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013-02-15 09:16乌兰哈斯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统一马克思哲学

乌兰哈斯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他对实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的萌芽是在1841年开始创作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首次提及了“实践的观点”,但此时他所讲的“实践”是脱离开客观物质的精神上的实践。后来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工作时期对实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看到到了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创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得到了深化,此时他看到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理论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最终确定是在创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此时马克思将实践从精神范围内建构转向在社会生产劳动基础上构建,明确了实践的内涵,从而确立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

一、深化对马克思实践观内涵的理解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之间、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1.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试图用人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来论述实践的概念。他说道:“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体现了人类开展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求生存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不是从外部环境中摄取自然提供的现成的物质和能量,而是在意识支配下有目的的去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实践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世界按着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进而达到物质被人所了解和掌握的目的。所以,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认为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但实践绝对不是精神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前提,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它是客观的;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它是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借用工具和其他设备,它也是客观的;同时,实践的后果即通常所说的“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马克思认为实践就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与作为物质对象的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过程

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同自然界的斗争使人们结合成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统一的力量,才能战胜自然。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每一代人都把前代人的实践力量纳入到自己的活动中,才能壮大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实践尽管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但人却总是凭借整个人类的力量去同自然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并且每代人的实践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4.实践是一个整体性范畴

实践概念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为实践是由主体、客体、目的、手段、结果等综合要素组合的整体;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包含了总体性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并且在这总体性关系中,既包含主客体相统一的关系,也包含主客观相统一的关系,同时还包含着个体、群体、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实践的整体性还体现为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既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即客观实在,又要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即主体意识,同时还按照社会尺度,即社会历史条件来进行。因此,实践活动体现了这三种尺度的统一。

二、提升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认识是提高实践水平的关键

1.马克思的实践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局限,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科学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性的现实存在,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旧唯物主义的感觉经验概念单纯地是一种受动性原则,只知道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方面去理解事物,忽视了人的主观方面;而唯心主义的精神经验概念单纯地是一种抽象化的能动性原则,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到作用却不尊重对象的客观性。而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人的意识和客观世界,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存在于主体内部的状态,而首先直接地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思维与存在辩证地、现实地统一于物质实践,至此,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以实践概为基础去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仅要解释世界,更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哲学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总是在以各种方式对现实的世界作出理论的解释和说明而非对其改造,这是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到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而马克思创立的新的世界观,并不否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及其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而是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对自然界进行实践改造,不仅仅是单纯的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自然界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世界观不仅要对现实世界作出科学的理论说明,更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将共产主义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并通过倡导共产主义运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带领广大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的现象,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制度建立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可见,马克思不仅要解释世界,更是要做到改变、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的样子组织世界、创造世界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创新的启示

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必须突破传统、陈腐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我国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利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持与时俱进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一个伟大而又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获取认识并回归实践进行指导,所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应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既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特点,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具体实践,要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展开理论探索,坚持与时俱进。

2.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

马克思的实践观将实践视为社会历史过程,人是实践的主体,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在新的时期,在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实现以人为本,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践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总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只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1]张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06,(1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陶富源.实践主导论哲学的前沿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张曙光.实践唯物主义辨析[J].哲学动态,1988,(12).

[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统一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