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2013-02-15 05:31范晓哲
天津护理 2013年2期
关键词:慢性病效能心理健康

范晓哲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特点为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且发病后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慢性病的发生和病情的演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通过生理过程影响健康状况,还能够引起情绪障碍以及影响健康促进行为[1]。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就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1 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现状

1.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也不断完善,目前国内外都比较认同的是“人们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境能力的信心或信念”[2]。从其定义可以总结出,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在面临困境时能否勇敢面对、思维方式是积极还是消极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等。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思维过程、选择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等中介过程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1.2 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多,72.7%的糖尿病患者、86.92%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3-5]。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较低。约50%的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6]。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调查结果水平不一,多数处于中下水平[7]。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亦较低。

慢性病患者年龄较大,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对治疗疾病的信心不断下降,且不能够勇敢的面对疾病。由于患者得到社会知识与信息的途径的影响,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克服各种困难。慢性病是终身治疗的疾病,需要反复住院,长期治疗,这些都造成患者的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水平低。如何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帮助患者重建信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慢性病病程长,疗效不明显,甚至有的患者持续终生。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认知功能减退,认知速度减慢,易产生悲观孤独情绪。随着病情变化,紧张、焦虑、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而且老年患者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对住院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及医疗费用等问题,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研究显示,多数慢性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代谢综合征患者及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8]。癌症患者\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9]。糖尿病患者的消极,紧张心理亦较明显。

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具有重大影响。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以达到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目的,从而最终促进患者的康复。

3 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个体行为产生改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效能感是引发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比较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进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自我效能感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相关性研究很多,功能性便秘患者及产后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与其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呈负相关[10]。而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程度与其自我效能感呈中度负相关[11]。说明自我效能感与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不可忽略的关系,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帮助。

而关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在文献中也有报道。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能有效改善临产孕妇的心理状况[12]。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其焦虑抑郁心理[13]。另有研究证实,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其焦虑水平。

医护人员应认识到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对改善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促进患者以积极的方式认识自己,重建信心,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最终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培养患者健康意识。促进疾病转归或康复。

4 总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目前已成为全球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之首,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改变,而且对患者的心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心理因素又在慢性病的发病及疾病控制方面起重要作用。临床应大力开展各项心理治疗与护理,以促进慢性病患者恢复键康。自我效能感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

〔1〕 赵婷婷,黄希庭,程科,等.自我效能影响身心健康的研究回顾[J].西南大学学报,2008,34(2):17.

〔2〕 董春玲,刘晓虹,叶旭春.自我效能在健康促进行为领域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2):292.

〔3〕 刘晓英,周晓歌,王秀荣,等.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6.

〔4〕 王莹,张清,刘素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58.

〔5〕 王燕,林征,林琳,等.功能性便秘患者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34.

〔6〕 李淑霞,张凌.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概念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198.

〔7〕 程芳,许勤,戴晓冬.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7.

〔8〕 石文富,郭丽,沈辉.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6):1121.

〔9〕 李萍.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643.

〔10〕 王燕,林征,林琳,等.功能性便秘患者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7A):68.

〔11〕 彭文,王慧娣.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自我效能与抑郁状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0B):41.

〔12〕 唐宏,郑燕,鄢家莉,等.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临产孕妇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2):144.

〔13〕 张春花,初雪莲.老年直肠癌患者化疗期的焦虑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5):38.

猜你喜欢
慢性病效能心理健康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