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与紫砂壶文化的交融

2013-02-15 00:06闵震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9期
关键词:茶器茶具茶壶

闵震涛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无酒陌上醉闲时,且将春色煮茶香。”案上摆着一把茶壶默默飘散着茶香,茶与壶共生,淡淡生香,意境和谐。

一壶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茶的诞生也渐渐地催生了茶器的发展和进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是生活的品位,茶艺是精神的艺术,茶具则是精神与品位的两相结合。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唐代之后饮茶、斗茶之风出现之后,品茶的器具开始有了讲究。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壶应运而生,茶与壶,也形成了茶壶这一说法。

中国陶瓷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使得茶具经历的制作过程由简到繁越来越复杂,不但造型精美、花色、质地讲究,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茶器具,文化与形式多姿多彩,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其其门类纷繁复杂。其中主要的茶具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石、水晶、玛瑙等材料制作的茶具。唐代茶碗重古朴,宋代斗茶重瓷器,明清以后,壶重典雅、古朴,总之茶器品类繁多,争奇斗艳,百花齐放。瓷器茶具发展至清朝鼎盛,其中有白瓷、青瓷、黑瓷、彩瓷等。皮日休《茶瓯》诗有“邢客与超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之说。漆器茶具多姿多彩,鲜丽夺目,逗人喜爱。再到现代的玻璃茶具。陶土茶具,即宜兴紫砂器,始于宋兴于明清,紫砂茶器历久弥新,历经百年,依然兴盛不衰。明代文震享《长物志》中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所以饮茶首推宜兴紫砂壶。

茶是经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乾坤运转才有的独特的魅力。紫砂壶的特性来源于紫砂这种特殊的泥料制成,“自古泥属土,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烧或能令其坚”,蕴涵神秘悠然的东方智慧的五大元素在紫砂作品中聚合,拥有了无限的生命力。所以在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与宜兴紫砂壶的关系尤其紧密。紫砂壶泡养的年代越久,壶身的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加甘醇,以至最后无茶自香。

紫砂茶具始于宋,那时的紫砂茶具作为烹茶的器具来使用,并不广泛。经明代的初步繁荣,紫砂的形象简单朴素,到了清代饮茶文化的越加繁盛,工艺制作水平大大提高,文人雅士参与制壶创作,使紫砂茶具的装饰手法越加丰富,其人文内涵大大提高,使得紫砂茶具迎来了新的生命。宋代以后,饮茶偏重于品,茶具有了较多的变化。到了清代,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社会各界对茶具的需求量和文化品位也越来越高。针对不同的阶级,宫廷饮茶要求气势排场,民间茶具则要求野趣,文人雅士则要求雅致古朴,有韵味。

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之事,雅俗共赏。由于饼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散茶逐渐兴起,饮茶的方式也由煮改为泡。泡茶法使得茶壶的需求越加兴盛。宜兴悠久的传统紫砂技艺,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紫砂从事者把紫砂壶塑造的更加精巧细致,尤以清朝的曼生壶为最,开创了茶文化与紫砂文化结合盛世。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又主导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的紫砂壶文化,应运而生,成为茶文化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工艺日趋完美。久远的茶文化、壶文化,以臻神形

[1]《宜陶之膂》 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

[2]《中国茶道》 台湾文畅出版社,1982年版

[3]《中国陶瓷文献指南》 徐荣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茶器茶具茶壶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潮州工夫茶具的现状和发展战略(二)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美轮美奂的茶具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