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葡萄提梁”壶的造型艺术

2013-02-15 00:06范永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9期
关键词:葡萄藤壶盖宜兴

范永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的型制随着茶文化和饮茶方式的变化而发展,造型多彩多姿的紫砂壶,百花齐放,形成了具有特点壶式的艺术风格。其中,紫砂茶壶的把手又有几种巧妙的形式,除了端把式、横把式,还有提梁式,每一种把式造型都十分丰富,蕴涵艺术性,造型精巧绝妙,它们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创造演变而形成的。

就拿提梁来说,式样巧妙,虚实结合,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款式。它是为了便于握持而设置,适宜大壶。“高悬之提手谓之梁”,就是提梁壶了。这种提梁型制的把手不像通常的壶那样安在壶身一侧,而是打破这种形式,自壶肩部分凌空而起,使整个壶体显得气势高昂,在琳琅满目的紫砂作品中,提梁壶以优雅的造型和多变的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提梁的创新多变,也会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高矮、粗细、规整和曲变的造型,半提梁,银、铜、藤材质的提梁,还有取花货造型艺术等等制作的提梁款式。本文所要讲的就是花货造型的提梁款式。

花货造型的提梁,多取自然植物的梅、竹等等一系列枝干造型,塑以高高架起的提梁形式,或蜷曲,或交叉,或变化,或作三叉造型,或为悬架两肩的造型,或方或圆,不拘一相,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做的提梁壶烹茶,也就有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实在赏心悦目。

本文的《葡萄提梁》壶中,依据造型的取材和创作,笔者来谈谈其中的逸趣。其浑厚圆润的壶身,把葡萄的原生态结构、形状运用到紫砂中来,唯美的视觉效果,提钮的巧妙样式,自成一番趣味。因壶身饱满,上丰下敛,肩腹饱满。光素的外表,光润可鉴,轮廓线一顺到底。肩部平坦走势圆润,颈部细而宽于壶底,壶口与壶盖,周转合度严密,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与壶的提梁、壶钮一样都取葡萄藤枝干,壶嘴一弯,节疤立显,葡萄藤枝的棱线凹凸分明。壶盖与壶身的圆而饱满相对应的,取半圆形,凸起,盖上壶钮取弯曲的藤枝,呈如意形,壶盖上葡萄细藤和颗颗精巧的葡萄串,贴塑于壶身上,精雕细刻,造型很是惹人喜爱。

取葡萄为造型塑于紫砂壶中,自古有之,葡萄也是文人画家们吟咏歌颂的对象。葡萄是常见的传统吉祥图案的存在,据古生物学家考证,距今六百五十多万年前就有了。汉代由西域传入到中原,在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是表示五谷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谷丰登的寓意。葡萄一籽便长出许多葡萄,果色艳丽、形之小巧却给人丰硕的感觉,枝叶蔓延,果实累累,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遐想的同时,也预示着“多子多福”、“一本万利”,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观此提梁壶比例协调,器身的走线顺势而流畅,因连接着提梁,显得器身高昂的同时,又流露出精巧玲珑之感,线面的合理掌握和排布,恰如其分,轮廓线条分明。而作为提梁部分的造型则取自葡萄的藤,曲曲折折,扭曲的形式,巧妙而不夸张,内敛中体会出紫砂的暗藏的含蓄,精神味十足。葡萄藤作的提梁线条虽多而杂,但却不繁琐,走势有序而顺畅,吐露出含蕴而古朴的意味来,线与面之间的节奏鲜明,凹凸感清晰,至壶肩部一侧顺势而上,扭曲中又婉转横直而出,下取一段藤枝,撑起架空的那一段藤枝,裸露出一段,再连结固定起来,趋于平衡。欣长壶把构成了实与虚的空间美,与壶身交相辉映,一种磅礴的气势就隐隐的散发出来了。藤枝上节疤遍布,取自自然,遵循自然,十分巧妙。

《葡萄提梁》壶的造型奇美,富于巧妙的形体变化,敦朴稳健,虚实结合,舒展大方。刚中带柔,特显张力。把与壶身自然衔接,空间效果阔大疏朗,彰显其大度丰腴的气势。取葡萄之造型装饰,葡萄枝叶刻画精细,细节处显得栩栩逼真,十足田野真趣,既秉承传统,又有创意。一改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权衡协调花器与光器结合之美,显现了花器的唯美自然和光器的简朴大方,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在设计上增加文化艺术内涵,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欣赏品位。

[1]《陶瓷造型设计》 杨永善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版

[2]《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 钱剑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3]《陶都精华》 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宜兴陶瓷公司合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7年版

猜你喜欢
葡萄藤壶盖宜兴
伪造的情书
宜兴釉陶
葡萄藤上的塑料袋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圆桌
短文三则
葡萄藤和老朽树
一棵小葡萄藤的故事
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