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谐观看高职“思政课”师生关系构建

2013-02-15 09:16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师生关系教学活动

韩 璐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多处提及推动建设“和谐”,“促进和谐”,“和谐相处”,“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等表述。而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持续互动构成的行为系统,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系统、必然也要以“和谐”作为其追求的理想状态。和谐的教学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忱的基础上,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之间建立关联,并进一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使师与生的发展诉求都被尊重、发展成果都能得以体现。因此,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越是要组织复杂的教学活动就越是要重视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艰巨任务,也即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积极地干预和塑造,其组织教学的复杂程度显而易见。因而,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必然也要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正如2008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所指出的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等问题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然要思考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组织仍以教师“一言堂”的形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居于教育者和主导者的位置,而学生居于被教育者和被约束者的位置,师生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身份上的对立和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仍认为将教材中的理论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主要扮演的是教材的文本解释者的角色,教学内容往往一成不变,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在教学活动中缺少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默契合作。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高职生群体有着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理论理解能力较弱的显著特点,这种群体特点就决定了较为适合于高职生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以具体问题或任务为驱动,继而再导入相关知识的讲授。而目前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诉求,直接导致了两种状况的发生:

第一,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无法产生内心的共鸣,也很难成为自身行为的导向;

第二,学生觉得思政课的内容过于抽象化,理解起来很困难,老师的讲授也并没有为他们答疑解惑。

可以看到,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状已经妨碍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了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削弱了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德育功效,因而,这种不和谐状态亟待进行调整,在课堂中师生间的对立和差异也需要被打破。

二、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议

要构建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的和谐关系,需要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并伴随着思政课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多方面因素协同作用,才能最终达成师生互惠、互补的教学良性循环。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首先在于对思政课教学目的的正确认识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在于对于学生发展诉求的关注,教学的目的应以学生的需求和思想动态为转移。正如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04“意见”)中指出的“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的教学应实现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化,以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和良性干预为目标,最终达成提高高职生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教学目的。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还在于对于教学内容的合理遴选

马克思主义所定义的“和谐”兼具“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两个重要特征,这意味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之外,还应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探讨其所需的职业素养,并以此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使思政课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前教育服务。高职生群体未来的就业指向非常明确,因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从按教师的个人意志进行选择,转化为以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标准进行遴选和组织。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有赖于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

马克思认为和谐社会的主要表征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差异被打破,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则应体现为二者之间教与学的对立身份被缓解和削弱,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能进一步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从“被动听”到“主动学”的转换。正如08“意见”中提倡的“多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教师应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和延伸,并采取诸如案例研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主题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则扮演启发者和伴学者的角色,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作用上的对等,充分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进一步形成。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前景展望

思政课教师在充分认识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学生在公民意识和职业素养上的自我发展诉求,并以之为最终指向对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满足高职生成长为社会人和职业人所需进行的思维模式转换和基本素养积累的要求,令学生从思政课中切实获益,并使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得以凸显。

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素养的提升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一要以思政课为媒介给予学生成长的引领和人文的关怀,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有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二要还学生以课堂主导者的地位,激发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热情,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进行道德和品行上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

三要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对接,促使思政课教师积极调整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要求,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中思政课教师群体必将获得个人职业素养和教学艺术的长足进步。

总之,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教学活动自身发展规律,以及职教特色要求的,也是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课程的必由之路。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3]贺斌主编.零距离施教-名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思政课师生关系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