外伤患者搬运或固定不当,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和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引起患者病情变化[6],增加了患者疾病危险性的风险;③部分院前急救人员及家属有转运越快越好概念,未经初步现场救治,病情未相对缓解,仓促转运,致疾病恶化[7];

2.4 护理文件书写的风险 ①记录时间与治疗时间不一致。院前急救患者的急救治疗护理在现场和转运途中进行,护士忙于完成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急救护理记录;②家属知情记录不全。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病情急、危、重,护士易忽视告知家属病情以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患者出现意外导致家属误解;③护理文件记录不详细,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记录不详细,未及时记录所用抢救药物,未测量体温等。

2.5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理工作处于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对临床潜在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缺乏法律知识,不了解护患间存在的法律责任。

3 院前急救护理的规范化管理及防范措施

3.1 加快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院前急救系统是集医疗性、社会性相统一的紧密救助体系,是防范院前急救风险的物质保障。加强急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急救站,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以保证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加强管理,规范院前急救市场。

3.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①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的继续学习,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②急救操作技能:加强急救操作技术的培训及考核,提高急救操作技能;加强抢救设备使用及保养的培训考核,熟练使用各种车载抢救设备及仪器。③重视护患交流:强化护理过程中的服务意识,重视护患交流,文明用语,把护患交流作为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治疗性沟通,治疗操作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操作时主动与患者交流,使用通俗语言,给患者适时关怀和鼓励,通过护士良好的态度、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④落实告知签字制度:院前急救相对于院内抢救而言具有以下特点:情况更为紧急,现场抢救条件差,缺乏客观资料,患者和家属缺乏思想准备,救护人员体力消耗大等。故对医护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除肯有娴熟的急救技术外,还要对病情作为科学评估,最后作出是就地抢救或转运到附近医院或是上级医院的决定,对不能搬运的患者要向家属交待患者的病情和搬运过程中的危险,待家属签字同意之后才可以转运[8]。

3.3 建立通讯调度员管理制度 固定人员24 h轮流值班,急救电话做到专线专用,随时检查网络情况,保持急救电话24 h通畅;熟悉掌握全市的地形、交通路线及区域标志性建筑,为行车提供最佳路线;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当班的医、护、驾人员情况及车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迅速准确调度;规范文明用语,回答问题措施严谨,认真询问呼救信息,做好记录;接听重大突发事件电话后及时上报,以便迅速组织后备急救力量。

3.4 规范院前急救护理文件书写 护理记录是临床实际工作的总结,也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有力证据,要做好随车记录。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新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同时加强相关值班人员的沟通,注意各项记录的同步性。完善患者转院后各项工作,做到无缝交接。

3.5 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随机性强、任务重及环境差等特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护士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医院在完善院前急救护理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出诊护士的业务熟练程度来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同时对排班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对以往工作负荷大的三班制,增加一组以缓解其工作压力,使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现状得到改善,以此提高急救效率。

3.6 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隐患有效手段,因此,护士要有针对性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每们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记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面对特殊急救现场和某些特殊救护对象,护士要有快速应变能力,做好自我保护。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病情危重时向家属说明并落实知情签字制度。

4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高、责任大,通过对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防范,是保证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不仅能从根本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与医院间的纠纷。除此以外,在完善的过程中,医院管理人员还应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将其落实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1]叶静.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护理与康复,2010,09(12):1029-1031.

[2]李秀英.浅谈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护理研究,2007,21(7):634-635.

[3]何秀凤.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研究,2005,19(6):545-546.

[4]于小杰.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医学信息,2011,24(12):591-592.

[5]李燕.院前急救中长途转运患者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6):2042.

[6]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224.

[7]沈莉.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7):54-55.

[8]张凤玲.急救护理安全与防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3):1509.

猜你喜欢
家属病情护士
最美护士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